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說:“我教藝術科……不求學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畫,但求涵養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世,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薄?〕涵養學生的審美心靈,使其以審美心靈觀照世態百相、處理衣食住行,營造審美的生活——這種審美心靈與審美生活內外和諧的教育,可稱為審美人生教育。
《竹影》正是豐子愷審美人生教育思想的一個縮影,折射著它的三個層次:審美人生的根基—審美人生的養護—審美人生的完形。
一、童心——審美人生的根基
豐子愷認為:“兒童對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種特殊的態度”,“猶之一塊洋錢,在我看了立刻想起這是有效用的一塊錢,是誰所有的,與我有何關系……而在他看了,只見一塊渾圓閃白浮雕,何等美麗!” 〔2〕
《竹影》寫三個孩子在朦朧的月光下,猜問題、描人影、繪竹影,洋溢著天真爛漫a的童趣,這正是審美童心的呈現。
“徘徊之間,我們同時發現了映在水門汀上的竹葉的影子,同聲地叫起來:‘?。『每窗?!中國畫!’” 〔3〕月光朦朧,清秀俊逸的竹影,斑斑駁駁、搖曳生姿。善于審美的童心,很快捕捉到了這一奇觀。孩子們的眼睛,尚未為世務浸染,純凈如晨露,在那里,日月星辰、草木砂石,無不折射著美的光彩。這種與生俱來的審美心靈,是藝術家的根基,也是其日后審美人生的根基。
二、藝術教育——審美人生的養護
雖然兒童天生具有審美的心靈,但“小孩子長大起來,涉世漸深,現實漸漸暴露,兒時所見的美麗的世界”,就會“漸漸破產”?!?〕要養護他們審美的心靈,就須施以美的滋潤。
所以,對孩子們繪畫的引導,“父親”始終是超越其“形”,浸潤以“美”。
他教育孩子:“畫竹不是照真竹一樣描,須經過選擇和布置。畫家選擇竹的最好看的姿態,巧妙地布置在紙上……”這“最好看的姿態”,便是竹影所呈現的美?!案赣H”引導孩子們走出依樣畫葫蘆的游戲,像畫家一樣用心去感受、欣賞竹影的美姿,進而表達這種美。這是站在更高的臺階上,擦洗孩子們審美的眼睛,涵養他們審美的心靈。
孩子們問:“竹為什么不用綠顏料來畫,而常用墨筆來畫呢?”“父親”回答:“凡畫一物,只要能表現出像我們閉目回想時所見的一種神氣,就是佳作了?!边@里的“神氣”也是指美,只是換了一個角度,更加突出形似與神韻的差別。用墨畫竹,可以超越綠在形似上的干擾,更好地表現竹的神韻?!案赣H”始終將談話核心集中在美上,引導孩子們走出形的束縛。
超越繪畫的技術層面,無絲毫匠氣之塵埃,循循以美感誘人,以滋潤審美的心田、培養芬芳的胸懷,這正是豐子愷藝術教育思想的精髓。
三、心物交融——審美人生的完形
以審美養護心靈,使我們感到世界處處美麗、生活時時潤澤, “一茶一飯,我們都能嘗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們都能領略其真趣;一舉一動,我們都能感到其溫暖的人生的情味”?!?〕這種審美心靈與審美生活的交融,便是審美人生的最終完形。
文中的“父親”,便是審美人生的典范。
看到三個孩子畫竹影,父親并沒有因弄臟自家水門汀而生氣,卻以一種欣賞的態度融入其中:“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父親”有一顆不老的童心,情不自禁地參與到孩子們的繪畫游戲中,隨他們遨游審美想象的童話王國。豐子愷曾借八指頭陀的一首詩來表達他的這種深情:“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罵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對境心常定,逢人語自新??煽昙乳L,物欲蔽天真。” 〔6〕
“父親”的生活原型——豐子愷本人,更是擁有審美的人生。
他在《閑居》中談到,曾以繪畫的構圖法來布置書房:“主人的座位為全局的主眼……須居全幅中最重要的地位?!逼渌锲贰蔼q之畫中的附屬物、背景,均須有護衛主物,顯襯主物的作用。這樣妥帖之后,人在里面,精神自然安定,集中,而快適?!彼€將一年四季比為音樂,將春天比為門德爾松、夏天比為貝多芬、秋日比為肖邦和舒曼、冬天比為舒伯特。以這種姿態進入生活,所視莫非繪畫,所聞莫非音樂,這是心靈之美與生活之美的天人合一,是美的不朽?!?〕
司馬長風評價豐子愷的散文說:“清如無云的藍天,樸如無涯的大地,如春華秋實,夏綠冬雪?!?〔8〕這也是豐子愷審美人生的寫照,因為他“將生活與散文渾融一片,散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散文”。〔9〕
〔1〕豐子愷《教師日記(1937年11月26日 星期六)》,豐陳寶、豐一吟編《豐子愷文集》(第7卷),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4〕豐子愷《關于兒童教育》,《豐子愷文集》(第2卷),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3〕本文所引《竹影》均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豐子愷《關于學校中的藝術科——讀〈教育藝術論〉》,《豐子愷文集》(第2卷),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豐子愷《談自己的畫》,孫冰編選《豐子愷藝術隨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5月版。
〔7〕豐子愷《閑居》,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9月版。
〔8〕〔9〕司馬長風《豐子愷的不朽篇章》,《中國新文學史》(下卷),香港九龍昭明出版社1980年4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