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青刺果(Prinsepia utilis Royle)進行生藥學研究,為開發利用這一民族藥提供生藥學資料。方法:采用來源鑒別、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及理化鑒別的方法對青刺果進行生藥學研究。結果:證明其主要成分為油脂、生物堿、黃酮、多糖類物質;顯微鑒別、理化鑒別結果與報道一致。結論:本項研究能為青刺果質量標準的制定及其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民族藥;青刺果;生藥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R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5—0030—02
青刺果為薔薇科植物青刺尖(Prinsepia utilis Royle)的果實,又名青那果、狗奶子、炮筒果、梅花刺、打槍果、槍子果、阿那斯(納西族),出裸(彝族)。青刺果在云南民間具有悠久的藥用歷史,其果具有降低血脂、調節血壓、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抵抗力等作用。本文對青刺果的植物來源、植物形態、藥材性狀、顯微及理化鑒別特征進行了生藥學研究。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1.1.1實驗藥材 采于云南昆明,經鑒定為薔薇科植物青刺尖(Prinsepia utilis Royle)的果實。
1.1.2實驗儀器 Nikon ECLIPSE80i型高級研究用正置生物數碼攝影顯微鏡、Nikon ECLIPSE80i FVW—PF高級研究用明場微分干涉系統顯微鏡、DXMl200超高品質顯微攝影數碼相機、Canon 850IS變焦數碼相機。
1.2圖片處理方法 采用Adobe Photoshop9.0簡體中文版圖形處理軟件。
2、實驗方法
2.1來源鑒別
2.1.1植物來源 青刺果為薔薇科植物青刺尖(Prinsepiautilis Royle)的果實。
2.1.2植物形態 常綠或落葉小灌木,高1~5m。老枝粗狀,灰綠色;小枝被黃褐色短柔毛,常為粗刺狀,枝刺長達3.5cm,刺上生葉,近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約5cm;葉片卵形至狹長橢圓形,長3.5~9cm,寬1.5~3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鋸齒或全緣。花兩性;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萼筒杯狀,上部5裂,裂片半圓形或寬卵形;邊緣有齒;花瓣5,白色,基部有短爪;雄蕊多數,2~3輪著生于花盤上;心皮1,子房上位。核果長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1.5cm,暗紫紅色,有粉霜,宿萼反折,核平滑,紫紅色。花期2~3月,果期4~5月。生于海拔1000~2560m的山坡溪邊或灌木叢中。分布于臺灣、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見圖1。

2.2性狀鑒別 成熟果實呈橢圓形,深褐色或黑色,鮮果表面光滑,干果果皮皺縮,貼于果核上。去皮后果核為長圓形,一端略小,平截,有裂隙,長約0.8~1.2cm,直徑約0.4~0.8cm,棕褐色或深褐色,表面有網狀紋理,果核不易破碎,斷面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見圖2。

2.3顯微鑒別
2.3.1果實橫切面 外果皮細胞較小,類長圓形或類方形,外被角質層,中果皮細胞由數列薄壁細胞組成,細胞類圓形或多角形,內含糊粉粒。靠近內果皮處有14~18個維管束環繞成環狀;內果皮由數列石細胞組成;種皮為一層薄壁細胞,類圓形,種皮下為數列薄壁細胞,有15~17個小型維管束通過;子葉細胞為多角形薄壁細胞,內含大量脂肪油滴。見圖3。

2.3.2果實粉末 富油性,氣微香,味微苦。脂肪油滴極多,散在,大小不一。果皮表皮細胞黃棕色,類圓形,壁薄,有的含氣孔,氣孔長圓形。內果皮石細胞較多,數個成群或單個散在,無色或淡黃色,類圓形、類長圓形、類三角形或不規則形。內果皮石細胞有2種,一種胞腔較大,壁孔不甚明顯,壁厚2~6μm;另一種孔溝明顯,胞腔內可見細點狀紋孔,壁厚2~13μm。螺紋導管較小,直徑3~6μm。種皮細胞無色或淡紅色,細胞多角形,壁增厚。子葉細胞表面觀多角形、類方形或類長方形,縱面觀呈類圓形,內含脂肪油滴。見圖4。

2.4理化鑒別
2.4.1檢查油脂 稱取青刺果粗粉1g,加入石油醚(60~90℃)10mL,室溫浸泡2~3h,過濾,濾液備用。
2.4.1.1油斑試驗 取上述濾液滴于濾紙片上,油斑在室溫下不消失。
2.4.1.2磷目酸試驗 取上述濾液于濾紙片上,噴灑25%磷目酸乙醇液。115℃~118℃加熱2min,斑點呈藍色,背景為黃綠色。
2.4.2檢查生物堿類化合物 稱取青刺果粗粉2g,加0.5%硫酸溶液10mL,于浴上加熱回流10min,過濾,濾液先用稀水調至中性,再于水浴上蒸干,殘渣加5%硫酸5mL溶解后,過濾,濾液備用。
2.4.2.1碘化鉍鉀試驗 取上述濾液1mL于試管中,滴加碘化鉍鉀試劑1~2滴,結果產生大量桔紅色沉淀。
2.4.2.2硅鎢酸試驗 取上述濾液1mL,加入硅鎢酸試劑1~2滴,結果有大量白色沉淀產生。
2.4.3檢查黃酮類化合物 稱取青刺果粗粉10g,置于250mL圓底燒瓶中,加95%硫酸的乙醇溶液100mL,于水浴上加熱回流1h,稍冷后加入蒸餾水使其含量為70%,冷卻。過濾,濾液濃縮至40~50mL備用。
鹽酸一鎂粉反應試驗:取上述乙醇提取液1mL,加鎂粉少許。再加濃鹽酸2~3滴,結果產生大量氣泡,溶液顯紅色。
2.4.4檢查多糖類化合物 稱取青刺果粗粉5g。置于100mL的三角燒瓶中,加蒸餾水50~60mL室溫浸泡過夜,于水浴上60℃左右熱浸30min,趁熱過濾,濾液備用。
a~萘酚試驗:取上述濾液1mL,加5%a~萘酚乙醇液1~3滴,搖勻,沿試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1mL,結果兩液面有紫色環。
3、結果
通過對青刺尖的植物來源、性狀、顯微及理化鑒別特征的研究,證明其主要化學成分為油脂、生物堿、黃酮及多糖類化合物。其主要的顯微組織特征為中果皮寬廣,由薄壁細胞組成;內果皮由數列石細胞組成;子葉細胞為多角形薄壁細胞,內含大量脂肪油滴。粉末特征和組織特征相符。
4、討論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證明青刺果是一味具有廣闊開發前景及具有很高食用、醫療和保健價值的民族藥。青刺果油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和脂溶型維生素A、D、E、K及多種微量元素,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70%以上,其組成與人體脂類非常相近,其中油酸含量35%~40%,亞油酸含量為30%~35%。根據到麗江、瀘沽湖地區考察,納西族、摩挲人長期食用青刺果油對治療高血脂,降低膽固醇,防止心血管疾病有重要輔助作用;青刺果油還具有快速通透皮膚及自身具有消炎、治傷、防凍等功能。青刺果在化妝品領域的應用也有廣闊的前景,目前已開發出多種產品如青刺果軟膠囊、青刺果精華素、青刺果嬰兒護膚油等,但其在化妝品領域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深。本文的研究將為青刺果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論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