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是海倫·凱勒的作品,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文中敘述了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表現了海倫·凱勒在無聲與黑暗的世界里苦苦摸索的精神,也表現了她的求知熱望以及艱辛的生活經歷。
這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內容理解幾乎沒有什么難度,但材料具有極強的精神穿透力,我想,如果學生能從海倫·凱勒的故事中擷取精神力量,那么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就達成了。然而,課文的標題“重塑生命”顯然是從海倫的視角歌頌莎莉文老師對她的再造之恩,這種思維指向必然會使學生把視點放在莎莉文的教育藝術上,而不是放在海倫身上。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轉移視線,完成對自身角色的反思,成了教學本文的重點與難點。
為了打開學生思維的缺口,讓學生在靜默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課堂上,我設計了“三讀一寫”的程序。
首先,我介紹了海倫·凱勒的一些情況,重點突出她以聾、啞、盲之軀立志成才,最終贏得了世人的尊重,成為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兩大人物之一。學生此時全都靜悄悄的,眼神里流露的是贊嘆。
然后,我讓學生開始一讀:用心悟讀,畫出你最喜愛或者最有想法的句子或段落。目的:初步梳通課文,抓住第一感覺,為寫作鋪墊。
學生默默地讀課文,都很專注。
讀完,我給他們3分鐘時間,小組或同桌交流。
……
在學生第二遍默讀前,我作如下點撥:
師:文章共有哪兩個人物?
生:莎莉文和海倫·凱勒。
師:這兩個人物哪一個更值得尊敬?
生:莎莉文。因為她給了海倫第二次生命。
生:莎莉文。沒有她的教導,就沒有海倫的成就和輝煌。
生:莎莉文。人生途中有一位好老師比什么都重要。
……
學生的回答印證了我最初的判斷。學生的關注點如果始終在莎莉文身上,本課的設計目的就達不到了,而且如果學生以后處處以莎莉文的標準來要求老師而不懂得要求自己,那必然是他成長中的一大障礙。
師:哈哈,大家講得有道理,想知道老師的看法嗎?
生:想!
師:我倒認為海倫·凱勒更值得尊敬!
生:為什么?
師:作為一個集聾、啞、盲于一身的9歲女孩,她憑著堅強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逆境中成長,最終成為世界知名的教育家、作家,這份毅力,請問誰有?!
學生沉默了,呆呆地看著我。
師:我從她身上體會到了冰心的一句話:“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慕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莎莉文老師再偉大,也改變不了海倫的痛苦現狀,莎莉文老師再智慧,也無法替代海倫的努力與思考。師父領進門,修行在自身。要有悟性,要有毅力,要有持久的行動啊!在老師的指導下,海倫用行動證明了殘疾人的尊嚴與偉大,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尊敬嗎?
學生頻頻點頭。
“為什么我們的視點不同呢?”我話鋒急轉。
“因為你是老師。”這句話答得并不漂亮,但我馬上接過——
“對,我是老師,所以關注的往往是被教育者。你們是學生,所以關注的往往是教育者,你們希望在求知的路上遇到一位像莎莉文這樣的有愛心、有智慧的好老師,引領你們成長。老師呢,平時沒少跟同學們苦口婆心,但收效總不理想。我想,你們如果能以不殘之軀的強大優勢,再吸納海倫·凱勒的敏感、堅毅、刻苦,那該多好啊!”
略停片刻,我說:“看來,我們好像都在推卸責任啊。”
學生大笑。
“這樣吧,我們各自反思自己的角色,莎莉文老師的優點我來學習,我會爭取讓自己做得更好;海倫·凱勒的寶貴精神財富就交給你們了,希望大家從中汲取對自己成長有用的東西,好嗎?”
“好!”學生很開心。
隨后,我讓學生二讀:著重領會海倫·凱勒的精神世界和超凡毅力。
……
最后,我讓學生三讀:讀出差距,讀出信心。目的:在作品中讀出自我,讀出成長的信心,為寫作鋪墊。
學生繼續用心讀,讀完之后小組主動交流心得。
讀畢,我進行寫作指導:
“下節課我們要寫一篇讀后感……”
“啊!”學生喧嘩了。
“別急,讀后感大致包括這樣幾部分:先來點背景介紹,接著談談這篇文章給你的第一感覺或者初步印象,然后再重點評價其中某個人物,最后聯系生活找差距。其實,這些內容老師不在這節課上讓你們準備好了嗎?”
學生們笑了,一臉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