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知柏地黃湯;激素;腎病綜合征;體會
中圖分類號:R25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5—0036—02
腎病綜合征是一組由多種原因包括慢性腎炎引起的臨床癥候群,臨床表現為大量蛋白尿、嚴重水腫、低蛋白血癥和高脂血癥。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腎病綜合征。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病因及發病機理尚未明了。臨床上屬多發病、常見病,是一種由不同腎臟疾病病理改變引起的具有共同臨床表現、病理生理和代謝變化的綜合征,好發于兒童及青少年。西醫治療多以激素為主,經治療好轉后常易復發。筆者經過長期臨床實踐采用加味知柏地黃湯配合激素治療該病24例,并與單用激素及對癥治療的26例比較,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50例患者來自門診及住院部病人,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48歲,均確診為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1年。入選病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24例,對照組26例。2組年齡、性別、體重、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含量、腎功能等經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所選病例在病史、體征、輔助檢查、病程方面,均符合1992年第三屆全國腎臟病學術會議討論修訂的腎病綜合征診斷標準,并排除各種原因所致的繼發性腎病綜合征。①尿蛋白大于3.5g/d。②血漿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腫。④血脂升高。其中①②兩項為診斷所必需。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 給予低鹽低脂飲食,進食適量優質蛋白,盡量臥床休息以避免蛋白更進一步丟失,并適當補充微量元素及維生素類。在沒有ACEI使用禁忌證時,給予卡托普利12.5~25mg/次,3次/日。水腫者給雙氫克尿噻25rng,安體舒通20mg,每日3次口服,療效差時給予速尿,使用利尿劑時監測電解質。根據病情均給予口服足量強的松,成人ling/kg·d,于每日晨起頓服。如激素治療效果不明顯,服用強的松4周后加用環磷酰胺注射液200mg靜脈注射,隔日1次,總量6~8g,有感染者給予對腎功能無損傷抗生素以抗感染。
2.2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知柏地黃湯加味。組成:知母10g,川柏10g,熟地黃15g,茯苓15g,澤瀉10g,山萸肉10g,白芍15g,丹皮10g,黃芪30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益母草20g。每2日1劑,水煎服。若有貧血者加阿膠、當歸;高血壓者加牛膝、鉤藤;納差者加萊菔子、焦三仙。
2.3觀察指標 2組均治療半年后觀察療效,治療期間觀察水腫消退情況,治療前后查尿常規、血常規,24h尿蛋白定量、血漿白蛋白、血脂、肌酐、尿素氮。
2.4統計學方法 各組治療前后均采用t檢驗,2組間分別對治療前后指標兩兩比較。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參照1992年全國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分型與治療及診斷標準專題座談會紀要中的腎病綜合征療效標準判定療效。完全緩解:連續3天尿蛋白定量小于0.3g/24h,血漿白蛋白大于35g/L,腎病綜合征表現完全消失;部分緩解:尿蛋白定量維持0.31~2.0/24h,3天以上,腎病綜合征表現完全消失;無效:尿蛋白定量始終大于2.0g/24h,腎病綜合征表現未消失。
3.2治療結果 治療組中完全緩解18例,部分緩解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1.7%。對照組完全緩解14例,部分緩解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2.8%。2組比較總有效率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水腫平均消退時間治療組為(14.5±2.4)天,對照組為(26.8±3.6)天,有顯著性差異(P<0.05);顯效者尿蛋白轉陰時間治療組為(29±3.2)天,對照組為(41±3.6)天,有明顯差異。副作用治療組明顯小于對照組。
4、討論
本病屬慢性病變過程,難以速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血液凝固機制紊亂對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腎小球疾病的血凝引起的腎臟損害為纖維沉積及血小板凝集,可導致腎臟組織損傷及腎功能減退。所有這些均表明.在腎病綜合征中確實存在著“瘀血”。另外,臨床上常用清利之品而易耗正氣,加上病情反復不愈,患者情緒低落,易于氣滯血瘀。而目前,臨床治療腎病綜合征仍以腎上腺皮質激素為主,療效肯定但需長期應用,依賴性強,一旦減量或撤除,復發反跳率高,易出現較嚴重副作用。中醫認為腎病綜合征屬“水腫”范疇,水腫之發生主要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表現。在發病機理上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三焦氣化不利、水液代謝紊亂有關,尤與脾腎關系密切。因此,針對臨床長期大量應用強的松患者出現心煩、面色潮紅、多汗等陰虛火旺及血瘀水停之象,用加味知柏地黃湯以滋陰清熱,活血利水不僅可以減少激素的副作用,還可以逐漸降低應用激素后的復發率,達到標本兼治、鞏固療效、預防復發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知柏地黃湯中茯苓、山茱萸能減輕組織腫脹,山茱萸能明顯降低炎癥組織毛細血管通透性;丹皮有鎮靜、鎮痛、抗炎等作用;黃芪有利尿降壓,擴張血管,改善腎血流量,消除尿蛋白,調節免疫平衡的作用;桃仁、紅花、川芎、益母草能降低血膽固醇,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粘稠度和高凝狀態,腎血流量,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加上中藥內服毒副作用較小,且價格較廉,不失為治療此類慢性疾病的良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