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瀏覽中國博客網(wǎng)作家專欄,在某作家的文章里看到這樣的句子:“我看到他忽然大笑起來,但他只有笑的口形,卻并沒有發(fā)出任何聲音,那種啞然失笑的樣子,出現(xiàn)了好幾次,但后來我們熟悉起來后就很少再見過。”(中國博客網(wǎng)專欄作家2007年10月30日)
文章的描寫很傳神,不過“啞然失笑”用在此處似乎不太妥當(dāng)。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了兩個“啞然”。對第一個“啞然”的解釋是:“〈書〉形 ①形容寂靜:~無聲全場~。②形容驚異得說不出話來:~失驚。”對第二個“啞然”的解釋是:“(‘啞’舊讀è)〈書〉形 形容笑聲:~失笑。”《漢語成語詞典》解釋“啞然失笑”說:“啞(舊讀è)然:笑聲;失笑:情不自禁地笑起來。忍不住笑出聲來。”顯然,“啞然失笑”的“啞然”并不是指不出聲,而是形容出聲地笑。上文所引的句子因現(xiàn)代漢語中“啞然”的常用義而誤會了“啞然失笑”,以致用不啞的“啞然失笑”來形容人“只有笑的口形,卻并沒有發(fā)出任何聲音”的笑貌。
我們就“啞然失笑”的使用進行隨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的理解和這位作家相似。我們又在“百度知道”中搜索,發(fā)現(xiàn)有網(wǎng)友將“啞然失笑”解釋為:“失笑:忍不住地笑起來,這里的笑可以是大聲也可以是小聲;‘啞然’指的是不發(fā)出聲音的狀態(tài)。‘啞然失笑’指的是從默不作聲中禁不住笑出聲來,而跟是否大聲笑、小聲笑并無關(guān)聯(lián)。”(百度知道2006年2月17日)
看來,誤解“啞然失笑”是個挺普遍的現(xiàn)象。
今天,“啞然”既可形容無聲,又可形容有聲,是漢語詞義及字形演變、分合的結(jié)果。《說文解字·口部》云:“啞,笑也,從口亞聲,《易》曰:‘笑言啞啞’。”宋代徐鉉注音“於革切”。唐《篆隸萬象名義·口部》:“啞,阿格反,笑聲。”可見,“啞”的本義是“笑聲”,反切折合成今音當(dāng)讀è。“啞然失笑”用的正是“啞”的本義。
時代稍晚的字書往往兼收“啞”字的兩種音義。遼代《龍龕手鏡·口部·上聲》:“啞,於百反,笑聲也。又烏雅反,喑啞也,不言也。”宋代《廣韻·馬韻》:“啞,不言也,烏下切。”《廣韻·陌韻》:“啞,笑聲,烏格切。”宋代《大廣益會玉篇·口部》:“啞,於雅切,不言也。又烏格切,笑聲。”可見,“啞”的“喑啞、不言”義是后起的,反切折合作今音當(dāng)讀yǎ。“喑啞、不言”義后來與“笑聲”義并行,遂致今日“啞然”有“寂靜”和“笑聲”兩義。
“啞”字“喑啞、不言”義的產(chǎn)生起因于字形混并。 “喑啞、不言”義字形原為“痖”或“#151192;”,形聲字,“疒”為形旁,表示不說話、不發(fā)聲,和疾病或生理缺陷有關(guān),“亞”“#15411;”是聲旁,表明讀音。后來,因不說話、不發(fā)聲也與嘴巴有關(guān),故而改換形旁,“痖”“#151192;”變成了“啞”。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曰:“啞,俗訓(xùn)為喑,幺下切”,正說明用“啞”來記錄“喑啞、不言”義是俚俗的寫法。不過,最初表“笑聲”的“啞”和表“喑啞、不言”的“啞”只是同形字關(guān)系,讀音和意義都不同,前者“阿格反”“於百反”“烏格切”,今均音è,也就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的“舊讀è”,后者“烏雅反”“烏下切”“於雅切”,今均音yǎ。由于表“笑聲”的“啞”(è)比較文言,不太出現(xiàn)于口語,而表“喑啞、不言”的“啞”(yǎ)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高頻詞,漸漸地,“啞”的è音因過于生僻而終被棄用,“啞”無論表示“笑聲”還是“喑啞、不言”就都讀yǎ了。
辭書的編撰者忠實于標準語的實際讀音,同時又希望能區(qū)別“啞”字兩義的不同來源,于是在“笑聲”義處注明“舊讀è”。今天,我們不必刻意循古,把“啞然失笑”的“啞”讀成è,但要明白“啞然失笑”并不是“無聲地笑”,也不是“先啞后笑”,這里的“啞然”是出聲的,我們不要犯以今律古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