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阿里巴巴的網商調研隊,我們一行三人來到了美麗的山城重慶。在這里,我們感受頗深。
兩種不同的“產品觀”和“市場觀”

在重慶訪談一家摩托車企業時,這位網商提到了兩種不同的“產品觀”和“市場觀”,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重慶的摩托車產業全球聞名,這里從開發新型摩托車開始,就要符合國際國內相關行業規范,要把產品做到較高的質量,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向前走,最終讓中國的摩托車在全球擺脫低價低質的形象。這是一種接近于熱愛產品本身的工程師文化,是一種忠實于產業本身、有長遠的產業企圖心的狀態。而據他觀察,沿海的一些企業卻是另外一種情況。他們一旦發現新型摩托車面市,而且市場還不錯,就從別的行業迅速改行而來,有的企業很少試圖讓自己的產品合乎這個行業的國際規范和國內行業規范,他們的做法是以較低的價格、較一般的質量和較好的包裝切入新型摩托車市場,以這樣的發展模式,很快就會反復上演類似的劇目——直至把新型摩托車行業再次逼到微利或無利的狀況,而那時這些“船小好掉頭”的企業就會退出這一領域,轉入其他新興市場,并繼續沿用這一發展模式。
這位網商認為,這種模式會再次給“Made in China”添加“低質低價”的涵義,也讓有意專注于這一行業長遠發展的企業難以確立起“高質高價”的形象。
其中的對錯,我們很難下判斷,倒是又想到了幾點:在IT行業,人們一再看到,不試圖追求產品的完美,甚至是一再打補丁的產品,卻一次次戰勝了試圖追求完美的產品。那么,是某款新型摩托車本身適合低質低價、快進快出的模式?還是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理念與文化?抑或是對中國的國際分工角色的一種具體映射?或者,由于更復雜或僅僅是很偶然的原因,這根本就不成為一個命題?一切都有待更多的事實與數據來證實。
與眾不同的胡大強
5月13日上午,我們來到了重慶石橋鋪渝州交易城。這里店鋪林立、道路彎彎,路邊擺滿了各種生產、生活用品,大大小小的貨車、三輪車以及行人穿流其中,一派繁忙景象。
很難想象,就在這樣一個看似傳統的批發市場里,在勞保用品這樣一個看似傳統的行業里,我們發現了一位從20世紀末就開始用互聯網做生意的網商——重慶東升勞保用品有限公司的胡大強。他的優勢不僅在于起步早、規模大、品類全、貨源足(與“胡潤”富豪榜前十位中的四位所在的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更在于他對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熟練應用。在應用電子商務后,胡大強2007年比2006年的銷售額增長50%以上,訂單數增長30%~50%。
產品優勢非常顯著的企業,在電子商務帶來的透明化、全球化市場上,自然可以放大自己的優勢;但產品特色不那么顯著的企業,就只會被電子商務放大自己的劣勢嗎?就只能拼價格嗎?
真實的商業永遠不是書本中模型化的理想狀態。在勞保這樣一個行業里,胡大強應用電子商務的體會只是非常樸實的一句話:“電子商務不是萬能的,同樣需要辛勤耕耘!”這讓我們想起訪談大連網商徐延峰時他提到的一個細節:多年來他都堅持在晚上11點前回復所有的電子郵件。就是這樣一個細節,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在渝州交易城中一家門店的一角,熟練操作電子商務的胡大強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在一個比較傳統的勞保行業、一個比較傳統的批發市場以及一種比較傳統的商務氛圍中,利用電子商務使他成為了當然的領先者,給這一看似不怎么起眼的行業帶來了新的氣象。如果可以套用“雞頭與鳳尾”的說法,那么他就是一位在平凡市場中做出不平凡業績的領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