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久病、怪病、發作性疾病、常法治療不效的疾病、癥狀單一的疾病屬瘀”的命題逐一進行了論述和分析,認為它是歷代醫家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中醫氣血相關理論和疾病傳變規律不斷探索、總結而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學術思想,可彌補常規辨證論治的不足。
關鍵詞:血瘀證;活血化瘀;中醫診斷與治法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5—0003—02
歷代有關血瘀病癥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據不完全統計,多達上百種,但這些癥狀和體征,絕大多數既非血瘀所特有,亦非血瘀所必具。以固定性疼痛為例,一般認為是血瘀證最具特異性的常見癥狀,但不少血瘀病癥,并不具有這一癥狀。例如《醫林改錯》記載的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共有24種,而這24種癥目中,涉及疼痛的僅有頭痛和胸痛,即疼痛僅占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的十一分之一。再如經方大黃庶蟲丸、溫經湯、抵當湯、抵當丸等典型的活血化瘀方,據仲景原著記載,其所治癥目,也無一涉及疼痛。另一方面,某些一般認為不屬血瘀證的癥狀和體征,卻是某些活血化瘀湯證的特有癥狀,甚至是唯一的癥狀。例如《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夜睡多夢,是血瘀,此方一兩付痊愈,外無良方。”“無他癥,唯干嘔,血瘀之癥。用此方化血,而嘔立止。”可見,“夜睡多夢”和“干嘔”是血府逐瘀湯證的特有癥狀,而且但見一癥便是。
正是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原因,按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將血瘀證或某一活血化瘀方證羅列為幾個或幾組癥狀,臨證往往無從診斷和治療,甚至南轅北轍。而“久病、怪病、發作性疾病、常法治療不效的疾病、癥狀單一的疾病屬瘀”的觀點和方法,有執簡馭繁和舉一反三之妙,正好可解決上述問題,以彌補常規辨證論治的不足。
1、久病屬瘀
無論外感六淫,還是內傷七情,就疾病的發展、演變規律而言,“初病傷氣,久病人血”,從而導致瘀血阻滯。瘀血既成之后,又可礙氣、生痰、凝飲、成積,影響氣血的生化和運行,終致形成頑癥、痼疾、沉疴。故葉天士倡“久病人絡(血)”之說,傅青主則進一步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陳年深固之沉疾,破日久閉塞之瘀滯。”如《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久瀉”、“腎瀉”、“積塊”、“小兒痞塊”,通竅活血湯所治之“耳聾年久”、“男子勞病”、“婦女干勞”、“牙疳”,補陽還五湯所治之“半身不遂”等等。
2、怪病屬瘀
奇證怪病無定候,無病位,時左時右,時上時下,忽痛忽癢,幻聽幻視,或有不可名狀之苦,既無色診可查,又無脈癥可辨。多因六淫七情,或失治、誤治,引起氣機逆亂,氣血乖違;或因胎孕產后、外傷等原因導致氣機失宣,瘀血停滯。例如《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胸任重物”、“胸不任物”。
3、發作性疾病屬瘀
疾病時輕時重,時發時止,反復發作,日久不愈,必有瘀血阻滯,氣機逆亂。加之患者情緒、飲食,或節令、時辰、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時輕時重,反復發作。如《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頭痛……忽犯忽好,百方不效”。《醫林改錯·通竅活血湯所治之癥目》:“無論何病,交節病作,乃是血瘀。”
4、常法治療不效的疾病屬瘀
疾病之所以常法治療不效,多由機體氣血乖違,功能紊亂,以致寒熱錯雜,虛實互見,故攻之無效,補之無益。例如《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并治》:“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天亮汗出……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癥目》:“肚瀉日久,百方不效,是總提瘀血過多,亦用此方。”《醫林改錯·痹癥有瘀血說》:“痹癥……古方頗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湯。”凡此種種,常法治療不效者均為內有瘀血。
5、癥狀單一的疾病屬瘀
癥狀單一,而無其它癥狀者,亦多屬血瘀。例如《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頭痛……無表證,無里證,無氣虛、痰飲等癥,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愈。”“無他癥,唯干嘔,血瘀之癥。用此方化血,而嘔立止。”再如通竅活血湯所治之“糟鼻子”、“白癜風”等亦屬此類。
總之,“久病、怪病、發作性疾病、常法治療不效的疾病、癥狀單一的疾病屬瘀”是中醫血瘀學說的重要命題之一,是歷代醫家在大量的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中醫氣血相關理論和疾病傳變規律不斷探索、總結而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學術思想。
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對性,“久病、怪病、發作性疾病、常法治療不效的疾病、癥狀單一的疾病屬瘀”這一論斷本身也是相對的。因而在具體運用時,不可拘泥,正如《內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等病機十九條,用了十九個“皆屬于”,我們都理解為“多數屬于”或“多數是”,而不是理解為“都屬于”或“全部屬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