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整車零部件進口關稅的風波令整個汽車產業風生水起,各路媒體都把焦點聚集在中國的政策制定和WTO環境下的國際商戰中,然而,在表象的沖突背后,國內汽車零部件配套采購體系的格局正在暗流涌動。
自主品牌:局外人的尷尬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合資汽車企業利益與整個民族工業大計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在汽車產業達到一定規模之后,本土零部件產業發展也將走上一條高速路,如果本土零部件不能進入占有國內汽車市場主流的合資汽車企業采購體系,那將嚴重制約民族工業發展的腳步。有業內專家認為,這也是驅動此次零部件進口關稅風波的深層次原因。
就在近日舉行的東風日產逍客新車試車活動上,記者發現一向使用日本本土配套品牌的日產汽車,開始在逍客身上使用韓國的韓泰輪胎,無獨有偶,一向頑固的韓國現代也在索納塔御翔上使用了米其林輪胎,更不要說一汽奧迪從去年開始就放棄了米其林,改用韓泰輪胎。種種跡象表明,原本相對穩固的合資汽車企業零部件采購體系(大都采用合資外方本土零部件)已經正在重新洗牌,而中國的零部件企業似乎在這次洗牌大潮中毫無建樹。
日前,當記者采訪相關人士,問及韓泰輪胎開始侵吞米其林在華市場時,這位人士表示:“還是亞洲人比較了解亞洲人吧。”顯然,他所指的是韓國的韓泰輪胎更適合在中國市場銷售的車型,可難道中國本土的輪胎企業就不能生產出適合中國消費者、中國路況的輪胎嗎?
配套格局:急待打破潛網
據記者了解,去年我國輪胎產量超過3億條,增幅在15%以上。然而,從國內汽車市場輪胎配套格局看,國外輪胎生產商占據了70%的轎車配套市場,自主品牌企業只占30%。
中國橡膠協會輪胎分會秘書長談玉坤告訴記者,自主品牌輪胎之所以很難進入轎車配套市場,跟目前的轎車市場格局有很大關系。目前合資企業生產的轎車占市場主流,像雪鐵龍、大眾、日產這樣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幾十年的配套采購歷史,跟他們合作的輪胎企業也都是國際知名的生產商,自主品牌輪胎企業很難滲透進這種長期的合作關系。而且,轎車合資企業的外方也會在合資之初就簽訂照顧本土輪胎制造商的協議,使得自主品牌輪胎制造商沒有競爭的機會。談玉坤說:“國外汽車制造商和輪胎生產企業之間是有默契的,而且自主品牌輪胎的知名度不夠響,人家根本不可能給你機會。”
米其林中國的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東風悅達起亞曾想為賽拉圖配備米其林輪胎,并進行賽道測試。結果是單圈時間米其林輪胎要比錦湖輪胎快4秒,即使有明顯差別,起亞方面還是堅持使用韓國錦湖輪胎。這位人士告訴記者:“轎車合資企業外方對本土輪胎商的保護十分嚴重,早就形成了固定的合作關系,即使是其他國際輪胎企業也很難打破這種格局,更不要說在轎車輪胎上經驗不足、品牌不強的中國輪胎生產商了。”從輪胎行業這個汽車采購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看出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尷尬,據了解,除了輪胎之外,在底盤、發動機、變速器等領域,這種尷尬同樣存在。
然而,隨著去年我國汽車產銷量超過800萬輛,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的容量僅次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據統計,2007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的凈利潤達到6.7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率達到7.2%。同時,美國本土市場的汽車零部件的稅后利潤率則為1.1%、歐洲6.4%。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美巨頭更不能坐視中國本土零部件商的逐漸壯大,在高速增長的市場環境下,世界排位前20名的著名汽車零部件公司幾乎都已在北京或上海設立辦事處或投資控股機構,例如德爾福、天合、博世、萬都公司等。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使世界級汽車零部件公司在中國投資競爭日趨激烈,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走自主品牌之路還是做國外的附庸已到了水深火熱的關口。
出口戰略:樹立品牌形象
面對這種情況,業內專家分析表示,國內零部件企業除了要改變研發數據積累不足,核心技術不掌握,生產規模不夠大以外,更關鍵的是要取得國際認證,才能在跨國企業的國際采購中獲得入場券,只有這樣才能了解跨國公司的采購程序,了解國際采購的通用規則等,在國內零部件采購變局大潮中盡快進入角色,并融入到全球汽車供應鏈。
此外,積極擴大出口和利用資本海外化的策略也有助于國內零部件企業深入參與跨國汽車企業的全球采購,據了解,我國出口汽車零部件不足世界總額的0.4%,這與我國汽車生產總量極不相稱(我國汽車生產總量約占世界1/10)。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始進入跨國汽車公司全球采購的視線范圍,2007年,國內機電類汽車零部件(不含輪胎、汽車玻璃等)出口額約為175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了32%。而且,萬象集團收購福特北美的零部件公司也為國內企業通過資本走出去樹立了榜樣,這樣既能直接參與到國際采購的大環境中,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樹立中國的零部件產業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