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沉著且永不服輸的個性,不僅讓趙書平在摔倒3次后重新爬起,更讓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早上9點上班,處理業務、協調采購和生產;晚上6點下班,下班后游泳或者散步。“簡單、健康、充實”,深圳伯仕龍服裝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書平用這6個字來形容他目前的工作和生活。
然而在4年前,趙書平從未奢望過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創辦深圳伯仕龍服裝發展有限公司之前,他十年磨一劍,早已練就了一身傳統銷售的技巧,跑業務、陪客戶吃飯喝酒不在話下,無論到哪都是最好的業務員,不過為此他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身體每況愈下。如今,在100%的訂單都來源于網絡之后,趙書平總算“解放了”身體,盡管每天的工作依然忙碌,但是他再也不必為“請客戶喝什么酒”之類的問題煩心了。
3次創業失敗
1994年,剛從江西興國縣老家出來的趙書平就遇上了一個好“老師”——張強。張強是一位重慶有色金屬行業的老板,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30歲出頭,他教會了趙書平什么叫做生意。“有差價才有生意。”趙書平至今還記得張強的話,在此后的生意中他一直堅持兩條原則:第一不做虧本生意,比如為了拉攏一個大客戶而先賠本的事情,他從不做;第二收樣品費,而且還很高,“因為如果客戶輕易拿到樣品,往往不會珍惜,而且我的專業性能讓客戶愿意掏腰包”。
趙書平是一個有心人,跟著張強干了1年多后,對有色金屬行業也摸得差不多了,于是在1995年底他開始自己代理起有色金屬粉末。然而做生意不只是要跟行業打交道,由于趙書平對法律一點不懂,公司由于增值稅的問題很快被稅務局查封了。事后,考慮到有色金屬的代理門檻太低,趙書平決定干脆換一個高門檻的行業試試。
1996年,趙書平來到廣東順德,開始了涂料行業的從業史。從銷售、售后到生產,趙書平自己也記不清究竟在多少家涂料廠干過,反正每到一家涂料廠,他就迅速熟悉自己的崗位,“學完了就跳槽,快的時候一個月跳一次”。兩年后,趙書平已是香港紫荊花制漆集團成都分公司的副總經理。
血液中的創業因子再一次讓趙書平放棄了這一收入頗豐的職位。1999年底,手握大量客戶資源的的趙書平來到深圳,意氣風發地決定與朋友合伙開辦涂料廠,并拿出了自己絕大部分家當。然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那些一直嚷著“一定支持”的老客戶們,提到涂料采購還是要選紫荊花。“紫荊花實力強,對代理商有不同級別的優惠,所以以前是客戶來求我;而現在我的涂料廠剛剛起步,對于涂料的質量,他們仍然更信賴紫荊花。”5個月后,120萬元的投入打了水漂。
半年后,在女朋友的勸說下,趙書平又將剩下的二三十萬元全部拿出來做化妝品生意,“完全不懂行,后果可想而知”。此時的他終于把之前積攢的資金全部折騰完了。“錢全沒了,但是我仍然要生活,只好再次變成打工仔。”
東山再起
曾經還是大集團的老總、涂料廠的老板,現在卻只能到別的企業去打工,這種落差對于很多人而言是難以接受的。但是趙書平卻不這么想:“我的性格就是堅定、沉著且永不服輸,摔倒了沒關系,爬起來重來。”身邊的朋友也都為他那100多萬元的“辛苦錢”可惜,但趙書平卻“把錢看得很淡”,用金錢換經驗,他覺得值。
所以,趙書平認真地做了總結:首先,有色金屬、涂料和化妝品的門檻都比較高,一是需要大量資金,二是需要專業的技術,而且這些技術還不是輕易能弄明白的;其次,自己高中畢業,文化程度有限,想弄明白就更難了。究竟什么行業適合自己呢?
趙書平很快想到了服裝,“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行業,人人都需要穿衣服”。其次,資金門檻低,也沒有太多深奧的技術。“再說,好多服裝業的老板才初中畢業,難道我就比他們笨?”
2002年,趙書平進入深圳豪風職業服裝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了業務部的一名普通銷售。然而3個月后,他一個人的業績已經蓋過了整個業務部門。原來豪風職業服裝集團有限公司一直專注于做酒店制服,而趙書平發現,其實不止酒店行業需要制服,許多行業也都要穿制服,比如鐵路和航空。所以在趙書平的努力下,廣鐵集團、福州水務集團以及海南航空,這些曾經看起來高不可攀的大客戶一下子都到豪風下單了。
到了第4個月,趙書平走進總經理辦公室,他要跟老板談判:“以我的業績和經驗完全可以做業務總監。”可老板偏偏“不信邪”,結果在趙書平罷工的那一個月,業務部的業績降了一半。最后,老板只好把他請回來,升為業務總監。2003年,做上業務總監的趙書平,讓豪風當年的銷售額由800萬元直竄到2000萬元,“不過,陪客戶喝酒也成為了我的家常便飯。”
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趙書平了解到南方電網也需要定制一大批制服,但是豪風職業服裝集團有限公司無法達到對方的要求,機靈的趙書平感覺到機會來了,于是他竭盡所能將南方電網的訂單拿下,到其他工廠做貼牌,一個轉手就讓他凈賺了200多萬元。
有了資金,趙書平看到了重新創業的希望,由于之前的業務關系,趙書平在鐵路系統結交了不少朋友,所以他決定就做鐵路服裝的生意——迷彩服。
2004年1月,趙書平的深圳伯仕龍服裝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時的他一無廠房、二無技術,就連開業那天也只有他和妻子兩個人。“第一年是最難熬的。”對于任何創業者來說一定感同身受。那一年,趙書平卯足了勁銷售,成都鐵路局、貴陽鐵路局等客戶,都是靠他一張嘴說完再喝、喝完又說“打”下來的,盡管身體越來越吃不消,為了生意他也只有硬撐著。
然而正當業務開始好轉時,2004年9月業務經理突然失蹤,同時消失的還有70萬元貨款,而當公司發現時已經是在12天之后。此時,客戶開始催貨,財務陷入危機,趙書平想起了打工時認識的布料供應商宏建布行林慧明,對方得知情況后,二話沒說就把30多萬元的布料運過來給他應急,總算幫他度過了難關。事后,趙書平才得知,林慧明之所以幫他正是在以前合作中了解到他是一個講信用的人。
比巨人高
2005年的一天,趙書平從秘書那得知,阿里巴巴邀請他參加一個網商論壇,對任何銷售信息敏感的他早已聽說互聯網在營銷方面的潛力,于是欣然前往。“那天1000多人的大會現場氣氛熱烈,何彬、林立人等網商的分享讓我大開眼界。”回來后,趙書平就要秘書嘗試在阿里巴巴上做生意,結果幾個月下來一點效果也沒有。“創業都失敗了好幾次,這點困難算什么。”趙書平畢竟是見過風浪的人,在他看來,在嘗試一種新式銷售渠道的過程中遇到阻礙是很正常的事,關鍵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趙書平想到了那天在大會上認識的網商林立人,于是親自登門拜訪,到了林立人的公司,他才發現原來這家公司的辦公面積才不到100平方米,比自己的企業小得多,卻能在網上做得風生水起。“電子商務的確有意思。”
通過林立人的指導,趙書平才逐漸摸出門道來:原來網絡營銷需要專人負責,一定要有誠信,另外阿里巴巴上還有許多功能可以配合推廣。“取經”之后,趙書平馬上實踐,2005年12月終于成交一單4.5萬元的制服。接著,趙書平開始應用關鍵字競價,用“迷彩服”作為關鍵詞。“一個好的銷售一定要知道搶占先機,‘迷彩服’的關鍵詞排名我志在必得,所以我根本不去競價,就是一口價16000元買下這個關鍵字的第一排名。”此后,網站每天信息更新并保持貿易通24小時在線,“不到一年時間,我們通過阿里巴巴網上成交金額已超過600萬元人民幣,實現利潤230萬元人民幣。到2007年,我們在網上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5300多萬元”。趙書平對此頗為自豪。
更讓他高興的是,現在不用跟客戶喝酒吃飯也能談成生意,“除了節省成本之外,更‘解放’了我的身體。”
阿里巴巴是B2B領域的巨人,而趙書平說,他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會比巨人還高”。現在他又瞄準了另一個巨人——服裝品牌連鎖店ITAT,伯仕龍領帶已經開始在ITAT的600多家店鋪里出售。“通過ITAT的品牌店把伯仕龍的品牌打響,我希望10年后,伯仕龍家喻戶曉。”對于趙書平而言,他既然敢想就一定會“堅定、沉著且永不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