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語言支持的IM工具使企業(yè)的國際化網上溝通更為便利
上海一家噴砂機械銷售公司的外貿經理朱輝最近正在為一件事情發(fā)愁:前不久,他在網上認識了一位阿拉伯的客戶。有了客戶就意味著有了潛在訂單,本來是件好事,朱輝為什么會發(fā)愁呢?原來,在通過MSN和這位阿拉伯的客戶聊了兩句之后,朱輝發(fā)現對方的英文不太好,發(fā)送過來的英文信息很不好理解。“我的英文不好也不壞,以前也和來自歐美的客戶通過IM工具溝通過,對方基本上能明白我的意思,但是這次,英語也不是對方的母語,溝通起來很麻煩。”
尷尬的語言關

朱輝遇到的問題并不是個例。中國制造雖然憑借低成本的優(yōu)勢橫掃歐美市場,但近年來,來自這些地區(qū)多如牛毛的質量標準規(guī)定、反傾銷政策嚴重阻撓了中國商品進一步擴大在歐美的市場份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很多外貿企業(yè)把眼光逐漸轉移到了中東、非洲這些對產品質量要求不那么苛刻的地區(qū)。只是這種轉變所衍生的問題也很明顯:英語水平是衡量常規(guī)外貿人員的標準之一,但中東和非洲國家客戶的母語很多不是英語,他們更習慣說他們的“土語”,而精通這些國家語言的外貿人員卻少之又少。在和這些國家的客戶進行外貿洽談時,更多地還是通過英語來進行,但磕磕絆絆、詞不達意的現象仍然時有發(fā)生。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
IM工具巧解難題
在東莞經營塑膠材料企業(yè)的總經理劉長生顯然輕易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由于身處珠三角產業(yè)升級的大環(huán)境中,經過考察,劉長生把企業(yè)的生產部門外遷到了越南,負責原材料的加工和部分制造環(huán)節(jié),而銷售和公司總部仍舊設在東莞。企業(yè)被“肢解”到兩地,劉長生顯然不能像以前那樣隨時對公司的生產、管理和銷售部門進行監(jiān)督和協同,幾個部門相互溝通也沒有以前便利,而且劉長生在越南高薪聘用了一位熟悉當地勞工情況、又有管理經驗的越南人做工廠負責人,那么劉長生是如何解決溝通問題的?
“當時我想,通過網絡來溝通肯定是最便捷的,但是越南語我們沒人懂,而他英文都說不好,更別提講中文了。”劉長生回憶說。幸好,劉長生得知國內有一家IM公司推出了越南語版本的即時通信工具,可以提供一個雙語的IM平臺,使溝通雙方在兩邊分別使用中文和越南語輸入,通過系統自動翻譯后,信息會以雙方希望的語種顯示出來。劉長生毫不猶豫就買了一套,效果果然不錯。
“目前互聯網的翻譯功能更多是體現在網頁上,用戶把一句話粘貼到文本框后,點擊‘翻譯’按鈕后,在另一個文本框看到翻譯后的文字,這種效率顯然不能滿足在網上即時交流的人群。”點擊科技總裁王志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顯然,在迎合企業(yè)或者個人使用IM工具即時翻譯的需求上,國內各大IM廠商先知先覺者甚少。而點擊科技的GK-Express已經基于自身Lava-Lava的IM技術平臺推出了越南語版本,并在積極開發(fā)其他語言版本。
“整合將是IM領域接下來一個主要的思想。未來的IM工具應該是一個平臺,很多東西都可以集成到IM工具中來,除了和翻譯軟件公司合作開發(fā)多語言IM版本,我們也和用友致遠、西部世界以及盟友軟件這些軟件廠商合作,把IM嵌入他們的ERP系統。用戶需求的多元化決定了IM工具的多樣性,而平臺化的發(fā)展思路正好能滿足用戶的這種多元化需求。”王志東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