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維誠 單 智 程 凡 許雷鳴
主持人:請諸位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今日的語文課堂與30年前于漪先生的課堂有何差異?
單 智:這是一個尖銳的問題。恕我直言,我以為如今多數語文課水準其實遠低于30年前于漪們的水準。當然,這是用當今平均水平和30年前頂尖水平比較得出的結論,未必合理,卻揭示了一個問題: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質上并沒有根本的改變!
桂維誠:或許原本就不必改變?如果于漪們的方向基本能夠代表現代語文教育的方向,我們為什么要刻意求變?如果于漪們當年的方向確實是語文教育的方向,我們今天就應該試圖去豐富發展,而不是去改變。
許雷鳴:變化也不是沒有。于漪老師屬于“情感派”,應該說在當時是最具“人文味”的教學了。但我們看她的課例,卻處處體現了對語言文字和語文能力的重視。而如今的語文教學,更注重的卻是對思想內容的分析把握,如上述幾個課例就是如此。這兩種傾向誰更“語文”呢?似乎很值得我們思考。
程 凡:贊同許老師意見。于漪老師執教《晉祠》,借用了《中國名勝詞典》中一段介紹晉祠的文字。這段文字的介入,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有了一個比較的對象,所有的閱讀活動變得有目的,因而也就更高效。而于漪老師采用聽寫的方式來呈現這段文字,很自然地落實了對初中生進行字音、字形教學的基本要求——正音、辨形、析意都在看似簡單的聽寫活動中體現了。
所有的活動都明確指向語言文字和語文能力,這確實是于漪時代經典課例的精華。
桂維誠:當下語文教學比較關注思想內容,也許有其合理性。于漪時代,學生的閱讀水平極度低下,而今,學生的閱讀水平已經有相當的提升,適當關注思想內容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另外,當今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加豐富了,現代許多訪談、主持以及舞臺秀等方式都逐漸滲透到語文課堂之中,這是于漪時代所缺乏的。
主持人:在技術層面上,于漪老師的課例與當今課例有何值得比較之處呢?比如,對于我們今天的核心話題——“確定支點”方面,兩個時代差異何在?
單 智:我們首先要明確什么叫“支點”,這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它本意是杠桿上起支撐作用的供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比喻事物的中心或關鍵點。我所理解的教學支點就是課堂中教師根據文本特點或學生特點而選擇的便于教與學行為展開的樞紐或平臺。
程 凡:于漪老師的課例相當注重教學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安排得絲絲入扣,相當完美。《晉祠》課例中的以“詞條”作為教學支點確實有其精到之處,有了這個支點,教材中原本可能被忽視的地方,因為有了比較,就在學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有其利必有其弊,由于這個“支點”,只是讓學生對比例文與原文,給學生發揮的余地就略小。
桂維誠:而如今的幾個課例設計得則比較“粗線條”,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意義生成。如《道士塔》中的一個“恨”,可以讓學生發表不同意見;《項脊軒志》的“一、二、三”框架也是如此,總之,教師留給學生的空間更大了。應該說,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一、為什么教學需要支點?
許雷鳴:有時一篇課文比較復雜,讀者一時不易把握文脈,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個恰當的切入點。例如鄧頗老師的課,便是從看似頗為隨意無緒的散記中找到了切入點:“一間書屋,兩種感情,三位親人”,由此引導學生深入掌握作者那份悲喜交織的真摯情感。
程 凡:一篇課文包含了很多內容,一堂課中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將這些內容全都轉化為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就需要根據教學目標、文本特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學重點,選取一個或幾個切入口作為教學的支點,來實施教學過程,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桂維誠:有了支點,教學目標更明確了,教與學雙方活動有了平臺。確定合適的支點還可以使教學更有層次、更有實效。袁湛江老師上《道士塔》,讓同學們從文中找出一個貫穿全文感情的詞語——“恨”,通過對這個感情線索的討論分析,水到渠成地挖掘出文章的內涵來。
二、如何確立教學支點?
單 智:確立教學支點大致有三個途徑:首先,可以根據文本內容來確定;其次,也可以選擇文本之外的材料,就如同解數學題,在遇到難題時創設一條輔助線有助于解題一樣——于漪老師的《晉祠》課例就可以比作為教學創設了一條有效的輔助線;此外,還可以是設計一種便于學生學習的活動方式。
許雷鳴:最常見的支點應該來自文本本身。例如,文章線索就可以成為教學的支點。教學活動中如能找到一條貫串一堂課的線索,則教學也可以如經典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桂維誠:具體到一篇文章,教學支點可以是文章中的關鍵句、中心句、線索、題目、關鍵詞,抑或文章的難點。檢驗一堂閱讀課教學設計的高下,能否抓準文本的支點至關重要。如《京口北固亭懷古》課例,就是以難點為支點,很好地解決了這首詞由于大量“用典”而造成鑒賞中“隔”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走近了作者,有助于準確把握詞作的思想感情。遺憾的是,執教者如果利用這個支點再稍用些力,還可以解決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啟發學生理解“用典”這種詩詞中常用手法的作用。
程 凡:我主張必要時可以運用多個“支點”來實施教學。
對于比較復雜的課文,有時一個支點確實不能全面涵蓋教學內容。這時,選用多個“支點”的教學效果也許會更好。當然,也要注意不能為了湊齊一二三,強行地把一些不相干的或者不重要的內容加以簡單化地羅列。
選擇支點的方式很多。面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閱讀需要、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確定的教學支點可能有所不同,完全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支點雖不同,但殊途同歸,同樣可以達到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