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魚這種魚周身無鱗,身體表面有很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粗粗的胡須,白晝潛伏水底,夜晚出來活動。鲇魚觀賞價值不大,但由于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因而成為人們餐桌上常見的美食。
鲇魚不僅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稍微留意一下,我們還會發現在各種媒體上還有它四處“游動”的身影。時下,鲇魚已經成為在報紙雜志上頻頻亮相的新寵,吸引著廣大受眾的眼球。請看:
(1)吉利就是一個好的例子。也許現在仍有人對吉利汽車的外形與質量嗤之以鼻,但吉利這條“鲇魚”對經濟型轎車的價格下降功不可沒,誰都不能否認價格多米諾骨牌的應聲而倒也有其一份力量。(《中國汽車報》2003年11月18日)
(2)較長時間以來,民辦教育的平均教育水平都不太理想。“公參民”學校的出現作為民辦教育的一部分,猶如一條鲇魚,攪動著民辦教育這潭水,使得民辦學校必須應對日趨激烈的外部競爭,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這才能保證民辦教育能夠成為公辦教育的有效補充。(《華東新聞》2006年6月21日)
面對這樣的報道,你可能覺得一頭霧水。吉利、“公參民”學校怎么居然和鲇魚掛上了鉤?看上去并不是太招人喜歡的鲇魚為什么如此受到媒體的青睞呢?要明白其中緣由,還得從一則故事說起。
20世紀中葉,挪威人經常從深海捕撈沙丁魚。沙丁魚有個習性,喜歡密集群息,被捕撈上來之后常常因為挨得太緊窒息休克而死,這讓漁民們大傷腦筋。他們想了無數的辦法,想讓沙丁魚活著上岸,以賣個好價錢,但種種努力都以失敗告終。然而,有一條漁船總能帶著活魚上岸。這條船又有什么秘密呢?
原來,這條船的老漁夫在捕獲的沙丁魚里放進了“異己分子”——鲇魚。鲇魚放進去以后,由于環境陌生,到處挑起摩擦。在鲇魚的追逐下,沙丁魚變得異常緊張起來,于是拼命四處游動,激發了內部活力,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于是一條條活蹦亂跳的沙丁魚被運回了漁港。
受這個故事的啟發,人們把“鲇魚”作為來自外界競爭者的代名詞。正是由于強大的激活功能,“鲇魚”首先從生物領域游到管理學領域,請看:
(3)種種跡象表明,國資委正試圖通過現代公司治理和現代企業管理手段進一步激活189家中央企業。而中央企業人事手術等“鲇魚”入水,是激活的具體措施,也是摸索和試探。(《大地》2004年9月3日)
通過引進人才而建立競爭機制,以激活企業內部那些缺乏活力的員工,調動他們的工作熱情,使整個企業充滿活力,這種手段所帶來的效果就被稱為“鲇魚效應”,例如:
(4)海爾呼吁企業必須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以“鲇魚效應”去激活每一位在職人員的戰斗力與競爭力,從而使海爾成為一支永遠年輕富有活力的成功企業。(http://zhujue1125.blog.163.com)
從管理學角度看,外因的激活作用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因此“鲇魚效應”對于員工個人和整個企業都具有積極意義。一方面,引進的人才往往會在新的領域里大顯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企業輸入了新鮮血液,有助于每一位員工自覺樹立生存的危機意識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整個群體進入能量激活狀態,提升企業整體的戰斗力。“鲇魚效應”通過優秀個體的“中途介入”帶來顯著的激勵作用,符合人才管理的競爭機制,說明了人員流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鲇魚效應”得到眾多管理者的普遍關注和運用。
當今社會,不單單是企業內部員工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各行各業之間也不例外。在時代的滾滾浪潮中,“鲇魚”不單在企業管理中大行其道,而且也游動到具有競爭性質的其他社會生活領域中:
(5)比如號稱競爭激烈的民航業,被稱為“鲇魚”的民營航空,可能不過只是營造競爭幻覺的觀賞魚,這從幾次民營航空降價革命迅速被寡頭“圍剿”可以看出。(《市場報》2006年9月7日)
(6)國美、蘇寧等宣布從傳統的家電連鎖進入手機零售領域后,開始體現出加速傳統手機連鎖賣場整合的“鲇魚效應”,一場爭奪手機連鎖市場份額老大的戰爭正悄然逼近。(《京華時報》2007年6月9日)
例(5)(6)中的“鲇魚”顯然已經不再指管理學所說的外來人才,而是泛指在某個領域具有相當實力并對其他競爭者產生強烈沖擊的對手。確實,如今做一條與實力強勁的“鲇魚”共存的沙丁魚不容易,作一條獨領風騷的“鲇魚”更是難上加難。
人們往往把一個領域的認知成果投射類推到其他領域,這就是語言的隱喻機制。它既便于人們對抽象復雜事物的認知,又體現了語言使用的經濟原則。例如“取經”由原來的佛教用語逐漸擴散到指學習其他單位或個人的經驗。
語言的隱喻機制對“鲇魚”的使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異常活躍的“鲇魚”四處游動的一個強大動力。“鲇魚”先從生物學領域游到管理學領域,繼而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帶來了廣泛的“鲇魚效應”。此外,過去我們常用“與狼共舞”來表示激烈的競爭,也許是覺得狼這種動物太兇殘,也許是對該表達有些審美疲勞,處在當今語言狂歡的年代,人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使得“鲇魚”和“鲇魚效應”這樣的表達形式異軍突起,產生了形象生動而又新穎別致的語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