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會計電算化在企事業單位的普及,社會上需要越來越多的會計電算化人才,但現在從學校走出的會計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往往很難直接勝任用人單位的會計電算化工作。究其原因,在于學校的會計電算化教學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只有采取更為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社會輸送需要的會計電算化人才。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教學;實踐動手能力
會計電算化作為邊緣性學科,其理論與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尤其在會計電算化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其實踐性表現得越來越重要。隨著計算機性能價格比的不斷提高,計算機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將日益擴大,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在經濟生活中將更加普及。尤其中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國內財會專業的人才必將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應對日益頻繁復雜的會計業務時,采用會計電算化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但如何更好地發展會計電算化,使之適應經濟的發展,適應入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這一課題已經擺在我們面前。會計電算化教學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它對會計電算化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組織實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會計電算化教師應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一直以來,在課堂上往往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所以,在傳統的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研究,而忽視了學科的實踐性,使學生嚴重缺乏自己動手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會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畸形,仍是過去我們常說的“書呆子”,使學生畢業后很難面對上崗后的實際操作。因此,在教學中應首先把所要講授的理論內容清晰地講述出來,要有整體的很強的層次感,在學生的頭腦里建立起一種嚴密、清晰的邏輯關系,然后進行必要的、大量的實踐教學,使學生頭腦中的理論框架變得有血有肉,更加生動形象。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應做到理論與實踐及時結合,即理論的講授與實踐應相間進行,避免時間一長,學生學后忘前或學東忘西的現象,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授課難度堅持循序漸進
在教學中,對于會計電算化實踐課的講授應該是漸進性的。初步授課時,選擇的教學內容不應過于復雜,否則初學者接受起來比較困難,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應先易后難,使學生始終帶著較高的積極性學習,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這樣更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學習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實踐教學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業務
在授課過程中,對于會計電算化實踐的內容,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財務案例,要求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所涉及的內容要盡量多,類型盡量齊全,涉及資金周轉的各個環節和不同類型的會計業務,使學生在學習會計電算化如何進行操作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前面學習會計業務的日常處理。這樣安排更有利于學生開展真正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系統地學習理論與實踐內容,真正明確學習的重點及相關的知識內容。
二、明確學校會計電算化人才的培養目標
目前,我國會計電算化人才的培養主要有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成人本科生、成人大專生、中專等多種形式,但是很多院校并沒有明確定位自己所要培養的人才應達到的標準,而是本科專科一本書,而且還存在教材過于落后、設施過于陳舊等諸多情況。這樣使很多學生學習會計電算化以后不能或不完全能用會計電算化獨立操作,所以對于院校而言,應首先定位自己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然后據此設置所要學習的課程,這樣才有針對性,也更有實際意義。現在培養的會計電算化人才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會計軟件的操作員
目前,會計電算化專業對于高職和中專學生,以及一部分本科院校學生來講,應以培養熟練的會計軟件操作員為目標。系統操作使用人員主要負責系統日常運行中的經常性工作,包括數據的錄入、處理、會計賬表及其他會計信息的打印輸出、數據備份。
(二)系統維護人員
系統維護人員主要負責硬件、應用軟件的日常維護,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轉。一部分院校,尤其是重點院校或會計電算化教學師資力量較強的院校,可以在培養熟練操作人員的同時,培養一部分系統維護人員。
(三)系統開發設計人員
系統開發設計人員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對原有會計信息系統的調查分析,提出電算化系統的設計目標,確定出系統的邏輯模型,并結合計算機硬件和系統軟件的技術特點,設計出實現邏輯模型要求的數據處理流程,提出系統的物理模型和物理設計,選定程序設計語言,編制程序,實現整個系統。
三、提高學生會計軟件實踐動手能力的幾點對策
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教學可以說對社會上會計電算化的開展及普及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實踐課的教學決定著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決定著學生走向社會時能否具有真正的動手能力,是否適應社會的需要。
(一)不僅要提高講授軟件操作的質量,還要增加學生接觸軟件的數量
教授一種軟件過于單一,會限制學生的會計電算化視野,而且,學生畢業后會到各地、各行各業、各種單位工作,他們所面臨的必然不是一種軟件,這樣就需讓學生多接觸幾種軟件。即在學習中,應以一種軟件為主,進行詳細、完整的學習,然后在此基礎上,了解其他軟件,重點是了解與先系統學習的軟件之間的差別。而且,各個院校可以根據當前情況適當地讓學生學習一些國外流行的財務軟件,以適應未來的需要。
(二)實踐課程的內容應全面、具體
實踐內容應全面,如既涉及工業企業,又涉及商品流通企業;既涉及大企業的內容,又有涉及中小企業的業務,這樣使學生既有學習興趣,又掌握了軟件的全面運用知識。在各部分內容中應該指出本部分內容易出錯的地方及解決辦法,否則初學者很容易出現常見錯誤,但卻沒有辦法解決,例如不懂得看屏幕上的功能鍵及幫助鍵、不懂得應用自己已經建立的代碼輸入等。
(三)進行階段性教學
在漸進性原則的指導下,一般對實踐教學應分階段進行,使學生由點到面掌握相關知識,由初步學習到綜合處理,最后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
1.使學生對會計電算化的實踐過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在初始階段,對于所學內容,可以教師教一步,學生學一步。這個階段是基礎,要使所學內容真正地細化,讓學生跟隨教師亦步亦趨,掌握細節的具體操作。例如在賬務核算系統處理中,從初始化處理中的各個內容到日常輸入、審核、查詢打印再到系統維護,一點一滴地使學生接受。這個階段的內容是分散的,應把系統分解成一個個小的部分,然后使學生熟練掌握每一部分的內容。
2.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達到綜合提高的目的。
在前一個階段的基礎上,把實踐中的每一個細節掌握之后,教師還應該為學生另外提供一套內容完整而且難度較大的實踐案例,把實踐中的各個內容連接起來,真正達到綜合處理的目的。例如,以一個企業的業務為例,使處理的內容涉及賬務、報表、工資、材料、固定資產等多個子系統,并且把各個子系統連接起來,包括報表系統如何與賬務系統相連接并從賬上取數、工資分配后如何填制憑證及怎樣轉到賬務系統等等,使學生眼中分散的內容變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明確先后處理不同內容的原因。從邏輯關系上描述會計電算化的實踐處理過程,使其看到會計電算化與手工會計的區別,從而從根本上理解會計電算化的內涵。
3.模擬單位內部會計電算化的處理,使學生明確實際會計電算化的處理過程。
會計電算化在國內的發展雖然越來越普及,但實踐的程度還很不均衡。如,有的單位完全擺脫了手工會計,真正實現了會計電算化,對于每筆經濟業務,憑證輸入人員可以直接根據原始憑證的內容輸入計算機編制記賬憑證;有的單位仍是手工會計與電算化會計并存,每筆業務由手工會計填制原手工會計中的記賬憑證,然后經過審核,再傳遞給憑證輸入人員輸入計算機;有的單位的會計電算化則還是名義上的,計算機仍主要用于打印。這樣,可以把學生分為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會計電算化實現的程度,使學生更了解實際的會計電算化工作,以便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更快地進入角色。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納新.會計電算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探討.中國會計電算化,2000,(5).
[2] 朱曉鴿.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00,(12).
[3] 牛丹.會計電算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中國管理信息化, 2006 ,(4).
[5] 周慶.改革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思路[J].成都大學學報,2002 ,(4).
[6] 陳興霞.電算化會計實踐教學探討與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