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無愧色地訓斥年輕一代:“你應該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我曾年輕過,而你卻未老過。”但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卻能夠理直氣壯地回答:“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是年輕的,而你卻從未年輕過,并且永遠不可能再年輕。” ——[美]瑪格麗特·米德
關于代溝問題的討論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國內的討論在八九十年代也進行得很火熱,但討論的焦點大部分集中于代溝的有無、如何消減以至消除,大多從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社會學等角度出發。確實,代溝的存在有各方面原因,想要消減自然少不了上述各門學科的參與。但在各種討論近乎平靜之后,我們發現,其實代溝有時只是一個言語的問題,或者說,言語的差異是代溝形成的最初也是最鮮明的征兆。
一、言語的差異
1.言語
在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這位偉大的現代語言學之父就提出了把人類的語言活動區分為語言和言語兩大部分的理論。到目前為止,對語言和言語的區分語言學界已基本認同。學者們普遍認為,語言是社會共有的交際工具,是穩固的、社會的、相對靜態的、有限的音義結合的詞匯和語法系統;言語是人們運用語言這個工具進行交際的過程和結果,是自由結合的、個人的、相對動態的、無限的。當然,語言系統雖然相對靜止,卻由于不斷被運用、被改造,所以也處在絕對的運動中。
語言和言語的區分,明確了語言學研究的不同領域。語言的語言學是語言學界一直以來研究的重點,側重于語言結構本身的語音、詞匯、語法等的系統研究,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等流派也都在語言的語言學這塊領域上耕耘出了累累碩果。這一方面使得語言的語言學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嚴謹、系統的科學,為其他領域的開拓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支點,一方面也讓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僅有語言的語言學是不充分的,索緒爾很早就提出的言語的語言學已經很久沒有人去拓荒了。
岑運強在《言語的語言學導論》一書中指出:言語的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言語,研究具體的人運用語言工具的過程和結果,是一種相對動態的、交叉的、異質的語言學。“目前言語的語言學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疆界”,“從廣義上說,凡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對語言工具的使用過程和結果的內容都可屬于言語的語言學”,它所包括的內容應該十分寬泛,如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病理語言學、語用學、言語交際語言學、言語修辭學、話語分析、篇章語法、言語評論學,以及當今逐漸成為熱門的認知語言學。由于言語及言語活動無處不在,言語的語言學的研究本身就應該是和當前的各門先進學科結合在一起進行的。
2.言語的年齡差異
下面是我們記錄的家長和孩子之間一段日常生活中的對話:
媽媽:今天怎么樣啊?跟媽媽匯報匯報。
兒子:今天我是超級郁悶啊,不小心被我那該死的同桌惡搞了一回,真暈!
媽媽:就不會好好說話!我剛聽樓下的玲玲媽媽說你們今天又考英語了,人家可考了98分呢!你呢?
兒子:切!她是誰啊?那是我們班的牛人!她考多少分都正常!
媽媽:不用說,你又考了個六十幾分。
兒子:哈哈,媽媽,你太有才了!
媽媽:真是和你沒話說,還不趕緊給我背單詞去!
兒子:是!馬上!我狂背單詞!
媽媽:從來就不知道好好學習,就知道瘋玩!明天還得讓家教老師來給你再輔導輔導!真是讓人操心!
兒子:啊?媽,不是說好明天可以玩嗎?怎么又要上家教啊?
媽媽:誰讓你總不考個好成績啊!明天的家教必須上!你們現在這些個孩子,就是不知道珍惜,想想我們那會兒,要是有你們這條件,我們……
兒子:行了,行了,行了,都聽你的還不行嗎?唉,真是郁悶,沒共同語言了!
從這段簡單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和家長之間相互都“沒有共同語言”,且不說興趣愛好的差異,單是言語使用的不同也足以讓兩代人頭痛。既然言語是個體對語言的使用過程及結果,除了社會性,還具有明顯的個體性,那么個體的差異性在言語中的表現自然會很鮮明。由于受文化背景、教育理念的影響,年輕人和中老年人在言語的接受和使用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一些年輕人早已厭倦了20世紀流行的脈脈溫情,他們熱衷于追捧新事物、新思想,喜求奇特、標新立異,而那些表現新鮮事物的詞語又大多帶有明顯的夸張調侃、玩笑戲謔的搞笑意味,這自然迎合了年輕一代拋棄定式、玩世不恭、求簡求變的心理需求,于是他們不但樂于接受,并且在接受之后自覺并愉快地運用到日常的說話當中,形成了年輕一代特有的言語形式。縱使有些年輕人可能不完全接受這些言語形式,但從心理的角度講,當一種時尚開始流行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時,如果不及時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適應這種時尚,就有可能被其他年輕人譏笑。于是這種模仿、從眾的心理便會推動他們加入追逐時尚的大軍,以便他們從心理到行動都有可以自我標榜的資本。
與此同時,因為思想觀念的差異,對年輕人所熱衷的這些新鮮事物、新鮮詞匯,中老年人大多呈現出一種排斥或者抵制的心態。由于年齡的特點,他們說話大多沉穩、大方、感情內斂,反對過度的夸張調侃或戲謔搞笑,認為這些都是孩子們空虛、無聊,甚至荒唐、胡鬧的表現。對孩子們所追捧的這些“新時代的言語”,他們接受起來尚且困難,要用到實際交流之中就更是不太可能了。言語的年齡差異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孩子們說話大人們不愛聽,有時也幾乎聽不懂;大人們說話孩子們也沒有興趣,枯燥、古板,在他們聽來根本沒什么意思。由此可見,從狹義的語言角度上說,我們常說的“沒有共同語言”其實是沒有共同言語而已,因為說話人之間都運用同一種語言系統,只是運用的方式與運用的結果不同。“我們沒有共同語言”的真正意思是“我們說不到一塊”或“你所說的我不愛聽”……
從表面上看,言語的這種差異似乎是以年齡為劃分依據的。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言語新潮、多變,為追求不一樣的言語表現形式,不惜用各種方式扭曲或改變以往已經固定的詞匯、語法。而三四十歲以上的人則更傾向于使用那些已經穩定下來的、固定的詞語及用法,難以接受這些所謂的新詞語、新用法,大多也不喜歡孩子們這樣的“不好好說話”。但事實上,年齡也并不一定是上述言語差異的衡量標準,并不排除有這樣的人,雖然不再年輕,但由于樂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也善于與年輕人對話和交流,從而無論在思維方式上還是在言語表達上都保持著一種非常年輕的生命形態,不但不反對年輕人的言語,還可能和他們打成一片。這時,年齡的差距已經不成為他們溝通的障礙了。所以更確切地說,一方面,言語的差異和年齡有很大的關系,另一方面,這種差異也不能完全按照年齡的不同來劃分。
二、言語的差異和代溝的形成
自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書出版后,人們對代溝、代際沖突問題的討論便進入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按照瑪格麗特·米德的定義,年輕的一代和年老的一代在行為方式、生活態度、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對立、沖突就是代溝。
在我們看來,代溝的存在不僅是一種事實,而且在現如今的社會里,代溝更多地呈現在上下代人之間,甚至幾歲之差的人之間,而且相當明顯。表現在思想方式上,年輕人喜新,樂于追求時尚,而年老者則大多求不變,思維模式穩定,對傳統的認同感根深蒂固;表現在行為方式上,年輕人節奏快,生活緊張,在壓力和動力中尋求自身價值,而年老一代多喜歡平靜,生活節奏相對緩慢,樂于在陳年舊事中尋找滿足;表現在價值觀念上,年輕人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輝煌感,樂于陶醉在眾多追捧、羨慕甚至嫉妒的情感之上,而年老者則更傾向于處事穩重,凡事不強出頭,自我價值的實現較少波瀾壯闊。
瑪格麗特·米德告訴我們,代溝的存在首先導源于文化傳遞的差異。現代世界的特征,就是接受代際沖突,接受由于不斷的技術化,每一代的生活經歷都將與他們的上一代有不同的信念。那么這種文化差異和不同信念又是通過什么途徑表現出來的呢?早在1987年,這位聲譽卓著的女學者就給了我們答案:“真正的交流是一種對話,而今天參與對話的雙方卻缺少共同的語言……如果交流者愿意學習對方的語言……那么就有可能找到一條交流的途徑。這能夠辦到,但人們往往沒有去做……除非他們愿意聆聽,發問,他們才能夠開始交談,開始推心置腹地暢談。”用我們現在更準確的話來說,正是言語的差異承載了這一系列的文化差異、信念差異,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代溝和代際沖突。
年輕一代和年老一代在言語的使用上呈現出來的各種差異,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能直接地感受到的,也是代溝問題的最表層的表現。我們不否認教育背景、文化環境、社會影響等在代溝問題中的重要作用,但當人們更多地將注意力投注在這些難以把握也難以改變的背景和環境中的時候,似乎忽略了言語差異在代溝問題上的警示燈作用。代溝在形成之初其實只是一個言語差異的問題。用我們最常用卻幾乎熟視無睹的一句話來說,代溝就是雙方“沒有共同語言”。而從語言和言語區分的角度來講,沒有共同言語正是形成代溝的最初也是最鮮明的征兆。
鑒于此,對于代溝的消減問題,我們就不妨以言語為警示燈。當兩代人之間出現言語溝通上的差異,當交流雙方覺得沒有共同語言的時候,也正是代溝在我們之間開始形成的時候。此時如果雙方加以努力,各自稍投些精力在對方的言語上,注意發現差異,并積極向減小言語差異的方向努力,那么建立在表層言語差異之上的各種差異也自然會相對減少,代溝的形成也會相對慢并且小一些。
既然代溝真實地存在,大的社會環境我們又無法改變,那何不從我們可以捕捉到也力所能及的言語上著手呢?讓代溝兩岸的人們攜起手來,通過言語,共同交流,一起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美]瑪格麗特·米德著,周曉虹、周怡譯《文化與承諾》,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3〕岑運強著《語言學基礎理論》(修訂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岑運強主編《言語的語言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仇敏、張亞紅《代溝的形成和縮小》,《心理與健康》1998年第6期。
〔7〕赫廣義《尋求與探索:對“代溝”問題的新思維》,《畢節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8〕Diana Rachel Goldenberg:Genera Gap? Sometimes it's just words,OverseasEnglish,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