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創新”
“創新”這個字眼在今天很流行,許多機構都把它當作口號,甚至寫進自己的宣言,但是對它的理解卻是千差萬別:首先是把“創新”與聰明的創意或發明混為一談;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會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認為凡開創一盤新生意或者一項新事業就是創新。
德魯克深刻地指出,“創新”與上述誤解的區別在于是否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什么是價值?價值并不是價格,價值是客戶得到的,價格是客戶付出的。做企業的,推出一項新產品、新服務或一個新流程,要滿足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潛在的需求,創造出新的客戶滿意。客戶有新的所得,才會從不買到買、從買得少到買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過去更高的價格。這反映在企業的收入和利潤上,就是創造了新的財富。同樣的,非營利機構的創新也要讓服務對象有新的滿意,從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務;政府的政策創新或體制改革也要產生讓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
雖然很多“創新”與科技有關,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會創新,不但機會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價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產品或服務并不算創新,因為它只是對別人已經創造出來的客戶群進行瓜分,并沒有創造新客戶,這樣的新公司注定會在市場萎縮的時候被“邊緣化”。
創新是可以學會的
在德魯克的筆下,無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歷史悠久的大企業還是新開辦的小企業,企業界還是非營利界和政府,處處都有創新的機會,人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他認為創新是組織的一項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職責,它是有規律可循的實務工作。創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訓練;不需要靈光乍現,但需要遵守“紀律”(創新的原則和條件)。因此,創新是可以作為一門學科去傳授和學習的,只要照書中所總結的規則去操作,就可以學會如何成功地創新。這打破了以往創新給人的神秘感。但是,在大家同樣都認真閱讀了本書,或者上過同一個創新課程之后,為什么總是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實行了創新呢?
一、養成正確的心態。
德魯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須不懼怕任何變化,不對外部和內部的改變產生反感。企業家總是把變化當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張開雙臂去歡迎它,并主動從中尋找創新的機會。僅僅懂得創新的原理和規則是不夠的,必須養成這樣的心態。
德魯克把“有計劃的放棄”列為一個組織實行創業型管理的頭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我曾應邀為一家大型海洋漁業公司做“領導變革”的培訓,這家企業的總經理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成功企業家,他很重視這次培訓,召集了全公司中層以上的管理者五、六十人參加。在討論到公司目前的各項業務到底有哪些應該放棄時,有人大膽地提出,鑒于世界性的外部環境的變化,最應該放棄的正是目前公司核心業務之一的傳統遠洋捕撈。這引起了與會者的一場激辯。培訓結束后我和這位總經理促膝長談,他認為開展漁產品深加工和營銷方面的創新項目都是可行的,但若放棄遠洋捕撈,公司的上百條漁輪、上萬名從事遠洋捕撈的員工怎么辦?而且這樣一來,企業也就不是一家“海洋漁業公司”了。以后三年,這位總經理為了挽救遠洋捕撈,把公司最好的人才包括他本人的大量精力都投放在那上面,又貸款購買更先進的新船,但公司績效卻每況愈下。最近我聽說,該公司所屬的集團總部已做出決定,對該公司進行重組或出售,而在公司內部,總經理把這兩年的虧損歸罪于“油價高漲”。
可見,對于任何管理者,養成一個企業家的正確心態都是知易行難的。但是這個基本的心態轉變問題,對于創新者來說,卻又是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解決的。
二、使組織成為“企業家”。
歷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企業家,一手創辦了生機勃勃的企業王國,他們成功了。但是他們離開之后企業卻走向平淡無奇,甚至衰敗。反觀寶潔、3M這樣的公司,盡管歷史悠久,卻一直推陳出新,引領著行業發展的方向。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并不依賴一兩個單打獨斗的個人企業家,而是經年累月,在組織內部建立起一套創新管理機制,德魯克稱之為“創業型管理”;他又把寶潔、3M這類公司稱之為“創業型企業”或者“企業家企業”。本書的第二篇集中闡述了“創業型管理”,這部分內容在流行的管理教科書或商學院的MBA課程中是見不到的,市面上一些暢銷的管理書籍,也不像20年前德魯克這本書闡述得那么精辟和系統。作為一位高層管理者,尤其是第一代白手起家的成功企業家,如果我們能認識這套“創業型管理”工具的價值,肯運用它們去把自己的組織打造成一個“企業家”,那么即使有一天我們不在了,組織仍然可以自動持續創新,成為時下所推崇的“永續經營”的企業。
創新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
創新固然可以令一個企業成功并贏得財富,但是它的意義不限于此。在本書的“前言”中,德魯克剖析了創新及企業家是如何有效地創造了就業機會,也創造了GDP,從而打破了前蘇聯著名經濟學家康,德拉蒂耶夫的“經濟發展過程必然出現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論斷。在德魯克看來,是成千上萬企業家的創新活動避免了經濟大衰退,而不是美國聯邦儲備局或者任何一國的政府。所以,創新是唯一能造就一個持續和健康發展的經濟(使經濟不在發展途中“休克”)的工具。
在本書的“結論”中,德魯克把創新引申到他一生最關注的主題——社會的健康發展上。凡深入閱讀過德魯克著作的人都知道,他一貫把推動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進步,同時又避免使用破壞性手段的希望,寄托在千千萬萬個有效運轉的組織和它們的領導人身上,這些組織其實也包括了政府機構。
在“結論”中,他具體地提出了政府機構如何扮演“企業家”的角色,以及進行哪些方面的政策創新的建議。他的建議無疑切中要害。但是這最后一章最重大的意義,并不是這些具體的建議,而是他關于“創新才是令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的論斷。德魯克在這里是把通過強權、戰爭、暴力、群眾運動和“革命”(上個世紀最時髦的詞)這類試圖一次性簡單化的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作為創新的對立面明確地予以否定的。
關于“自主創新”
中國在過去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中,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隨著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有見于此,政府提出“自主創新”的口號,希望中國的企業不再停留在引進和模仿國外的先進產品和技術上,而要以自己獨創的科技產品,成為世界范圍內某些行業和領域中的領導者和標準制訂者。其用心是良好的,但是這種提法卻值得商榷,
首先,創新從其本質而言都是自主的。創新者或說企業家都是一些獨立自主、不等待高層指令的人,他們因為接觸具體事件,隨機而發才能捕捉到創新的機會;按照指令和“規劃”去創新而能取得成果者稀少,即使取得所謂的“成果”,所投入的資源也將是驚人的浪費。在書中德魯克批評了法國、德國和英國向“高科技創業”傾斜的國策,說這是對創新(包括科技創新)的一種誤解(我猜這也是為什么相對于美國,歐洲反而沒有出現創業型經濟的原因)。他舉了法國投入巨資研發“協和”式超音飛機的例子,這種所謂“創新”其實只是追求表面風光的虛榮,其結果并沒有產生商業用途,也沒有增加就業機會,反而帶來大筆財政赤字。
其次,創新必須把力量放在自己的長處上,在這一點上日本曾經做出很好的示范。日本在上個世紀后半葉崛起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并沒有走高科技自主創新的道路,相反它的策略是“創造性模仿”或“企業家柔道”。日本在科技方面沒有多少原創,而是在別人尤其是美國人的原創上加以改進,然后通過市場創新去打敗原創者,從書中德魯克所舉的索尼和精工的例子即可見一斑。
基于新知識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創新,時間跨度大、風險高、成功機率小。雖然高科技創新一旦成功可以名利雙收,但是既然我們只為追求實效,就不應該刻意規劃,也不應該引導國家和企業界把資源傾斜到“自主(科技)創新”這一方面。如果政府要引導,更重要的倒是出臺一些政策,去鼓勵,形成一個中國的“創業型經濟”——誠如德魯克所言:沒有刀(創業型經濟),哪有刀刃(高科技創新)?
永不枯竭的創新動力
和許多人想象的相反,創新并不是有趣的、風光的事,而是艱苦的、枯燥的,令人沮喪的工作。所以,經常會有人問:那些企業家(包括作為組織的“企業家”——創業型企業)為什么會熱衷于創新?特別是在他們(它們)已經功成名就之后,為什么還會一再地推陳出新?
很可惜在本書中,德魯克對這個問題著墨不多。但在第二章中仍有一句話透露出他的看法:“成功的企業家,無論他們個人的動機是什么——為錢、為權、獵奇或追求名譽——試圖去創造價值或有所貢獻。”在第十一章中他又寫道:“……創新也講究氣質上的‘吻合’。企業在他們并不真正尊重的領域不會有出色的表現。……(創新機遇)必須對他們非常重要而且有意義。否則他們不會愿意投入到持之以恒、辛勞和令人沮喪的王作中,……”
上述見解不僅是德魯克對他人的觀察所得,也是他本人的切身體驗。
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創新之一是現代管理學的誕生,而創新者正是德魯克。從上世紀40年代初到2005年末去世,他為此持之以恒地工作了65年。他通過寫作、做咨詢顧問以及教學去研究和推廣管理學不綴,而他最擅長、也最主要的工作是寫作。2001年夏天他92歲時動過切除癌癥的手術,這之后在最后的歲月里,他還寫作和出版了《未來社會》和《功能社會》這兩部重要著作,并和他的同事合作,編輯了《德魯克日志》和《卓有成效的管理實踐》。在他去世前三個星期,那段時間他已是昏睡多于清醒,在最后的一次醒來后,他對太太多瑞絲說了一句心有不甘的話:“看來我是再也不能寫了……”之后就陷入了永久的昏迷。在他去世后,一次多瑞絲和我以及幾位同事談及他的平生往事,最后多瑞絲說了一句話作為對他一生的概括:“彼得永遠在寫,他熱愛寫作,但是他從不為了使自己重要而寫。”
這是所有偉大的創新者或企業家的真實寫照。為名、為利、為權、為自己,這些人類的欲望固然可以激發一時的創業熱情,但不能持久,在他們達到預期的目標后,往往會停頓下來。許多企業家成功之后轉入“守業”就是這個原因,但是如果你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是超越個人和組織的需求,在個人和組織以外,即使窮個人一生的精力、組織的全部資源也無法真正達成時,你就會獲得永不枯竭的創新動力,這種動力會推動你去做不足為外人道的艱苦工作。
結束語
關于“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的話題如果繼續展開,會涉及德魯克數十部著作中的多數重要觀點——而本來它們之間就存在著內在關聯,不論從現實還是從邏輯角度來看。本文圍繞的是創新的主題,但是如果它能引起讀者對德魯克著作的進一步學習、探討和應用,那將是我的最大榮幸。
責編 謝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