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夏天以來,美國的次貸危機愈演愈烈。涉及面越來越廣,最終成為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宣布收購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投資銀行之一貝爾斯登,標志著這家曾有著良好聲譽的全美第五大投行成為危機爆發以來最嚴重的受害者。在這場危機中,我們可以聽到、看到關于導致次級危機原因的不同爭論和分析,但唯獨缺少對在危機中政府,企業、社會、銀行、消費者自身能力全面失靈進行反省。
一、銀行管理者領導力的缺失
在競爭激烈的金融行業,領導者首先應該確保企業能夠抵御各樣的風險,在市場中生存下去。次貸危機爆發以前,美國的金融機構似乎遺忘了這一點。據統計,2007年40%的次級貸款是被自動授權的,銀行貸款申請的審批時間最長不超過一周。在這樣的標準下,缺少對申請者信用和償貸能力的評估成為導致次貸危機的直接誘因。
銀行高層管理者領導力的缺失還體現在只知道追求企業的最大利潤,忽視并漠視了市場的法則。經紀公司之所以對次級貸申請人審核不嚴,是因為企業利潤最大化給他們以極大的利潤壓力,導致他們急于達成協議,賺取比其他業務更高的按揭業務傭金。在2004年,68%的居民貸款屬于按揭類貸款,其中次貸和低價競標貸款(AR-A)占到經紀業務總量的42.7%。
金融機構缺少監管和權力制衡是領導者領導力缺乏的又一突出體現。自1990年代美國住房貸款業務興盛以來,從事抵押貸款業務的金融服務公司在美國迅速擴張,多數公司是以幾個經紀人為核心的小企業。由于缺少完善的內部監管制度和權力制衡,這些小企業的經紀人只以傭金為核心戰略目標,在融資過程中忽略項目可能產生的風險和可靠性。
上述三個環節緊密相連,相互影響。企業領導力的缺位是造成各環節脫鉤的根本原因,金融業領導者自身職業道德素質的低下則是導致這場危機的深層次內部因素。
二、公司治理結構的失衡
次貸危機的發生與美國企業董事會結構也不無關系。在美國公司治理的模式中,很多企業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合二為一。缺乏風險監控。美國公司治理結構中強調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導致很多董事特別缺乏對金融工具和金融防范風險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非執行董事通常無法有效履行自己的責任,情愿不情愿地允許銀行業體系的風險大幅度上升,再加上還經常對首席執行官們的創新行為予以獎勵。結果也鼓勵了風險的上升。
美國金融機構高盛(Goldman Sachs)在這次危機中表現不俗,抵押貸款的利潤大大抵消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投資損失。這里面有制度原因,也有文化原因。高盛長時間實行合伙制,是大家認同的較好的防范風險控制機制之一。合伙制要求對共同利益進行高度的爭論、調解和互相監督。盡管高盛已成為上市公司,合伙制文化仍得以保持。高盛公司形成了嚴格的問責制,同時還提高參與風險控制人士的地位、名譽和獎勵回報。
三、美國消費者自律行為的缺失
過去的十年中,美國消費者從驟漲的居民房屋價格中獲得了很大好處,很多投資者賺了很多錢。消費者因此在全國主要城市大量購買房屋,到銀行貸到大筆款項,低買高賣,在運作過程中缺少原則,缺乏自律,頭腦發脹,缺少駕馭欲望膨脹的能力。美國房屋擁有率從1994年的64%上升到2004年的69.2%。達到歷史最高值。美國FreddieMac的調查報告顯示,“只有19.7%次級貸款是為了購房。其余貸款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重新融資。或是為了以房產為抵押擴大消費信貸。”這些都說明消費者貸款的動力來源于對擁有大量房產短期迅速升值的預期,同時又缺少對風險的理性預期和抵御能力,進而在經濟上不能按期償貸,導致整個次貸危機的愈演愈烈。
高達700的提前還貸記錄說明。不少貸款者在申請貸款時存在造假行為。在美國,很多消費者重新申請貸款,一方面減少了他們自己的還貸負擔,另一方面,很多消費者從新的貸款和融資中獲得巨額的美元現金,卻去用于個人消費。或支付家庭中其他費用,如孩子的教育經費、創業投資基金、購買家庭消費品和私用汽車等等。這種二次、三次貸款和融資的便利以及銀行制度的缺乏,導致美國消費支出是其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占美國全國GDP的66%-70%。但其負效應是把一批低收入、無固定工作、信用信譽很差的消費者拉進借貸者行列,加劇了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的程度。
四、美國政府領導力的缺失
作為監管部門,嚴密的監控和及時的干預是其領導職能的重要部分。但美聯儲在美國次級貸危機爆發之前和初期,缺少應急的干預和控制手段。縱容了危機的不斷深化。
政府監控的失靈。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國監管人員對新一代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缺乏了解,以數學模型和公式為基礎的新一代金融衍生產品并沒有得到監管部門的系統監控和監督,結果在市場上的流通給金融機構帶來巨大的風險。復雜的金融模型在危機中導致貸款風險外溢到整個金融行業。而在危機爆發以前并沒有引起監管者的注意。作為監管機構。是否能夠預測可能的突發事件。并在事件發生后快速反應,是體現政府領導力的核心。但在危機發生之后我們沒有從美國監管機構的行為中看到這一點。
美國政府對銀行準備金降低的政策也多多少少鼓勵了銀行貸款行為的隨意性,銀行因此在貸款過程中降低了標準。2001—2002年互聯網危機發生后,為刺激經濟,美聯儲連續降息,從6%降到1.24%。迅速降低的利率對于消費者來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002年購房者在房屋貸款利息上節約了近5成,導致更多的消費者沖進銀行去申請第二、第三次房屋抵押貸款,使已經高得離譜的居民住房價格繼續走高。
五、媒體,公眾領導力的缺失
由于新金融衍生品本身的特殊性和專業性,美國公眾缺乏認識,報紙和公共輿論也很少能對金融產品和次級貸款提出理性,客觀、公正或獨立的批評和見解。自“9·11”以來。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抵押貸款業務被美國媒體稱為創新產品而宣傳得鋪天蓋地。媒體監督的缺位讓消費者沒有得到足夠的警示。沒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斷。在廣告鼓吹下,整個金融和房屋貸款市場進入一種非理性過熱狀態,房價持續漲高,為次貸危機埋下了禍根。
在美國同時出現了很多不夠負責任的輿論導向,一味鼓吹老百姓一定要擁有房屋產權,同時打擊那些租房的另類人士。輿論的失衡加劇了次級貸危機的深度和廣度。在次貸危機爆發以前,媒體宣傳營造出美國社會群體性對房屋所有權的狂熱,太多的美國人開始從眾,絕對相信房地產投資是一個持續升值的、沒有風險的投資渠道。持續多年的房地產市場繁榮同時也造就出一批從事該行業的房屋經紀人。以加州為例,據統計,政府共頒發了50萬個房地產經紀執照,相當于每52個成年人就有一個房地產經紀人。房屋經紀人成為一個可以很快賺錢的職業,輿論導向影響了消費者心理和投資決策的判斷力。
對中國的啟示
次貸危機現在被稱作自大蕭條以來美國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對于正快速發展中的中國有著重大的參考意義。中國的監管部門、國企和民企、大眾消費者以及媒體輿論界,都應該從中得到更多啟示和教訓。在我們分析這場危機成因的過程中,除了將焦點集中在房屋貸款和金融市場本身以外,還應該盡快提高政府監管職能、提升社會對風險的防范意識、提升中國媒體記者本身的金融知識、建立現代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機制,并提升國民綜合素質、理性投資行為、自律行為和守法意識。西方次貸危機的出現正好給中國政府、大眾媒體、企業和股民面對股指從6000點驟跌到3000點的慘痛現實提供了一個反思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