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年,高速增長的中國汽車業有望沖擊1000萬輛的產量級。但是,這個數字并不會讓中國汽車人過得更為輕松。2008年,中國汽車業將面臨來自全球的,包括技術、品牌營銷、管理水平等全方位的競爭。新的競爭形勢,要求中國汽車必須提高技術和品質,追趕美日德等汽車強國,同時,還要迎接來自于印度、俄羅斯等國家的挑戰。在這個新的發展階段,各項與汽車相關的政策將會更為公平、公正。燃油稅、貨幣政策、社會義務、技術升級、產業整合等各層面的變化,都會給鼠年的中國汽車和零部件業增添變數。
燃油稅能否正式出臺仍面臨變數
據一位石油公司內部人士透露,目前石油公司在與相關政府部門就燃油稅、油價等問題不斷地磋商,今年施行燃油稅的可能性很大。前不久,財政部稅政司司長史耀斌表示,根據節能減排精神,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環境與資源方面的壓力日益增大,財政部正考慮出臺一系列稅收政策,促進節能和環保型汽車的發展。這一系列政策中包括燃油稅。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更是言之鑿鑿:“燃油稅出臺時機已經具備,只是出臺早晚的問題。現階段的準備條件足以令燃油稅開征”。專家認為,燃油稅對于我國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實施燃油稅后,多用油就多繳稅,體現了公平原則。尤其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石油需求、環境保護等壓力增大,通過燃油稅調節,可以引導公眾節能。然而,能否正式出臺變數還很多。
跨國汽車公司投資不確定性加大
對于跨國公司來說,一個更具競爭力的本土汽車工業正在形成,其中有奇瑞這樣的以韓國現代為楷模,崇尚規模和速度的汽車公司;也有試圖將中國優勢與國際資源對接,運用資本市場更為嫻熟的上海汽車。發生在2008年的有意義的改變或許是,在這個全世界汽車公司都不得不重兵以對的中國市場,開始有了自己的競爭對手,比如印度,俄羅斯。更多的跨國公司把擴大產能、投入新車的眼光投向了這些新興市場國家,中國不再是惟一的選擇。有公司就明確提出,如果在中國發展不順,有意將新的投資轉向印度。此外,俄羅斯在提出新的工業組裝政策后,事實上與中國10年前的汽車產業政策,市場換技術非常接近,跨國公司也是紛至沓來。對于中國汽車業來說,單純靠大市場和低成本的吸引力過日子的時代可能即將過去,在全球制造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汽車也要給自己增加點技術含量。這是中國汽車的壓力,也是動力。
宏觀經濟環境令自主品牌出口面臨變數
人民幣不斷升值令眾多將出口作為重要戰略的自主品牌利潤受到大幅擠壓,而緊縮的貨幣政策正在讓很多汽車廠商從銀行貸款的額度受限。表象上看,人民幣升值令國內居民的消費水平上漲,更有利于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但實際上,對于進出口絕大多數用美元結算的汽車行業來說,匯率的上升讓中國汽車的國際競爭力下降,自主品牌首當其沖。面對國內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出口已經成為自主品牌的一條重要出路。對于本就靠價格打拼市場的自主品牌來說,人民幣升值,汽車出口的價格增加。而如果相應提高海外售價,則會失去本有的價格競爭優勢;不提價,本就微利的車型,幾乎賺不到錢。“目前所有自主品牌出口,80%以上都是用美元結算,如果不想盡辦法應對,10%甚至更多的匯率損失,幾乎吞掉了全部的利潤”。長城汽車負責人說。
在利潤受到擠壓,需要資金滾動研發、投資的自主品牌,因為國家明確的緊縮貨幣政策,還面臨著資金源頭受限的現狀。從2007年開始,從緊的貨幣政策正在給更多的中小型自主品牌套上緊箍咒。除少數幾家自主品牌獲得政府支持、享有國家開發銀行優惠貸款外,更多的企業只能選擇商業貸款。業內人士認為,人民幣升值的出口利潤擠壓,銀行信貸緊縮的滾動資金受限等因素,都在令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錢景”受限,繼而導致前景堪憂。有關專家表示,不排除2008年之后,自主品牌間“大魚吃小魚”的兼并重組,甚至部分企業退出。

汽車企業社會責任面臨拷問
能源緊張、環境惡化、交通陷入半癱瘓以及過度的資源消耗……這些惡疾的始作俑者之一就是高速發展的汽車業和急劇膨脹的汽車保有量。因此,當大賺特賺以后,汽車企業不得不面臨社會的拷問。植樹造林、捐資助學、發展慈善事業……這些車企經常用來標榜自己履行企業公民責任的舉措多是作秀的痕跡大于真正的實效。與之相比,跨國公司在進入中國以后非法避稅、商務賄賂、涉嫌壟斷、勞資標準偏低、產品質量環保不達標等問題卻屢有上演。來自商務部的《2006年跨國公司中國報告》推算,跨國公司在中國國內避稅超過了300億元。另外,根據新諾視線傳播機構的不完全統計,2/3的汽車合資企業沒有健全企業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規范,更缺乏基本的企業公民操守。除此之外,汽車產品的特殊性還決定了汽車企業需要承擔包括環境責任在內的更多特殊企業責任。沒有人懷疑中國汽車產業的持續增長,但問題是在如今這樣的能源、環境狀況下,這種增長會保持多久。對于汽車企業來說,社會責任已不僅僅是一個形象塑造的工程,更是影響自己未來前途命運的方向盤。
競爭力弱令汽車零部件加入全球采購體系不牢靠
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國內機電類汽車零部件(不含輪胎、汽車玻璃等)出口額約為175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了32%。分析人士認為,跨國車企之所以如此熱衷在中國設立全球采購辦公室,其中尤以歐美企業為甚,主要是因為這些公司正在面臨國際市場上日益殘酷的競爭。為了對抗豐田、本田等對手層出不窮的低成本招式,歐美巨頭不得不將全球采購成本降低10%至15%,而向勞動力成本及制造成本較低的新興市場轉移是全球化背景下一個最為行之有效的措施。
對于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這股全球采購的潮流也意味著新的商機。安邦集團的分析報告表明,汽車零部件的銷售規模與整車銷量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二者之間的相關系數接近0.63。因此,對于大多數國內零部件企業來說,2008年最大的經營風險就是中國整車銷售增速放緩以及整車價格持續下降所導致的盈利能力漸衰,而競爭力較弱仍是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通病,這將成為本土供應商參與全球采購角逐的掣肘。“不論是企業規模還是經營能力,國內零部件業都是產業鏈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而從長遠來看,在印度成長為新的制造基地過程中,包括零部件在內的中國汽車業也將承受越來越大的市場流失”。安邦集團研究總部分析師王凌說。
自主品牌應用電子技術面臨考驗
當汽車開始被人們賦予更多的功能和內涵,不再僅僅是一個代步工具時,這些衍生的需求將通過整合跨行業的IT技術來得到滿足。汽車設計者開始利用IT技術加強汽車設計的人性化色彩。汽車電子技術越來越成為汽車業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有專家預測,未來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主導權將落在汽車電子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技術與應用方面。
對于長期背負“技術弱者”形象的自主品牌來說,汽車的IT化趨勢也為其提供了實現跨越的機遇。在傳統汽車技術方面,自主品牌很難在短期內實現超越,但IT技術可以是拿來品,需要的不過是汽車企業的整合能力。曾經是手機電池大王的比亞迪將其在IT領域的成功復制到汽車行業,并成功實現了轉型。而更多的靠機械行業起家的自主品牌在面臨同樣市場機遇的同時,在電子技術方面,仍面臨著許多的考驗。
綠色環保讓中國車企面臨壓力
在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雙重壓力下,以技術提升為顯著標志的綠色風潮仍將繼續席卷汽車業,在那些有實力的先覺者眼里,“綠色”已不再僅僅是個噱頭,更是在新一輪行業洗牌中制勝的關鍵。豐田、本田已憑借綠色的新能源技術取得突破,并試圖通過新的技術標準實現真正的跨越。去年10月29日,通用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瓦格納親赴中國,宣布將在中國建立通用汽車前瞻技術科研中心以及中國車用能源技術研發中心。
可是對資金實力及研發能力相對較弱的本土汽車制造商而言,現階段來談“綠色”,并通過升級實現跨越還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不過一個越來越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不久的未來,誰有能力制定行業的綠色新標準,誰才能成為真正的龍頭老大,而那些行動力稍弱一些的企業則將成為行業洗牌的犧牲者。
汽車重組能否成功成最大變數
從 《汽車產業政策》可以發現,國家正希望用市場占有率和銷售收入排名兩種方式,培育不超過3-4家大型汽車集團。以上汽對南汽的完全融合為起點,中國汽車產業,在產業政策以及市場邏輯指引下,即將開始實質性整合。首先是東風吞并哈飛的大戲即將有結果。拿下哈飛后,東風還可以借哈飛現有的資源好好發展自主品牌乘用車。東風也可以把合資中獲得的技術真正消化為自己的能力。2008年將要亮相的整合大戲,還有北汽和福汽的整合。2008年,真正可以推進的央企重組或許不多,但是合作是大勢所趨。這已是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