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可再生清潔能源作為車用能源,這個大方向是肯定的,但氫燃料電池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向。未來的20年內,其可能只是車用動力的一個補充。
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學院副院長、湖北省電動汽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鄧亞東
我在電動汽車方面做了近15年工作,據我了解,由于基礎研究和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國內還沒有哪家研制的電動汽車能夠大批量生產,并且這些年我國電動汽車技術與先進水平距離仍然在拉大。
但是,我個人仍覺得電動汽車在中國會有后發優勢。一來電動汽車還沒有進入市場競爭時期,各國都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發展空間大,后來者應該有機會;二來我國汽車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的存量不多,沒有前期投入的包袱;另外,政府行為也是我國的一大優勢,在電動汽車開發的前期就開始制定產業政策,會有明顯的優勢。
不過,中國當前仍應該把傳統內燃機技術的改進與提高作為首要任務。因為傳統內燃機技術已經十分完善,并不斷被改進,節能減排潛力仍然很大。對企業來說,傳統的內燃機汽車技術可能更重要,也更有現實意義。不能離開了中國汽車市場而談技術發展。
從本質上講,混合動力驅動系統同樣是對內燃機應用技術的一個系統性的創新。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全球性產業化已經開始,中國這兩年也有明顯的進步,東風混合動力電動公交車,長安、奇瑞低混合度小轎車很有希望率先批量化生產。
目前,企業對燃料電池車的開發熱情很高。雖然其原理是成熟的,但工程上還很不成熟。即便是目前最被看好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與傳統內燃機相比也還有很大差距。全球范圍內,燃料電池車也只停留在少數車型的示范運行階段,系統與整車的可靠性、耐久性還不能滿足市場要求。
雖然按照傳統的比較方法,現階段我國車用動力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從長遠來說,我看好中國的汽車市場。因為汽車是一個多技術的集成產品,到了一定時候,很難簡單地說車用動力技術完全屬于哪一家,而只能說誰家的技術成分更關鍵、更有價值。我相信,20年后,中國開發生產的車用動力一定是國際先進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