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梅花針局部扣刺;艾灸;神經性皮炎;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758.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5—0043—01
神經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種局限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又叫慢性單純苔蘚。臨床上常見的有局限型神經性皮炎和播散型神經性皮炎2種。局限型神經性皮炎好發于頸部、肘部、脛前、骶部等肢體易受摩擦之處,皮炎有一塊或數塊;播散型神經性皮炎多發于四肢、頸項和軀干等部位,常呈對稱分布。筆者于2007年在西藏某部代職期間,運用梅花針局部扣刺加艾灸治療32例神經性皮炎患者,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32例,均為2007年3月~2007年9月期間川藏兵站部扎木醫療所門診確診為神經性皮炎的皮膚病患者。全部為男性患者;年齡最大35歲,最小20歲;病程最長9年,最短12天。
1.2診斷與鑒別診斷
1.2.1診斷標準 發病初期,僅有患部間歇性瘙癢,夜間尤甚,常致失眠,經搔抓皮膚出現淡褐色圓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光滑或覆有糖皮樣鱗屑,密集成群,隨病情發展,丘疹漸融合成片,形成苔蘚樣變。此時病變皮膚干燥、增厚、皮紋加深,互相交錯,皮嵴突起,呈菱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
1.2.2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好發部位和典型苔蘚樣變損害,無水皰,陣發劇癢,慢性經過等特點,一般可作出診斷。但須與下列疾病相鑒別:①慢性濕疹:好發于面部、肘窩、腋窩、小腿伸側、陰囊、女陰、肛門等部位。皮損為局限性,肥厚浸潤較顯著,伴有色素沉著,界限清楚。劇癢。慢性病程,常反復發作。②瘙癢病:多見于老年人,常與季節有關,皮損為繼發性。③扁平苔蘚:好發于腕部屈面,前臂、小腿伸側、軀干等處、皮疹較大,圓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央稍圓,顏色暗紅,淡紫或正常皮色,表面有蠟樣光澤,組織病理學有特殊改變。④銀屑病:皮損基底呈淡紅色或暗紅色浸潤,上被銀白色鱗屑。剝離鱗屑后,基底有薄膜現象及點狀出血,全身其他部位常見有銀屑病損害。⑤原發性皮膚淀粉樣變:好發于小腿伸側面,皮損為高粱粒至綠豆大之圓形或半圓形棕色丘疹,密集成斑塊而不融合,有蠟樣光澤,表面粗糙,觸之不平,剛果紅皮內試驗為陽性。
2、治療方法
停用所有西藥,采用梅花針扣刺局部病損部位,然后將艾條點燃后懸于皮炎病損部位,以有溫熱感、皮膚紅暈而無灼痛又能耐受為度。每日灸2次,每次15min,1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痊愈:皮疹消退,可遺留色素沉著,不癢;好轉:皮疹和炎癥明顯消退,瘙癢明顯減輕;無效:治療2個療程后,皮疹及瘙癢未見改善,仍有新出皮疹。
3.2治療結果 治愈25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5%,全部病例均未出現毒副反應。
4、典型病例
羅某,男,22歲,2007年4月15日初診。主訴:頸部發際對稱皮診劇癢8天。自訴8天前開始頸部發際處皮膚出現皮疹,并感劇癢,夜間尤甚,難以入眠。服西藥及外搽“皮炎平霜”治療仍未見好轉。查體:頸部發際處皮膚有淡褐色圓形及多角形丘疹,境界清楚,抓痕明顯,丘疹處明顯腫脹;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濡緩。診斷為神經性皮炎,予梅花針扣刺局部病損部位,然后將艾條點燃后懸于皮炎病損部位,以有溫熱感、皮膚紅暈而無灼痛又能耐受為度。每日灸2次,每次15min,10天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患者接受治療3天后,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可安然入睡,治療2個療程后諸癥消失而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5、討論
神經性皮炎中醫學稱之為“牛皮蘚”、“攝領瘡”、“頑癬”,因其好發于頸部,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說:“牛皮癬,如牛領之皮,頑硬須堅,抓之如朽木。”臨床特點為皮膚苔蘚化,肥厚粗糙,瘙癢劇烈,病程緩慢,反復發作,常數年不愈,愈后易復發。西醫多采用抗組織胺藥和普魯卡因注射液靜脈封閉等方法治療,但易復發。中醫藥對本病的治療有悠久的歷史,治療上具有很大優勢。
中醫認為,艾葉苦辛溫,入脾肝腎經,具有溫經通絡、散寒除濕的功效。首載《別錄》:艾葉“灸百病”。《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藥性本草》稱艾葉“治癬甚良”。研究表明,艾葉含有揮發油,對皮膚可產生輕度的刺激,引起發熱潮紅,有利于皮損部位的真皮和皮上組織的神經、血管、淋巴管和肌肉功能漸趨正常.激發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臨床實踐證明,對神經性皮炎進行梅花針局部扣刺加艾灸,可使局部皮膚瘙癢明顯減輕或消失,一般10多天后皮損逐漸消退,膚色也慢慢地恢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