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藥內外合治;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5—0008—01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往往直接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保護患者殘余腎功能,延緩其進展為尿毒癥晚期,尤為重要。筆者應用中藥健脾益腎劑配合中藥灌腸治療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功能不全38例。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38例患者均為已確診的糖尿病腎病住院患者,糖尿病符合1997年美國ADA糖尿病診斷標準,腎病符合Mogenson糖尿病腎病分型標準。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42~76歲,平均59.8歲;糖尿病病程10~21年,平均病程16年。
1.2實驗室檢查 血清肌酐在13~442μmol/L,尿素氮(BUN)大于13mmol/L,發現腎功能異常(CR、BUN指標在前述指標范圍)在6個月~3年。
1.3臨床表現與體征惡心、厭食和食欲減退,頭昏頭痛、身痛等表現,全身或雙下肢浮腫,血壓≥140/90mmHg。
2、治療方法
2.1中藥內服中藥健脾益腎劑:黃芪30g,黨參15g,山藥20g,杜仲10g,枸杞10g,當歸10g,桃仁10g,大黃6g。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每次150mL,1月為1個療程。隨癥加減:惡心、納差加半夏、陳皮、枳實、竹茹;水腫加豬苓、車前子、冬瓜皮;蛋白尿加芡實、金櫻子、山藥、益智仁、蟬蛻、玉米須;血尿加小薊、地榆炭、三七、牡丹皮;陰虛甚者加生地黃、牛膝、旱蓮草、女貞子;偏陽虛者加熟附子、肉桂、巴戟天;瘀血者加赤芍、水蛭、川芎、紅花、澤蘭;并發外感者加葛根、連翹、金銀花、薄荷、荊芥;濕甚者加蒲公英、土茯苓、蒼術、薏苡仁等。
2.2灌腸治療處方:生大黃20g,生牡蠣30g,六月雪30g,蒲公英30g,丹參20g。方法:將上藥濃煎取汁150~250mL,溫度宜30~35℃。囑患者排空大便,選好體位,用一次性輸液器插入肛門20~30cm,按常規要求高位灌腸,每晚1次,藥液保留時間1h以上,每晚1次,1月為1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顯效:血清肌酐、尿素氮恢復或接近正常范圍(正常值Cr<113tμmol/L)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者;有效:血清肌酐小于180μmol/L,臨床癥狀與體征減輕者;無效:血清肌酐與尿素氮無明顯下降,臨床癥狀減輕或無明顯變化,體征無改變,甚至血清肌酐、尿素氮指標升高者。
3.2治療結果38例中,顯效12例,有效2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6.8%。
4、討論
糖尿病腎病(DN)是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發癥,也是導致慢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歐、美、日本的統計資料表明,目前DN已躍升為終末期腎病(ESRD)的首位原因,占35%左右。DN主要病理改變為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腎小球硬化,實驗室檢查血液多為高凝狀態。DN的發生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糖代謝紊亂、腎臟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多種細胞因子以及遺傳背景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屬中醫學消渴范疇,主要病機為氣陰兩虛,瘀血內結,病變責之于肺脾腎。糖尿病腎病的病機較復雜,筆者認為主要是因消渴日久,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而發病。病位主要在脾腎,涉及心肝肺胃。由于正氣虛損。運化無力而致瘀血、水濕、濁毒內生而致病情纏綿不愈。故其病性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陰消耗、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脾腎不足為主;標實見于痰濁、水濕、濁毒內生而致病情纏綿不愈。因此,筆者以益氣養陰、健脾益腎、活血化瘀立法,組方健脾益腎湯。方中黃芪補氣健脾,利水消腫;焦白術健脾益氣;黨參、杜仲、山藥、枸杞滋陰健脾益腎;當歸、桃仁養血活血祛瘀;酒大黃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瀉濁攻積。大黃為治腎衰竭之要藥,通腑降濁以治標。中藥湯劑配合中藥灌腸,使濁毒從大便排泄,蕩滌三焦之壅滯,去瘀生新。根據藥理研究,以上藥物可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腎血流量,加快有毒物質的排泄,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因此,能夠改善腎功能,延緩慢性腎衰竭進展,使病情趨于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