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初,當人們在CCTV看到另一個“全國汽配會”的廣告時,不無遺憾地確認了汽配行業中的“會議門”已經不幸地被打開了。
從1965年全國汽配會創辦伊始,迄今已經舉辦到第63屆。但在同一會季中,有兩個同名、同屆的汽配會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由不同主辦單位舉辦的情況卻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所謂的“會議門”。
全國汽配會歷史已逾40年
現在的全國汽配會早在上世紀的1965年就召開了第一屆。雖然經過了40多年的演變,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但這個會議卻始終在一機部、中汽公司的系統內傳承。盡管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直作為全國汽配會主辦單位的中國汽車工業銷售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汽銷)在去年已經實施政策性破產,其有形、無形資產已被重組整合,但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下屬企業中國汽車工業配件銷售公司(以下簡稱中汽配)理所當然地成為這個“汽配交易會”的繼續主辦人。
隨著時光的流逝,歷史的變遷,全國汽配會的變化不僅表現在體制方面,在形式及發展方向上也有更大的變化。這個全國會舉辦形式也從一般性攤位展示的所謂“騾馬大會”,發展到用燈箱廣告、PPT演示等現代電子手段來突出展臺效果,甚至出現了所謂豪華特裝展臺。會議期間還舉辦主題廣泛的真人秀研討會,以顯示會議的品味;在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內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汽車保有量的急速增加,售后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全國汽配會的參展企業也與日俱增,從過去的二、三百家發展到現在的數以千家;舉辦會議的城市從過去的三線城市,如安陽、邢臺、邯鄲、新鄉等,進入到省會級城市甚至還到了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而更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全國汽配會逐漸顯示了其成為國際采購平臺的潛能,近幾屆大會已經開始廣泛接觸海外客商,在全國汽配會論壇上“國際采購”被列為主要議題。
隨著國際間汽車工業競爭的白熱化,以及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產品性價比的優越性,在海外市場中嶄露頭角,國際采購商已經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中國。2007年中國汽車零部件的出口值已經達到了150多億美元,但這其中70%左右是三資企業的產品。更多的具有出口潛力的民營企業產品卻找不到出路。
在這幾年市場運作的“大浪淘沙”中,已經逐步將全國汽配會向具有國際采購功能的大平臺過渡。但是要想把這一年兩度的全國汽配會建成一個具有內外貿易功能的操作平臺,僅僅憑一家帶有中國字號的公司來牽頭尚有缺憾和不足之處。如果有一個具有“行業協會”資質的單位來與其協同操作,就有可能與國際間的行業組織對接,從而對國內外企業具有更大的號召力。這是一件有利于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釋放國內企業過剩產能;有利于行業大發展的利國利民之大舉。
正因為如此,現任中汽配領導近年來一直為實現這個宏圖夙愿,而誠懇地與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汽車(摩托車)配件用品業商會(以下簡稱汽摩配商會)溝通,以求組建一個以目前全國汽配會為基礎,同時具有行業協會功能,面向海內外市場的合力品牌。
汽摩配商會“另起爐灶”
打開“會議門”
汽摩配商會實質上是以全國汽車配件市場(城)聯合會為基礎擴大后掛靠全國工商聯的非法人行業商會組織。在2002年,為了促進行業發展,擴大汽摩配商會的影響。中汽銷與汽摩配商會簽訂了一個聯合主辦全國汽配會的協議。然而,在汽摩配商會前會長退位,由一位汽配市場(城)的業主接任后不久,即與原中汽配的幾位員工組建了一個展覽公司,利用原協議簽署方中汽銷已經實施政策性破產的機會,自行扯起了“第63屆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的大旗,并把會期和地點安排到了4月19日在濟南舉行。這就把原定5月份在哈爾濱舉辦交易會的中汽配,置于極其被動的地位。
從法理上來說,受重組整合單位委托的中汽銷破產清算組肩負著避免國有資產流失,促進行業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其對中汽銷在法院受理破產之前簽訂,但尚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有權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解除或者繼續履行。因此按照《破產法》第十八條之規定,清算組應當自破產受理之日起兩個月內通知對方當事人解除或者繼續履行合同,逾期未通知的視為解除。而中汽銷實施的政策性破產,已于2007年8月1日由法院受理了破產申請,并宣告了破產。據此,汽摩配商會與中汽銷2002年簽訂的聯合主辦全國汽配會的協議,理應早已依法解除。由此看來,汽摩配商會未與中汽配充分協商,在明知今年全國汽配會已有安排的情況下,單方面提前異地召開,并將對方排除在外,顯然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這不僅在法理上通不過,因為汽摩配商會還不是一個獨立法人,不具備行事資質和行為能力,同時它還侵害了中汽配的合法權益,濫用了由歷史傳承和行業公認的會議名稱。不僅如此,這在商業道德上也是有違職業標準,有背信棄義之嫌。
應以行業利益為重
關閉“會議門”
在“會議經濟”和“展覽經濟”的時代,組織召開這樣全國性的全國汽配會,無疑是有很大的直接商業利益。但從更深層次的眼光觀察,真正的重大利益是其具有的潛在功能。這個全國汽配會的落腳點,應該是為我國汽車零部件工業的發展空間提供更為廣闊的國內、國際商貿舞臺。今天,我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歷史的空前水平,汽車工業的規模已經排到全球二、三的位置。今年我國汽車總產量將會超過2007年的美國本土的汽車產量。汽車零部件工業產品的出口每年都以20%-30%的速率遞增。如果把汽車零部件、輪胎及其他汽車相關產品出口一起計算,則2007年的出口總量約為28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000億元。如果有更好、更多的交易平臺,這個數字還將以“滾雪球”似的速度成長。
因此,僅僅滿足于全國汽配會的眼下收益,而喪失了兩者之間聯手共創大業的最佳時機,那將對整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民族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造成重大的損失。汽摩配商會的基本構成,主要是汽配市場(城)的業主和經營者。實事求是地說,他們并不具備推動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理念、眼界能力和愿意承擔的歷史責任,但其行業商會的身份仍然具有價值;而另一端的中汽配,從1962年交通部把汽車配件的分配計劃功能轉交到一機部開始,到1983年9月中汽銷的成立,以及其后的全過程可以說其“與生俱來”就肩負了這一歷史使命。但是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盡管它已具備了一年兩度號召數以千家企業參加這一盛會的能力,但其歸根到底也僅僅是一家經營公司而已。因此,如果兩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分別召開全國汽配會,那么會給整個行業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似乎這兩家單位在“爭權奪利”。其結果只能是信任度和美譽度大大降低,而且若干年積累的成果有可能毀于一旦。這是廣大行業同仁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無論是友好協商還是采取法律行動,其目的都只能是盡快地促進其合二為一,盡快解決“會議門”事件。從維護行業的整體利益出發,這扇“門”終究還是要關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