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娃哈哈的產品策略,適當的跟進、適當的創新、上市速度和節奏的把握,都值得借鑒。
如今,娃哈哈集團生產銷售乳飲料、瓶裝水、碳酸飲料、茶飲料、果汁飲料、罐頭食品、醫藥保健品、休閑食品等八大類近300個品種的產品,2007年銷售額達200多億元,占據中國飲料業產量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飲料業當之無愧的老大。娃哈哈每年的新品銷售貢獻率平均達20%-30%,涌現出營養快線等多款經典產品。某種程度上說,娃哈哈的成功是產品策略的成功。
總結娃哈哈的產品策略,適當的跟進、適當的創新、上市速度和節奏的把握,都值得我們借鑒。但是,娃哈哈虎頭蛇尾的產品管理與組織,則值得我們反思。
正向:創新、速度
跟進中創新
模仿跟進,是娃哈哈產品策略中的核心詞匯。娃哈哈八寶粥、非常可樂、娃哈哈果汁飲料、瓜子、激活等產品屬于典型跟進型產品。但僅僅跟進策略,很難解釋娃哈哈的許多產品能夠后來居上,跟進中創新,既減少市場風險,同時又差異化創新發展,這才是娃哈哈產品跟進策略的真正核心!
1991年,娃哈哈跟進廣東果奶兒童飲料,對手只有兩種口味,娃哈哈一下子推出“菠蘿、荔枝、哈密瓜、草莓、蘋果、葡萄”六種口味,六種口味為一組打包銷售,增加顧客購買的便利性和選擇性,再加上大手筆的電視廣告轟炸,銷量很快后來居上。
隨后,對手推出鈣奶,娃哈哈馬上推出AD鈣奶,“維生素A+D更有助于鈣的吸收”訴求更到位,迅速趕超對手。
康師傅推出綠茶,“綠色好心情”,對公眾進行普及教育,娃哈哈綠茶則以“水源地和原料”區隔,“天堂水,龍井茶”訴求,“USP”賣點突出,也快速進入行業三強。
這種跟進中的創新僅僅是小伎倆,不高明,但有效,不一定能塑造長期的競爭優勢,但一定能夠迅速提升產品的短期銷量。
適度的創新
“有人說,娃哈哈只會‘跟進’,沒有想到我們也會來個‘搶先’。‘跟進一搶先’都不是娃哈哈的專利,兩者并不排除。關鍵是,誰最有效,我們就用什么。”宗慶后如是說。
雖然娃哈哈的跟進策略業內知名,但在娃哈哈龐大的產品體系中,跟進中創新的產品銷售貢獻占比并不高。占高銷售額的、利潤貢獻大的都是搶先入市的的創新產品。
當年娃哈哈純凈水的成功,主要靠“搶先入市,搶先傳播”,而產品本身沒什么創新。近兩年,娃哈哈相繼成功推出的“爽歪歪”、“營養快線”則是產品成分配方的創新。這兩類產品入市已經一兩年了,目前還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出來挑戰,與其中的科技創新壁壘有關。

隨著娃哈哈企業綜合實力的增強,從包裝/口味等初級創新,到內容物、生產技術工藝的高級創新,娃哈哈的研發中心同步研究的新品達100多個,可迅速產品化的也有10多個。在經費投入上,娃哈哈每年至少提取銷售收入的3%作為開發經費,每年技術開發經費達數億元。強大的研發體系、技術力量成為娃哈哈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繼續發展的源動力。
速度制勝
這里的速度有三層含義:一是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跟進速度,前文所提到的娃哈哈AD鈣奶、果汁飲料等,均在對手產品上市的一兩個月內完成,跟進速度之快,令業界瞠目;二是產品鋪市速度,娃哈哈重點推廣產品,只要宗慶后一聲令下,依靠2000多家經銷商,上萬家二批商,一月之內,產品可鋪到全國數百萬個零售點,這種鋪市速度惟有康師傅可匹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