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常常遇到異形詞問題,特別是每學年在輔導學生進行字形專題復習的時候。面對復習資料中異形詞這一部分內容,有的教師感到茫然無措:該不該復習,該怎么復習?破折號前后兩個詞形該記哪一個,還是兩個都要記?
教育部、國家語委于2001年12月19日發布了《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2002年3月31日起試行。為了做好教育系統試行《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的有關工作,又于2002年6月7日發布了《關于在教育系統試行〈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的通知》。
《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是國家權威部門發布的第一項漢語詞匯規范,應該說對解決漢語詞匯教學難題、促進詞語應用規范化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通過研究發現,這項規范在教育系統的試行情況并不十分令人樂觀,具體說來,主要有如下三種情況:
一是未執行規范。有些教師特別是有些非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根據規范向學生教授推薦詞形;有些教學輔助讀物、教育影視字幕、教育用電子信息技術產品等,沒有使用推薦詞形,特別是再版的教學輔助讀物、更新的電子產品沒有依據規范作技術性修訂。
二是錯誤執行規范。有些教師以為用規范中的第一個推薦詞形最好,用第二個詞形也不算錯,教授學生隨意使用兩個詞形;有些教學輔助讀物、教育影視字幕、教育用電子信息技術產品,也隨意使用兩個詞形,給學生帶來很大學習困難。
三是未按規定執行規范。在一些地方的高考和中考中,常出異形詞方面的考題,比如近三年各地高考試卷中就出現了十幾處對異形詞的考查:“聯結”(2007年全國卷Ⅰ)、“戰栗”“溜達”(2007年湖北卷)、“喝彩”(2007年重慶卷)、“籌劃”“按語”(2006年北京卷)、“摩拳擦掌”(2006年廣東卷)等。以上詞語還屬于推薦詞形,比較容易判斷,而2006年安徽卷、湖北卷拿非推薦詞形“簡煉”“直接了當”讓學生判斷正誤,將二者作為錯誤字形來處理,實在是有些難為考生。
應該說,上述問題的出現有多方面原因。未執行規范是由于一些教育從業者規范意識不強或不清楚有這項規范;錯誤執行規范是由于一些教育從業者對規范理解有誤,以為規范中的推薦詞形和非推薦詞形都可以用;未按規定執行規范是由于一些教育從業者對教育系統試行規范的具體要求不清楚或理解錯誤,以為無論什么情況一律都要執行規范。
其實,關于規范本身的規定,在《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中有4條“說明”,其中第二條對推薦詞形作了交代:每組異形詞破折號前為選取的推薦詞形。其言外之意是后面列出的一個或幾個詞形是非推薦詞形,應被淘汰。關于規范的試行要求,在《關于在教育系統試行〈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的通知》中列有六條,其中第二條和第五條對教師教學作了規定:教師在教育教學各環節中必須向學生教授推薦詞形,但影響考生命運的重大考試,則暫時不允許出異形詞范圍的考題,考生答題中使用了非推薦詞形,也不應扣分,此規定的言外之意是,一些教學測試和不影響考生命運的小考試,則要按規范進行考查和評定。第三條、第四條和第六條對教育出版物、影視字幕和電子產品等作了規定:新編教材和教學輔助讀物、新制作發行的電子產品必須使用推薦詞形;再版的現行教材和教學輔助讀物、更新的電子產品必須依據規范作技術性修訂處理;必須忠實于原文的教材和教學輔助讀物,如果有非推薦詞形,也要加注說明其推薦詞形;面向海外的繁體字版教學輔助讀物以及古籍整理、有關的科學研究,不受規范限制。
可見,《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本身及其試行通知的規定,還是比較清楚的。規范試行中出現錯誤理解,主要是由于使用者沒有認真學習掌握。當然,《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本身也有待完善, 規范中用破折號將推薦詞形和非推薦詞形前后分開列出,卻沒有明確交代破折號后面的詞形屬于應淘汰的非推薦詞形,容易讓使用者產生誤解。
針對上述情況和問題,要想使《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在教育系統順利試行,一方面需要廣大教育從業者進一步提高規范意識,在認真學習的基礎上準確理解和把握《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的規定和試行要求,并認真加以執行;另一方面也需要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加強規范宣傳和指導,并在適當的時候對《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進行完善。試行規范經過一定時期的試行后,也需要通過修訂和完善變成正式實施的規范。漢語詞匯中還有不少異形詞,給詞匯教學和應用造成很多麻煩,比如“交代”與“交待”、“致辭”與“致詞”等。如果能把這類異形詞進一步整理補充到規范中,將會為學習者和使用者減輕更多負擔。
我們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通過認真學習和研究盡早擺脫漢語異形詞問題的困擾,做正確執行規范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