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高考作文題目的開放性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旋律。題目形式的開放為考生提供了更加開闊的思維空間,同時也帶來了思維“創新”的泛濫。這促使人們開始反思開放的弊端,重新審視限制的價值。如何在堅持開放的同時又融進合理的限制,成為高考命題人員研討的主題。2004年高考自主命題范圍擴大以后,關于開放和限制的實踐和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突破。本文基于對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形式及方向的長期跟蹤研究,嘗試對命題中所使用的開放與限制的手段進行歸納和總結,以期為未來高考命題的開放性與限制性提出可資借鑒的啟示。
一、高考作文命題開放與限制的內涵
高考作文命題的開放主要是指作文的寫作內容、題材確定、立意范圍、體裁要求、字數要求等選擇自由度的擴大。作文命題的限制是與開放相對的一個概念,主要指命題者在放寬寫作內容、題材確定、立意范圍、體裁要求、字數要求的同時,又從范圍區域上對這幾個方面給予恰當、合理的內隱性限定。
二、高考作文命題開放與限制的手段
作文命題要做到開而不漫、放而不散,應該設置一些多樣化的開放手段,以保證學生的思維在所給材料的范圍內馳騁,而不是漫無邊際地遐想。高考寫作測試要達到一定效度,命題者還必須對所給材料進行一定的限制,要想做到限而不死、制而不掣,也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限制手段。
(一)開放的手段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命題者所采用的保障性開放手段歸納起來有六種:多題選一、概念具化、寓意擴展、單字輻射、詞義列舉、直接提示。
1.多題選一
多題選一是指命題者為考生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作文題目,提供兩則或兩則以上的作文材料,由考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累、興趣愛好、性格特點、解答能力自主選擇其中的某一個,按要求構思成篇、完成作文。2006年福建卷提供了三個話題由考生自主選擇,2007年江西卷設置了兩個題目由考生自主選擇。
多題選一相對于單一題目來說,更多地關注考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考生,生活閱歷、成長背景不同,思維方式也就存在著差異。用一個題目或材料來考查所有考生,對沒有相關生活經驗的考生而言是不公平的,他們作答時很難避免干擾,因而影響正常寫作水平的發揮。多題選一可以擴大命題范圍,盡可能照顧考生生活經驗的差異。多題選一可以組合不同思維類型的題目或話題,命題時為了照顧考生思維方式的差異,可以將形象思維的命題和抽象思維的命題組配起來;為了照顧考生不同層次的寫作水平,可以將難度層次不同的題目或話題組配起來。
使用這一手段時應該注意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題目之間的合理組配。
2.概念具化
概念具化是指命題者有重點地列舉試題核心概念所包含的若干個別事物,幫助考生詳細、具體地理解題目所含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拓寬寫作思路。
這一手段多見于核心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題目中。2006年北京卷在給出核心概念“城市符號”的定義——“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傳承價值的事物”后,列舉了許多能代表北京的典型符號,這些符號既有物質性的,又有非物質性的;既有舊的,又有新的。兩個方面形成多緯度的交叉,可以產生舊的物質性的符號、舊的非物質性的符號、新的物質性的符號、新的非物質性的符號。2006年的北京卷通過概念具化這一手段,從多個角度列舉了核心概念所包含的個別事物,有效地擴展了寫作空間。
現代寫作心理學認為,“由于個體總是處于主客觀的交互作用過程之中,為了圍繞某一命題進行選材和構思,首先必須心理定向,使個體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指向與當前命題有關的事物,而拋開無關的事物”。〔1〕概念具化這一手段的意義,正在于給考生提供了與當前命題有關的一些事物,幫助考生開闊思路,完成寫作的心理定向。
使用這一手段時應該注意所列舉的個別事物的條理性、邏輯性、層次性。
3.寓意擴展
寓意擴展是指命題者通過設置含有多重寓意的題目或材料,給考生提供多方向或多角度的立意選擇。這種手段有題目寓意擴展和材料寓意擴展兩種形式。
題目寓意擴展即通過設置含有多層寓意的題目而保障開放的手段。這種手段常見于標題作文和獨字型話題作文。2007年上海卷作文題目是“必須跨過這道坎”,“坎”寓意比較多,“對學生而言,它可以是學習上的困難、競爭中的失敗、成長中的波折、情感上的困惑,甚至一時的順利、成功和歡樂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轉化成一道新的‘坎’,會使人們沉湎其中,阻礙他們繼續奮進;如果能更進一步拓寬思路,突破個人一己得失的局限,‘坎’還可以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整個文化在發展、變遷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如社會變革中出現的弊端、自然環境屢遭破壞、傳統文化的日漸衰落等等”〔2〕。指示代詞“這”,所指比較模糊,考生既可以實寫,寫某一階段特殊的障礙;也可以虛寫,泛指人生道路中的挑戰。副詞“必須”含義也比較豐富,可以是對自己的激勵,鼓舞起不斷前行的勇氣;也可以是一個疑問,指引自己去探尋跨越艱險的動力;還可以是一種展望,表現出對未來發展的深思熟慮。上海卷充分利用了題目中關鍵詞“坎”的豐富意蘊,達到了開放的目的。
達到題目寓意擴展的途徑有二:一是依靠關鍵詞的多義性,如2007年上海卷的做法。二是依靠句子表達的模糊性,如2007年天津卷“有句話常掛在嘴邊”,一句什么樣的話、是誰說的、是勵志的話還是一些有待改正的壞口頭禪?試題都沒有明確,這就為考生提供了多維思考的空間。
材料寓意擴展即通過設置含有多層寓意的材料拓展寫作思路。2006年山東卷選用了當代著名詩人雷抒雁的《星星》,這首詩的寓意雖然比較明顯,但卻不是唯一的。它的所指是多向的,可以指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反差,也可以指近觀和遠觀之間的反差。
應用寓意擴展這一手段時應該注意保證題目或材料的寓意通俗易懂、淺顯明了,否則就有可能增加審題難度,不利于考生發揮。
4.單字輻射
單字輻射是指命題者以某個單字為中心,運用發散、聚合、關聯等思維方式,列舉含有該字的相關詞語,考生可以把幾個詞語聯系起來思考,確定寫作方向。這種開放手段關心的主要是構詞,即凡所規定的單字構成的詞語都可拿來當做寫作的題目或話題。
如2006年湖北卷給定“三”這個字后,列舉了五個與“三”有關的詞語:“三思而行”“三省吾身”“舉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試題還允許考生組合幾個帶“三”的詞語思考并寫作,具有很高的開放度。
這種手段充分利用發散思維,將一個單字所構成的詞語用一個非等級的網絡展示出來,擴大了考生的詞匯儲備,開闊了考生的寫作思路。
使用這一手段時應該避免陷入純粹的文字游戲。
5.詞義列舉
詞義列舉是指命題者將一個詞語的若干義項列舉出來,考生自主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作為寫作題目或話題。
這種手段有兩種常見形式:
一是字典釋義,常見形式為“××詞《××詞典(字典)》有這樣幾個義項”。如2006年湖南卷試題: “‘意氣’一詞,《現代漢語詞典》列有三個義項:①意志和氣概,如意氣風發;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氣相投;③由于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這些義項對應了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直指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的精神面貌、交友、處事三個重要方面。每個義項中都還列舉一個比較常見的成語,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義項,從而避免有的學生因對詞語理解的偏差而影響寫作。湖南卷通過這種手段將抽象的詞語解釋得形象具體,同時又幫助考生打開了寫作思路。
另一種是比喻釋義,常見形式為“××詞是……”。2006年安徽卷就給出了核心詞語“讀”和“書”的多個比喻義項,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開拓思路。通過這種比喻義項的列舉,“讀”和“書”可以構成無限個組合的話題或題目,學生的選擇達到自由狀態。
現代閱讀心理學認為,在閱讀過程中人們要具有一個相應的心理詞典并能從中獲得書寫詞的意義。〔3〕也就是說,要理解一個詞,詞在心理詞典中的存儲狀態及從心理詞典中獲取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手段的意義,正在于將一個詞的重要意義全面地展示出來,幫助考生縮短獲取意義的時間,改善一部分考生心理詞典中詞的存儲狀態,從而使他們對這個詞有一個全面、迅速的了解。
使用這一手段時應避免學術化傾向和列舉過于寬泛。
6.直接提示
直接提示是指命題者通過直接提示語提示考生寫作范圍和角度。
2007年廣東卷作文題就利用了這一手段:“萬物在傳遞中綿延不已,人類在傳遞中生生不息。技藝、經驗可以傳遞,思想、感情可以傳遞……” 廣東卷首先確定了傳遞的主體——萬物,并突出強調人類,然后又點明了傳遞的客體——技藝、經驗、思想、感情等,思路清晰,邏輯性強。社會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而是一個流動的實體,生命在這里以各種形式得以延續,延續就需要傳遞。在傳遞的過程中,有很多東西需要承續,命題者精心挑選了兩個角度進行提示:一個是應付自然生活的生存能力,另一個是應付群體生活的思想情感交流能力。
直接提示的手段簡潔明了,可以很好地給考生提示立意的方向。
使用這一手段時既要避免提示過于繁瑣而影響考生聚焦思維,又要避免提示過于籠統而達不到提示思路的效果。另外,尤其要注意避免流露出命題人明顯的觀點傾向。
(二)限制的手段
1.內容范圍的規定
內容范圍的規定主要包括寫作范圍要求和真實性要求兩個方面。寫作范圍要求主要是指命題者針對材料(話題、題目)的范圍對考生提出的寫作要求,表述風格大都比較嚴肅,多采用命令式的詞語,比如“不要”“必須”等。真實性要求是指命題者對考生提出保證寫作內容原創性的要求,一般表述為“不得抄襲、套作”。
2.立意的限制
立意的限制主要指命題者針對寫作題目(話題、范圍),規定考生在立意方面的可選擇空間。立意的限制與范圍的規定有所不同:范圍的規定體現的是命題者的一種命令,是外顯的、明確的,是所有考生都必須遵守的,而立意的限制主要體現的是命題者的一種意愿,是內隱的、委婉的,考生可不必完全遵守。如果考生的作答出現與命題者意愿不一致的情況,只要考生能夠自圓其說,評閱者也可接受。在立意的限制上,也可以說存在這樣一種相悖律,即命題者希望絕大部分考生可以被控制在某特定的立意范圍內,又希望有一部分考生能夠突破這種立意范圍。命題者為了達到立意的限制,往往采用一些手段,可概括歸納為:立意導向、設置關系項。
(1)立意導向
立意導向是指命題者通過采用具有或明或暗的立意傾向的材料或題目,對試題的立意加以控制。
2007年全國卷Ⅱ就使用了立意導向的限制手段。該試卷作文題目設置了兩則材料,第一則材料從反面舉例,展示了幾個因別人幫助而得以學業有成的人,當自己的“恩人”陷入困境時令人心寒的表現;第二則材料從正面舉例,展示了有類似經歷的一群小學生積極回報“恩人”的做法。一反一正之間,立意立刻凸顯,即做人要有良知和道德,這是維系我們社會發展的關鍵。這兩則材料本身對考生選擇寫作內容形成一種暗示或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對考生的立意選擇形成了限制。
再如2007年安徽卷,題目“提籃春光看媽媽”中的兩個關鍵詞“春光”和“媽媽”,可實寫也可虛寫,但無論怎樣,“春光”一般意味著美好的事物,“媽媽”意味著深愛的人物或地方,兩者組合起來構成一個立意范圍,即用美好的事物回饋自己深愛的人或地方。命題人突出“感恩”主題的用意比較明顯。
這種限制手段在高考寫作這類大規模選拔性測試中,不失為一種比較有效的限制手段。它可以較好地體現命題者的意圖,有利于體現考試的選拔性特點。
使用這一手段時要避免材料因引導性或暗示性過強而束縛考生思維。
(2)設置關系項
設置關系項是指命題者在材料或題目中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限制因素,考生回答時必須綜合考慮這些限制因素。
例如2007年四川卷題目“一步與一生”中有兩個相關聯的因素:“一步”與“一生”,“一步”可代表生活中的每一步、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階段,與“一生”相比,屬于小,兩者可以構成“小”和“大”的對立轉化關系;“一步”又屬于感性的東西,“一生”屬于理性的東西,兩者又可以構成感性與理性的對立轉化關系。考生在立意時,必須首先考慮怎樣處理好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單就某一方面進行論述。
這種手段是自1999年高考作文命題改革后最初幾年經常采用的一種限制手段,它能比較有效地防止宿構和抄襲、考查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但后來因長期使用易導致思維僵化而遭詬病,近幾年來采用率大大下降。不過,這種手段本身沒有停止發展,它逐漸從關系型話題作文的母胎中剝離,成為一種獨立的限制手段,并被其他題型采用。〔4〕如上面提到的四川卷,就把這種限制手段運用到了標題作文中。
使用這一手段時應避免已為考生所熟悉的設置模式。
3.文體限制
文體限制是指命題者規定考生在作答時應采用的文體類型。文體限制主要有兩種表述方法:一種是囊括,即命題者規定考生必須采用命題者所提供的文體類型;一種是排除,即命題者規定考生不能采用某一種或幾種文體。
4.字數要求
高考寫作測試只有依據考生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輸出的一定量的文字,才能測評考生的寫作水平。目前一般要求為“不少于800字”。
5.書寫要求
目前一般要求為“書寫規范”。 不過,目前大部分試題都把它放到評價標準中。
三、高考作文命題開放與限制手段應用舉例
當命題的意向確定后,我們就可嘗試應用高考作文命題開放與限制的手段,命制一些高考作文模擬試題。下面以“尊重”為例,設計模擬題三套,以供參考。
(一)模擬題一
步驟一:設計材料
尊重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充滿熱情,體驗到自己的用處和價值。
運用的開放手段:詞義列舉。
步驟二:設計題目或話題
題目:請以“自尊與尊重”為題。
話題:請以“自尊”為話題/請以“自尊與尊重”為話題。
步驟三:設置選擇項
如果設計為話題作文,可選擇以下幾項: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題目自擬。⑤不少于800字。
(二)模擬題二
步驟一:設計材料
當你徘徊在情緒的低谷,朋友真誠的幫助支持著你,那是尊重;當你遭遇到人生的挫折,老師溫暖的雙手緊握著你,那是尊重;當你撿起馬路上的垃圾,路人贊許的微笑感染著你,那是尊重;當你懊悔曾經的過失,父母的寬厚與理解包容著你,那是尊重……
尊重是一種美德,被人尊重則是一種幸福。
運用的開放手段:概念具化。
步驟二、步驟三略。
(三)模擬題三
步驟一:設計提示語
在家我們要尊重父母,要學會關愛、學會感恩,充分理解父母對我們寄予的希望及為我們辛勤的付出。在學校我們要尊重老師和同學,要珍惜老師和同學們的勞動成果。在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之間也是如此,我們都應該去接納并尊重不同民族的習慣和文化。
運用的開放手段:直接提示。
步驟二、步驟三略。
〔1〕劉淼《作文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頁。
〔2〕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高考語文命題組《風格平實,穩中求新——2007年高考上海語文卷命題意圖》,《語文學習》2007第7~8期。
〔3〕張必隱《閱讀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3頁、第66~75頁。
〔4〕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文與海外華文教育研究中心高考試題課題組《200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研究報告》,未來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