
關于新能源車發展的最終方向,目前只能說是預測,有一些不同觀點也是正常的,但是我認為燃料電池作為新能源車發展的最終目標沒有變化,我本人一直堅持這個觀點。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燃料電池轎車專家余卓平
我們離燃料電池還有多遠?目前普遍的估計大概是10年左右。從10年前混合動力車問世到現在,全球這類車的累計銷量也不到100萬輛。因此可以預見到,燃料電池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十五”期間國家給新能源車投入了8.8億元,覆蓋燃料電池、混合動力、電動汽車三大塊的研究。在這5年里,中央加上地方,每年給新能源車的投入也就是一億多元。從世界范圍來看,通用、福特、奔馳在燃料電池車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比中國的投入大得多。比如說在我們的“超越”系列剛出來的時候,通用公司有關人士就說過,他們的投入是我們的100倍以上。
當然,資金不足也不能單靠國家投入,目前國家也在鼓勵吸引風險投資,利用社會融資等多種方式來促進新能源車的發展。
2000年,萬鋼部長剛回國的時候,就針對我國汽車產業現狀提出了“要發展一條新路”的思想。這條新路就是新能源之路。
傳統汽車必然會被新能源車所取代,這已經是沒有什么爭議的事。拿我們國家來說,目前我國的汽車保有量是4000萬輛左右,到2015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可能會達到1.3億-1.5億輛,也就是說在目前的基礎上,汽車的數量會再翻3到5倍。到時候我們的能源還能堅持嗎?
在傳統汽車領域,原來國家采用的是引進技術,但這條路并不好走。舉個簡單的例子,買國外一個傳統內燃機的車型就要20億,技術還不屬于我們,就算還把錢都投入到傳統汽車里面,是不是就可以和國外競爭了?答案顯然是不一定。開發一個傳統車型也要十幾億元,國家把錢投到傳統汽車上是杯水車薪,而且缺乏導向性。
我個人認為,鼓勵政策也好,資金支持也好,國家應著眼于大的戰略,不應該再把傳統汽車作為支持的重點。我國不能再走到引進國外傳統汽油機的老路上來了,這對國家戰略是十分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