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提及的兩篇高考作文,在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波折后,最終其價值在分數上得到了應有的體現。這或許從此改變了兩位考生的命運。我們為高考作文回歸質樸,還作文以本真面目而慶幸。 的確,學生作文中日益嚴重的“偽文化散文”的流行,對青少年作文的負面影響日益凸現,急需正確引導。長期擔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的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余藎先生說過,質樸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并指出“近年來,高考作文浮華矯飾之風漸盛,求真務實之氣漸衰。中學生為試而‘做’作文,失卻了清純真樸可貴之色”。余教授的觀點已逐漸成為共識,封殺考場上泛濫的“文化散文”,正付諸行動,如2007年浙江在作文評分細則中規定兩類情況應得低分:一是抄襲或套用他人文章;一是“開頭+幾個名人的例子+結尾”的所謂“文化作文”。質樸、本真不但應該成為高考作文的重要價值追求(當然不是唯一),而且也應該成為學生平時作文訓練的目標。
在作文中要體現質樸、本真的價值,應該通過什么途徑呢?
第一,要引導學生回歸質樸的生活。許多同學之所以覺得沒有生活,是因為大腦已經被程式化、僵硬的條條框框所禁錮,這迫使他們背過身去,背離自己熟悉的生活,去尋覓所謂崇高的人和事,大腦中隱去了鮮活的生活,只留下一片空白,寫下的只是一堆落入俗套的毫無趣味的文字。事情有無意義,并不在于事情的大小,有時可能恰恰是那些所謂的大事實際上并沒有太大的意義,而那些小事卻蘊涵了大意義。生活中不乏真善美,這需要我們回歸質樸的生活,用發現的眼光,關注尋常事物的細微之處,關注自己的生活和內心體驗。上海的這篇高分作文,如果沒有生活體驗而閉門造車,是肯定寫不出來的。向生活汲取作文的靈感,讓作文中吹拂自然清新的原生態之風,應該是中學作文訓練的一項重要任務。
第二,要引導學生用質樸的形式來表達思想。許多時候,表達上的無技巧恰恰勝過刻意的技巧上的追求,勝過所謂形式上的創新。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永康在評點江蘇這篇高分作文時寫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為樸實地記敘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中間一節還喊了‘口號’!然而,它真實、本色、真情、純凈,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涌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 何永康教授的點評,實際上給我們指出了質樸為文的途徑。
第三,要引導學生用質樸的細節來撥動讀者的心弦。本真的文章十分重視細節的刻畫,朱自清的《背影》、孫犁的《荷花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為我們提供了范例。甚至可以這樣說,是否擁有動人的細節決定了文章的成敗。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寫作中,注意養成刻畫細節的能力。
我們在追求作文質樸、本真價值的同時,還要有強烈的讀者意識,真正做到胸懷讀者,讓讀者閱讀作文的過程成為一種愉悅的審美過程。要積極引導學生充分突出作文中的亮點,使它猶如在綠葉叢中盛開的幾朵艷麗的花兒,讓綠葉映襯,更顯美麗。這與追求質樸、本真的目標是不矛盾的。何永康教授說:“高考作文必須有光輝;沒有太陽,應該有個月亮;沒有月亮,總得有個星星;沒有星星,總得有個螢火蟲吧!如果連螢火蟲都沒有,那就只能在基礎等級徘徊了?!边@對日常的作文訓練也是有借鑒意義的。那么如何突出亮點呢?
一是選擇一個具有個性化特征的切入角度。 寫作對象的存在形式及內涵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得個性化切入成為可能。 一位學生在以 “快樂的理由”為話題作文時,獨辟蹊徑,將自己想象成一只井底之蛙,開始尋找幸福之旅。在與塵世保持一定的距離中,感知人生的真諦,在平凡中感受幸福,找到快樂的理由??梢娫趯懽髦?,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角度是重要的環節。要著重做好材料的梳理工作,學會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分析事物,力求做到陳中求新、常中見異、俗中見巧。但也應注意,不要為了追求新穎獨到,走上片面、偏激的道路。
二是在觀點上要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曾有論者指出:“高考作文當中,我們感受最痛切的是學生的作文大面積雷同”,“作文恰恰需要差異性思維,每個人的表達可以不完美,但要求是屬于你個人的情感”。(《余岱宗:什么樣作文能拿高分》,《海峽導報》2005年11月25日)。高考作文中出現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平時訓練中存在的問題的集中體現,因此要改變當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以技法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系統,重視思維方式的訓練,使學生養成個性化思維的習慣,顯示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見解,從而使自己不是行走在別人大腦思維的河流上。
三是在材料的選擇上要有自己的標準,要避免不是屈原就是陶淵明,不是李白就是蘇東坡的做法。眼睛向內,向自己的現實生活要材料,向自己的閱讀要材料。在這個過程中,要開動腦筋,放開眼光。要重視生活化素材的提煉,顯示出屬于“我”的思想。魯迅先生曾說過:“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不可將一點瑣屑的沒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創作豐富自樂?!痹谶x材過程中,首先要態度嚴謹,保證材料的真實性與典型性;其次要盡量避開“似曾相識”的材料;再次要擁抱生活,讀“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張開“觸須”去感知,從而發現鮮活的材料。這樣,材料才有可能具有“自我”特色,實現選取材料的個性化。
四是在體裁選用上追求靈動的樣式。在寫作過程中,僵化的體裁往往呆板、不可愛、令人乏味。同樣的立意,如果換一種適當的體裁來表述,就會更吸引他人的眼球。如2006年山東高考作文題是就雷抒雁的《星星》一詩來作文,有一位考生選擇了“早戀”這個敏感的話題,而 “早戀”又需要通過特殊渠道來溝通,所以作者選了一種特殊而又適合抒發隱私的體裁——書信,于是有了《給孟幻同學的一封信》。采用書信這一體裁來寫,做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那么怎樣選擇適當的體裁呢?首先,要充分考慮表達內容的需要,因為形式是由內容決定的,要先追求內容、思想上的成功,然后考慮如何用恰當的形式來表達。其次,要符合文體規范,防止出現“四不像”。再次,體裁的創新要講究巧妙得體,不能以體裁的新穎來掩蓋內容的不足,因為另類表達的目的就是更好地表現內容,正如朱光潛先生在《選擇與安排》中指出的:“一個藝術品必須為完整的有機體,必須是一件有生命的東西?!?/p>
五是在語言運用上體現一定的自我風格。有一年,上海市選“上海小姐”,最后一輪僅剩兩位選手,得分一樣,因而加試一題。題目是:“對上海,你最想看到的一幕是什么?”有一位選手的回答是:“在白天上班的時候,準時來了一輛公交車,車上人不多,每個人都有座位?!痹捯怀霰阙A得滿堂喝彩。上海面臨的問題當然不僅僅是公交問題,但是公交擁擠是盡人皆知的事,這位選手為大家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圖景,一下子打動了所有評委。 同樣,在寫作過程中也應該追求屬于自己風格的語言。 語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在語言生動、句式靈活、善用修辭等上下工夫,要防止為了追求所謂的典雅,大量使用文言,導致語言不協調;也要防止大量使用網絡語言,影響祖國語言的純潔性。
作家柳青曾說過:“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人生,用自己的聲音表述自己的見解和愛憎,此種毫不掩飾、真實不諱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亮出自己不囿于世俗而勇于獨立思考的真實觀點,充分施展自己的個性的率直,是十分可貴的?!币晕沂謱懳倚?,用自己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見解,是當前中學作文的趨勢,也是高考作文的要求。要實現這一目標,不能急功近利,還有待于命題人、閱卷者和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