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廠最困難的時候,李慧不顧家人的反對,開始使用電子商務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李慧+彈簧”,可以搜到一條百度“知道”欄目的索引,打開鏈接,原來是有人詢問彈簧的專業知識,李慧把這個問題解答了,并“順手”附上了自己企業的聯系方式。
小小的彈簧雖然不起眼,但大量產品都離不開他。東莞華爾賽彈簧制造有限公司的李慧則是彈簧業的“資深人士”。一出校門,李慧就在彈簧企業做人事工作。當時同事們都說她性格開朗,人緣好,一定適合辦公司。恰好有朋友打算辦一家彈簧廠,就慫恿她出來一起干。李慧心想,自己做人事工作做得不錯,說明和人打交道是自己的長項,而在原單位,需要學習的東西都差不多了,李慧索性就答應了朋友,與他一起跑業務。
從做人事到跑業務,其中的轉型艱難根本不是李慧想象的那樣。但既然出來了,就沒有回頭路,李慧只能堅持下去。可接下來李慧遇到的困難是她沒有想到的。
上“賊船”
出來創業,說起來很風光,自己當老板了。但實際上,創業者所吃的苦讓常人難以想象。李慧本沒有什么積蓄,與朋友合伙時,說好以借朋友1萬元的方式入股工廠,而分紅則按對半分成的方式。但接下來合伙人不干了,原因很簡單,李慧的1萬元在工廠里的股份少,合伙人不同意以平分紅利的方式合作,改由股權比例的方式分紅。分歧難以協調,最后李慧決定同親戚合作,共同盤下工廠,獨自經營。2001年6月,李慧的合伙人撤資,李慧面臨的局面是:要歸還合伙人的投資資金,并且還要承擔工廠所欠的債務。
“又要還債,還要維持工廠的經營,所有員工都要吃、住,確實過得很辛苦。”李慧說。回憶起當時,她不勝唏噓。最可憐的時候,李慧身上只有3元錢,而有一個客戶的貨款要延遲一周到賬,李慧只好硬著頭皮出去借了300元錢,撐過一周,等到了客戶的貨款。
剛創業的企業,流動資金最要緊,但李慧的小工廠往往就卡在資金上面。2002年冬天,李慧的日子又緊了,原因很簡單,一個客戶欠了華爾賽20多萬元貨款。該客戶是香港人,但因為經營不善,工廠虧損。華爾賽的貨款,這家工廠已經欠了半年。李慧不得已,只好親自上門收賬。對方被李慧艱苦創業的故事所感動,當場掏出6萬元讓李慧先頂著,并承諾余款一定付清。后來,余款果然付清了。可惜的是,那個香港人的工廠還是倒閉了。
李慧小心打理工廠,一步步熬到了2004年,工廠資金仍然非常緊張,局面難以打開。這時候,一個親戚告訴李慧,說電子商務比較有用,推薦李慧也去試試。當時阿里巴巴誠信通會員要2000多元,這對當時的華爾賽來說,不算一個小數目。況且,要進行電子商務,并不止是這一點費用,還有購買電腦、開通網絡等一系列支出等著。“光是上網費,每年也要2000多元。”李慧說,因為投入很大,但效果卻誰也說不清,所以家人開始反對李慧的這個決定,甚至說:“咱們剛從一個窟窿出來,又進另一個嗎?”
彼時上網的企業,尤其是華爾賽的競爭者,上網的幾乎還沒有,同行沒有上網,一方面可能是他們未意識到互聯網有用,另一方面則可能是互聯網根本沒有用。李慧考慮之下,還是堅持了自己的主意,加入阿里巴巴誠信通。
互聯網新天地
加入阿里巴巴誠信通,大約過了1個月,李慧接到了1個訂單,2000多元。李慧心下竊喜:雖然單子很小,但投入誠信通的本錢回來了,這下可以向家里交待了。
接著,李慧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多,大家對電子商務的看法也就發生了改變。到如今,華爾賽幾乎90%的訂單都來自互聯網,在網上進行推廣的工作人員也有好幾個。這也就很容易解釋,為什么連百度“知道”都有和華爾賽的相關信息了。
初上網時,李慧的競爭對手很少,可以說幾乎沒有,李慧的生意“很好做”,只需要在網上發布信息,然后坐等客戶上門。但隨著同行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都開始利用互聯網,互聯網上出現了價格戰、信息推廣戰等,網上做生意又難起來了。李慧開始思考新的辦法。

做推廣,李慧為企業設計了專門形象,這在生產型中小企業中是不多見的。在推廣方式上,李慧著重于企業形象和個人的包裝宣傳,讓客戶首先產生對企業和經營者的認可。在產品方面,企業走中高端路線,回避低價競爭旋渦。在推廣手段方面,李慧把行業網站和百度等搜索引擎作了比較,甚至購買過百度關鍵詞。但她發現,雖然來自百度的流量占了網站訪問量的60%以上,但這些流量基本沒有產生銷售額,屬于無效流量,而關鍵詞點擊的費用卻被扣掉了。而在阿里巴巴這樣的行業網站,客戶在看到相關信息后,需要與企業溝通時,只需要點擊一下網頁上的即時溝通鏈接,就可以同自己對話,非常方便。
網上網下相結合
在各種網上推廣手段背后,李慧還有一個“殺手锏”式的秘訣。
以前競爭對手少,李慧可以坐等客戶上門,但如今競爭多了,互聯網上的生意環境發生了變化。另外,來自互聯網的生意雖然占了華爾賽訂單數的90%,但出貨量卻只有50%左右,較大的訂單仍然來自工廠多年來積累下來的老客戶。來自互聯網的訂單多是臨時性客戶,并且訂單量也小。這很好理解,互聯網兩頭的企業互相不了解,所能獲得的信息全部來自網絡,信任度有限,因此在下訂單時,都會比較謹慎,下單量就不會太大。只有當雙方多次合作,有了互相信任的基礎時,才會漸漸加大訂單量。
李慧憑此來了一個在被動營銷基礎上的主動營銷。客戶在網上找到了華爾賽的信息,被吸引過來,與華爾賽溝通,李慧通過溝通內容來判斷對方是否是高質量客戶,如果是高質量客戶,李慧就主動要求前去和客戶見面,談具體生意。
主動前去與客戶見面,這幾乎是當前做生意,尤其是通過互聯網做生意的大忌。一位防騙專家甚至在防騙指南中強調:假如對方要求你前去談生意,那多半是一個騙局。
但李慧卻不這么認為,在她看來,如果是臨時性客戶,她肯定不會前去與客戶見面溝通,畢竟出差談生意的時間成本太高。當客戶的第一次詢問完成時,她已經對對方的真實性、對彈簧的需求情況有了了解,就可以避免對方是騙子。在此基礎上,李慧再前去與客戶溝通交流,這遠比雙方通過即時通信軟件或電話、傳真等方式來得快,效果也更好。李慧主動前去見面,打消了客戶考察企業時,可能花費大量時間的顧慮,這比競爭對手前進了一步。如果與客戶談成了生意,就有可能形成長期供貨關系,使之成為重要客戶。電子商務的長處是訂單多了,但短處是小單多、流動客戶多,通過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方式,李慧避免了當前電子商務的這些弊端。
大環境下的小算盤
當前的中國制造業大環境不理想,在東莞,有大量企業外遷、倒閉,華爾賽雖然并不是外貿企業,但因為華爾賽的客戶有很多外貿企業,所以業務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但李慧并沒有打算把企業也遷出去。自己的企業面對的不是終端用戶,而是處于產業鏈的中間地帶,需要上、下游企業的關系。李慧的打算中,是通過在全國各地建立分廠,以滿足當地產業鏈需求的方式來擴張企業。“我會在各個地方建廠,但工廠都不會太大。”李慧說,在她的構思藍圖中,華爾賽在全國各地的分廠分別向當地的產業集群提供著自己的產品,至少華爾賽是在有著產業環境支撐的前提下在辦工廠,風險相對而言低了一些,李慧的藍圖能否實現,取決于自己的發展,而少了整體產業環境的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