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1930年創辦的以中學生為對象的綜合性月刊。其中發表的各位語文大家的真知灼見,到現在仍是語文教學及其研究的寶貴資源。
1948年6月,《中學生》出版《本志第二百期紀念特輯》,首篇《我們的宗旨與態度》系葉圣陶所作。文中表明“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的宗旨和教師“因為活動的主體到底是學生”所以應“取輔導的態度”,很具指導價值。
編輯《中學生》十幾年,覺得我們一班寫稿朋友有個共通的觀點,……用夏丏尊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必須使教材像食物一樣,在學生的身體里消化了,轉化為血肉;學生就在“受教材”的當時得到補益與受用,那才是“受教育”。
……老師有種種,大概說來可以分為兩個派頭。一派是取教訓態度的。自己方面好像什么都沒有問題,樣樣懂,件件能,立身處世,所作所為就是標準。他們把學生或者比做一張白紙,五顏六色都待涂上去,或者比做一個空瓶子,甜的咸的固體的液體的都待裝進去。于是根據自己的見解來“涂”來“裝”,什么應該怎樣怎樣,什么不應該怎樣怎樣,這就是他們的教訓。他們只巴望學生領受,全部領受的是好學生,領受一部分的是次好學生,領受不下的是壞學生。還有一派是取輔導態度的。不承認自己全知全能,自己也還在學習的中途,(學習哪里有止境呢?)不過比學生多走這么一步兩步,或許多一點知識經驗,能夠盡一點導引與輔佐的責任罷了。他們不把學生看做白紙或者空瓶子,他們知道知識能力全從與環境接觸而來,嬰兒孩童就有知識能力,只待引導他,發展他,讓他的知識能力越來越精深強盛,可不能硬要給他什么。這就自然而然站到學生的旁邊,安排好適宜的環境,讓他們自己去活動,他們忽略了什么的時候,給他們提醒一下,他們弄錯了什么的時候,給他們糾正一下,他們遺漏了什么的時候,給他們補充一下,不過如此而已。而在提醒與糾正與補充的當兒,又必然像親切的朋友似的,用商量的口氣說,如果這樣,是不是更好一點?決不會像嚴厲的長官似的,用命令的口氣說,你那樣不行,非這樣不可!因為活動的主體到底是學生,活動要有意義,有價值,必須讓他們自愿自發才成。以上說的兩個派頭很不相同,要我們挑選,我們愿意屬于后面一個派頭,我們愿意取輔導的態度,我們十幾年來也一直取的這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