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小說,給你信心
大多數小說,歸結起來,無非是在講述一個生活的故事。人類是需要情感撫慰的動物,看著小說里的主人在困境中堅強地爬了起來,自己仿佛喝了一碗暖人心窩的心靈雞湯。含有勵志元素的小說受到讀者歡迎的關鍵就在這里。
《砰》(Slam,2007年10月)是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的第一部青少年題材的小說作品,和他的以往著作一樣,都是描寫“過著平常生活的普通人在遭遇到某種重大變化后,徹底顛覆的生活狀態\"。小說主人公薩姆是一位愛好滑板運動的十六歲少年,他崇拜的偶像就是滑板運動界的傳奇人物托尼·豪克,臥室里貼滿他的海報,還把他的傳記讀過了好幾十遍,有什么心事都會對著海報訴說,從傳記里尋找幫助。但薩姆這回遇到的麻煩恐怕是難以解決的了:他的前任女朋友艾莉西亞告訴了他一個石破天驚的消息——她懷孕了。薩姆的母親也是在少女時候早孕生下了他,因此他深知其中的苦楚,堅持要把孩子打掉。同時艾莉西亞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他們也想讓女兒舍棄胎兒。不過艾莉西亞依舊堅持己見,要把孩子生下來,于是薩姆很快就要面對當一個少年父親的挑戰。兩個年輕人的未來之路該怎么走?霍恩比依舊用其敏銳的觀察力,寫出了一部關乎階級、性別和家庭的風尚喜劇。在一次采訪中,霍恩比說自己在書店里見到太多的青少年小說都是女性作者寫給少女讀者看的,很少有男性作家為少男們寫作一些生活勵志的小說。也許,《砰》能給這種局面帶來一點變化。
在丹·格拉齊亞諾的《最后通牒》(The Ultimatum,2007年7月)中,亨利是一位不上不下的小說家,他有著一份好工作,有著許多好朋友,更重要的他有一位漂亮的女朋友蕾拉--她還是一位精明能干的新澤西律師。亨利和蕾拉彼此相愛,眼看著就快要交往六周年了,蕾拉卻給亨利下了一道難題:下一周亨利和蕾拉就要去緬因州參加一位朋友的婚禮,假如亨利在新娘子于婚禮上扔出花束之前還未向蕾拉求婚,蕾拉就要和亨利分手,期限將是永遠!正所謂人生好比一場宴席,總會有最后通牒的那一刻!一方面是亨利還沒決定好踏入婚姻的堡壘,一方面是蕾拉需要亨利證明他的忠誠和愛情。亨利向他的好友們征求建議:結過五次婚的高爾夫球伙伴約翰、飽受離婚煩擾的大哥杰克、像彼得·潘一樣永遠長不大的好友彼特、還有蕾拉的嬉皮士老爹。當然,從這些幽默滑稽的人物那兒別想得到正常的建議。同一時刻,新娘陣營方面也有兩位好友在獻計獻策,包括牙尖嘴利的格羅利亞和個性敏感的蘇珊。大限之日即將到來,亨利將做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在亨利和蕾拉開車去緬因的路上,發生了一連串瘋狂而古怪的事情,而這一公路之旅也為亨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獨自悲傷》(One for Sorrow,2007年8月)是年輕作家克里斯托弗·巴扎克的首部長篇作品,以一段人與鬼之間的難以捉摸的友誼故事為描寫對象,將驚悚小說、鬼故事和愛情文學元素融為一體,被譽為\"和《麥田里的守望者》一樣地經得起時間考驗,與《可愛的骨頭》一樣充斥著讓人難以忘懷的熱情\"。小說主人公亞當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一戶普通人家 里,父親是位建筑工人,雖然亞當學習勤奮,在體育上也很出色,但在家里父母常常爭吵不休,哥哥又是嗑藥一族、與不三不四的人混雜在一起。種種因素,讓少年在學校里成為了孤僻而不引人注意的一類人。亞當還有一位名叫賈米的同學,也是同病相憐,故而亞當是學校里唯一一個待他友善的人。某一日,亞當的母親在吵架之后氣沖沖地開著車逃離家而去,遭遇車禍,此后只能坐在輪椅中。就在同一日,賈米遭人謀殺,尸體就拋在學校旁的樹林里。同時按照作者巴扎克的講法,人的靈魂在死后要通過某個入口進到靈魂界,但連鬼都不知道那地方的狀況,因此常有膽小的鬼魂飄游在人世間。賈米的靈魂自然是找到了亞當,一人一鬼從最初的誤解到后來的惺惺相惜,發展出了一段曖昧的友誼,領會到生活的真諦。然而鬼終是鬼,終須去往自己該去的地方,賈米最終知道自己必須與亞當告別,否則亞當終將性命有憂......
以\"購物狂\"系列打響名聲的女作家索菲亞·金塞拉的新作《記得我嗎?》(Remember Me?,2008年2月)依舊是以幽默風趣的文字加上別具魅力的女主角,打造出一部金塞拉風格的有趣讀物。當二十八歲年紀的萊克絲·斯馬特在倫敦的一家醫院醒來時,她發現有超多的\"驚喜\"等待著她,從一場車禍里幸免于難,她卻失去了大片的記憶,具體來說,就是整整過去三年里的所有記憶,她必須自己去體驗目前那\"變化\"得天翻地覆的生活。萊克絲的記憶里自己剛剛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二十五歲女孩,轉眼間竟然就成了一家公司的高管,有一套華麗的新公寓、一名私人助理、每餐都吃不含碳水化合物的營養配餐,還有一大幫迷人的新朋友。萊克絲的那位英俊的百萬富翁丈夫又是誰?她的記憶依舊停留在三年以前,但萊克絲還是毫不猶豫地伸手歡迎眼下這個嶄新的世界,決定要成為她應該成為的那個人。事情看起來都很美好,直到一位建筑師給她帶來了最大的震驚......突然間,萊克絲需要手忙腳亂地在生活中站穩腳跟。她的新生活結果充斥著秘密和陰謀,一切到底是怎么發生的?她是否會恢復記憶?假如恢復了記憶,萊克絲又將如何辦才好呢?
看過電影《我是傳奇》后,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條忠誠的獵犬。在許多美國人的生活里,狗真是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一月份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就有兩部與狗有關的圖書,《拯救斯普瑞特》講述人與狗之間的感情,而《好狗,別動》試圖從一條拉布拉多犬身上學得生活的經驗。不知這兩本書能夠挑戰2006年的《馬利與我》的暢銷業績呢?
邁克爾·坡倫:《為食物辯護:一位食客的宣言》(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s Manifesto)
企鵝出版公司,2008年1月
選擇吃什么、不吃什么,愈來愈成為了時下眾多追求健康的男女老少每日考慮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健康食譜大行其道,生活中更是不乏將營養補劑當作靈丹妙藥的“健康”人士。《為食物辯護》的作者邁克爾·坡倫觀察到人類產生了一種\"對于健康飲食的不健康的癡迷\"。在\"營養至上\"的旗幟下,我們擁有了強化維他命的健怡可樂和添加歐米伽-3脂肪酸的面包。人們似乎相信這樣一種觀念:食物可以降解為各種營養成分,而不會引起某種精華成分的丟失。但坡倫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們知道如何將玉米粒或者小麥谷粒分解為化學成分,但我們并不知道如何將化學成分重新組合成谷粒。\"可悲的是,人類一代代傳遞下來的平衡飲食的經驗正在被食品工業的營銷人員、營養科學家和新聞記者加以誤解和歪曲。結果,今日的人們面臨的是糟糕的建議和\"虛假\"的食物。那些\"可以食用、像食物的物質\"往往掛著虛假和誤導人的營養標簽。實際上,真正的食物正在漸漸從市場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營養\"。面對一些營養專家的建議,坡倫諷刺那些由食品行業贊助的營養科學研究,說它們\"擁有令人矚目的可靠實力,能在任何一種它們受委托研究的食物里找到健康方面的好處\"。最后,坡倫給出了一些簡單而實際可行的建議,譬如\"別吃任何沒被你的太祖母認可為食物的東西\"。如果把種種建議化為一句話,那就是\"盡情食用食物,但別過量,素食為主\"。本書作者邁克爾·坡倫于2006年出版過一部抨擊美國工廠化農業和大型農業綜合企業的著作《雜食者的困境》,頗受好評。
暢銷指數:★★★★☆
悅讀指數:★★★★☆
大衛·凱·約翰斯頓:《免費午餐:最富裕的美國人如何利用政府開支讓自己更富裕(同時讓你們承受賬單)》(Free Lunch: How the Wealthiest Americans Enrich Themselves at Government Expense (And Stick You With The Bill))
Portfolio,2007年12月
《免費午餐》的作者大衛·凱·約翰斯頓是《紐約時報》的著名調查新聞記者,曾因對美國稅制的漏洞和不公的大膽而深入的報道獲得2001年的普利策專題報道獎。正如圖書副標題里所揭示的,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揭示美國最富裕的0.1%的公民是如何利用不合理的稅收制度為自己斂財。報道的內容讓人大為驚訝,譬如美國政府如何向高檔的高爾夫球課程提供隱性補貼,希爾頓家族怎樣從對貧困兒童的慈善捐助中重新取回財富等等。
在談及大型超市將地方上的商業一掃而盡、同時還獲得稅收減免的優待時,約翰斯頓揭秘說,在像沃爾瑪這樣的大型零售商店里,顧客為商品支付了消費稅,而商家從來不會將這些稅收轉交給政府。這種被稱為“稅金增額融資\"的理論據說能帶來新的工作機會和經濟發展,但事實卻事與愿違。在質問美國的醫療機構沒有將病人的利益放至首位時,約翰斯頓稱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是資本經營的正確準則,但錯誤在于美國正將這條準則施用于關乎民眾健康的醫療事業。美國在醫療事業上的花費超過其他現代工業國家,人均壽命卻要比那些國家的民眾低得多。美國中央調查局的統計甚至顯示,美國的醫療保健體系按某些評價標準要劣于古巴。不過,作者在此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性,讓有些讀者懷疑《免費午餐》在材料的選用上是否有失偏頗,但約翰斯頓在書中提出的見解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
暢銷指數:★★★☆☆
悅讀指數:★★★★☆
邁克爾·蓋茨·吉爾 《星巴克是如何拯救我的人生的:一位天生驕子學習像平凡人一樣生活》(How Starbucks Saved My Life: A Son of Privilege Learns to Live Like Everyone Else)
Gotham,2007年9月
《星巴克是如何拯救我的人生的》無疑是一本定位頗受爭議的書籍。它到底是真實的回憶錄,還是裹著回憶錄面具而實際在為商家做宣傳?一些書評家將其視為長期以來廣告業向圖書業滲透的一個結果。然而不管怎樣,這部以中年男人從事業和人生的低谷重新站起來為賣點的書籍,已經成功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銷售情況不俗,圖書電影改編版權更是被湯姆·漢克斯購入,他將在未來的電影中扮演那位在星巴克打工的中年失意男子。
假若作者所講述的故事完全屬實,他確實值得獲取讀者的同情。年過五十的邁克爾·蓋茨·吉爾曾經事業生活雙豐收:他有一幢在郊區的大房子,一個可愛的家庭, 一份在廣告公司的高職位工作,一筆六位數的薪水。但在他即將跨過六十歲門檻時,吉爾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只余下一個常青藤名校畢業的教育背景和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先是他就職的廣告公司要搞年輕化改革,吉爾被裁員掉了;然后一樁婚外情結束了他二十年的婚姻;接著他被診斷出患上了一種慢性擴散的腦瘤,吉兇未定。與此同時,他的情人又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快六十歲的吉爾此時無錢無工作,沒有健康保險,沒有一絲的前途。
轉變發生在吉爾鬼使神差地踏進一家星巴克咖啡廳之后。雖然吉爾依舊穿著光鮮的衣服,但星巴克的一位非裔女經理卻半開玩笑地問他:\"想要工作么?\"吉爾在初始的詫異后接受了這份工作,成為了星巴克公司歷史上年紀最大的一位新雇員。在星巴克的工作,讓以前根本不知普通人生活滋味的吉爾重新懂得了生活的真諦。他在書中熱忱地贊揚星巴克公司,稱這家為員工提供健康保險的公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本書還被譽為是一本極好的正面心理學勵志圖書,它教育讀者\"和寬敞的辦公室和閃亮的頭銜相比,在工作中擁有伙伴是更有價值的事情\"。
暢銷指數:★★★★☆
悅讀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