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正
新課結束以后要進行復習,而以專題(單元)為單位組織復習,是我們語文老師常用的復習方法之一。如果按照順序,一篇一篇地進行“炒冷飯”式的灌輸,那只能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最佳的做法是扎扎實實地抓住歸納、拓展、融通三個環節進行。2007年6月下旬,我在江蘇省教育學院牽頭的“江蘇省廿所知名高中選修教材復習示范教學研討會”上推出的一節“唐宋山水游記”專題復習課(高中選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就是從引導鑒賞的角度切入,按歸納、拓展、融通三要素組織教學的,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受到了廣泛好評?,F謹向廣大同仁推介此類課型,希望能拋磚引玉。
一、歸納:包括求同和求異兩個方向
歸納,就是對作品中主要的寫景手法、抒情方式、說理途徑等進行歸攏、整理,以引導學生探究并逐步掌握規律性的東西。
唐宋“山水游記”專題,包括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和蘇軾的《后赤壁賦》三篇課文。為了更有利于歸納,我引進了必修一教材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和必修二讀本中蘇軾的《石鐘山記》,讓六篇課文一起組成一個稍稍擴大了的專題進行復習。
這里的求同,就是探尋共同點;求異,則是辨析差異處。
首先是求同性歸納,比如討論它們寫景方面的共同特點?!垛掋a潭西小丘記》中對奇石的描寫是:“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弊髡吖P下的山石,有的高高聳起,有的屈曲起伏,破土而出,爭先恐后,呈現出各種奇特的形狀:“那些高峻的巨石相疊而下,好像牛馬探出頭在小溪中飲水;那些向上翹起斜伸的山石又好似熊羆在緩步登山……”作者運用擬人、對偶、比喻等多種辭格,描寫了小丘獨具特色的山石,化靜為動,摹形傳神,顯得美不勝收,情趣盎然。再看《始得西山宴游記》對登頂后遠眺所見的“怪特”之景的描寫:“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呵,那高低參差的山崖,就像蟻穴邊的一堆堆積土;幽深凹陷的山谷,就像野地里的一個個蟻穴;而周遭青山縈回,白云繚繞,一望無際。通過求同,讓同學們懂得既然是山水游記,就一定得把所游的山巒河流、森林草原的美景呈現在讀者眼前,讓他們產生美感,猶如親臨其境一般。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恰當地運用一些必要的修辭手法,如想象、比喻、擬人、烘托等,是必不可少的。
這一目標基本達成后,就要進行求異性歸納。比如將《鈷鉧潭西小丘記》《始得西山宴游記》中的寫景文字和蘇軾的前后《赤壁賦》比較,就不難發現,同是寫景,柳文用繁筆,蘇軾則用簡筆。蘇軾寫夏初的赤壁之景和冬初的赤壁之景,分別用了16個字和32個字——夏初“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冬初“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其景趣美感絲毫不見遜色。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并未對山上的景觀作具體描繪,但高僧的“廬冢”,“仆道”的殘碑,“平曠”處“有泉側出”的前洞,窈然幽深“入之甚寒”的后洞,組合起來,山光洞色似乎籠著一層薄薄的面紗,半映半掩,也獨具魅力,吸引著讀者。
最后是總結性歸納:游記中的寫景,既可用繁筆,也可用簡筆。用得好,繁筆可得窮形盡相、淋漓盡致之妙,簡筆可收一句傳神、以少勝多之效。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
游記中必須有理性光輝的照耀,文章方能熠熠生輝,而這正是唐宋山水游記共同的亮點。其理性的呈現,卻又各具特色:蘇軾《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是直說的,利落而確定;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則以生動的比喻托出,“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這種勝境必須具備“有志”“有力”和有外物“相之”三個條件,方能到達,形象而又深刻。
即便在同一篇作品中,兩種呈現方式也可交替使用。像蘇軾《赤壁賦》,“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議論,是直說的;而事物均具有“變”與“不變”之二重性的深刻玄理,又是巧借江水、明月、清風這些美好的意象,采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含蓄地闡述的。
懂得了這個道理,解讀其他山水游記中作者的觀點態度時,就有鑰匙在手了,如果寫游記,需要議論時,也可較為自如地駕馭。
二、拓展:有課內延伸和課外拓寬兩個層面
拓展,就是既依據文本,立足文本,緊扣文本,又不囿于文本,進行適度的拓寬和擴展,甚至跳出教材去覽勝,以引導學生擴大視野。
課內延伸是指復習的范圍不局限于本教材本專題所選取和編排的篇目,擴大視野,到其他教材、其他專題(單元)尋找可歸類、可聯系、可比較的篇目,“引”進來重新整合成一個綜合性更強一些的專題作為復習單位。我對“山水游記”專題的設計就是這種做法。這是同類延伸。這樣復習,聯系面更廣,可比性更明,系統性更強,效果自然可以更上一層樓。
課外拓寬是到教材之外尋找能夠匹配的作品,拿來進行比較閱讀,以鞏固課內文章的復習效果,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充實知識儲備,培養閱讀興趣,提高解題能力和鑒賞水平。我的這堂示范課選了明末清初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作為課外拓寬的重頭篇目,快速閱讀后,讓學生鑒賞其優美的寫景文字,比如從聽覺角度(“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保懷┐蟮募挤ǎ热缌吭~的錘煉和選用等;又啟發學生從張岱筆下幽靜廣遠的雪景圖,從他獨自起早到湖心亭看雪一事,來探討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再比較此篇在寫景、抒情方面與課內有關作品的異同,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這叫相似拓寬,因為張岱的這篇短文在寫景、抒情等方面的特色和造詣差與唐宋山水游記比肩,好像出于同一師門。一般來說,拓展時文本的選擇方向主要是求同,或同中求異。
專題性的聯系和比較是拓展的最高境界。比如引導學生探究下面的問題: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寫“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作者的目、耳、神、心各種感官,都和景物進行了交流,并獲得了巨大享受,真正達到了心靈與景物相匯合交融的化境;《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飽覽大好河山后,覺得“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以至“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雖然暮色蒼茫,“而猶不欲歸”,繼而感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也到了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蘇軾《赤壁賦》寫自己面對初夏江景,產生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感。他們真的是樂不可支嗎?通過探討,同學們都懂得了文人縱情山水,大多是因為“意有郁結,不得通其道”。如曾鞏《墨池記》寫到王羲之“不可強以仕”后就“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中的張夢得謫居齊安后“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說:“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通過這樣的聯系和比較,讓同學們逐步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三、融通:涵蓋賞析寫景文字、體驗思想感情、領悟事理情理三方面
融通,就是融會貫通,能將有關知識、技巧等融合起來,作連貫、深入的理解和準確的把握,做到舉一反三,以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鑒賞能力,優化語文素養。
唐宋山水游記最重要的美學價值在于幾乎每篇都兼具景趣、情趣和理趣,我們學習的重點也就應該定位在引領學生學會獨立地鑒賞作者筆下的景物美、情感美和理性美。復習時,我們應該學會解剖麻雀,以典型引路,教會學生舉一反三,做到融會貫通,謀求復習的最佳效益。
其一,欣賞景物美。先以欣賞《鈷鉧潭西小丘記》開頭描寫奇石的精彩文字作為典型引路,師生共同歸納出鑒賞的一般步驟和方法:①用現代漢語對畫面稍作描述或者歸納;②品味并指出語言等表現手法方面的特色(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擇,修辭手法的運用等);③評說表達效果。再引導學生嘗試運用這樣的步驟和方法,鑒賞《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登頂后,“箕踞而遨”所見怪特之景的一段文字(“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以利鞏固。最后提供張岱《湖心亭看雪》中描寫雪景的文字,讓學生進行遷移訓練,使之觸類旁通。
其二,把握情感美。先體驗《鈷鉧潭西小丘記》中清理了“穢草”“惡木”后,作者舉目四望,只見“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中蘊藏著的情感;再體驗《后赤壁賦》中橫江東來的孤鶴形象中所寄寓的情懷,并告之,山水游記中情感的表達,有的是直接的,一看便知,有的是間接的,蘊含在寫景敘事之中,如鹽在水,味在其中,慢慢涵泳,才會“于我心有戚戚焉”;最后師生一起歸納出體驗作者情感的關鍵:一是緊扣原文,把握文中重要意象的含義——披文入情;一是了解作者的為人、遭遇和寫作的背景——“知人論世”,兩者結合,再輔以其他方法,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
至此仍不可停步,還要組織學生討論:從張岱筆下幽靜廣遠的雪景圖,從他在嚴寒的清晨獨自一人到湖心亭看雪一事,你讀出了他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老師的提示是:張岱,明末清初紹興山陰人(1597——1679),出身官宦之家,終身未仕]這樣來求取鞏固和融通之效。
其三,感悟哲理美。首先請學生找出作品中理性光輝的主要呈現方式,一是直陳,如《石鐘山記》中“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赤壁賦》中“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等;一是用比喻等手法作形象化闡述,如《游褒禪山記》關于高遠目標的實現必須具備“志”“力”和外物“相之”的條件,《赤壁賦》中巧用江水、明月、清風,以主客對話的形式,論述事物都具有“變”與“不變”的二重性玄理。然后共同探討“悟理”的要訣——對直陳的,只需依托原文,稍作引申即可;對于含蓄的,則需探求本體,整合信息方成。
課堂總結時的友情提醒是:這里歸納出來的鑒賞景物美、情感美的方法技巧,同樣適用于古代詩歌的鑒賞;而領悟理性美的方法技巧也適用于現代文閱讀中對作者觀點態度的把握。筆者以為,歸納、拓展、融通三原則也適用于其他專題的復習,甚至適用于其他學科的專題復習。這種類型的復習課,應該是高效的。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 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