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利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對我國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和進出口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認為FDI是影響我國進出口變動的主要因素,它對我國的國際貿易產生的是互補效應。因此,我國引資工作的重點要放在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提高我國吸外引資的質量上來。
關鍵詞:FDI;效應;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9-0035-03
外商直接投資(FDI)理論最早是由海默于1960年在《國內企業的國際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研究》中提出的。后來,隨著FDI在國際間的流動加強,理論上對該問題的研究也逐步深入。FDI對貿易的替代效應,這一理論是由蒙代爾于1957年提出的,該理論有效地解釋了二戰前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投資。[1]它從比較靜態的角度,指出一種商品可以通過貿易或投資的方式進入一國市場,選擇了投資便會替代貿易。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國際間FDI活動的加快,國際間的貿易規模總量不但沒有發生萎縮,反而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傳統的貿易完全替代效應理論受到了挑戰。到20世紀70年代,理論上關于FDI與國際貿易相互關系的研究從相互替代轉移到兩者之間的共生與互補關系上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學者小島清于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FDI與貿易互補效應的小島清模型。[2]該理論認為,FDI不單是資本的流動,還包括資本、技術、經營管理技能的總體轉移,FDI可以在投資國與東道國之間創造新的貿易機會,從而使得兩者之間的貿易在更大規模上進行。那么對于我國而言,FDI對我國產生的究竟是貿易替代效應還是貿易互補效應呢?本文以實際利用外資額度量FDI流入量,以進口額和出口額來衡量對外貿易,然后采用商務部《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及統計局《統計公報》歷年數據,對我國1980-2005年來的有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來揭示FDI與我國對外貿易的關系。其中,出口額用EX表示,進口額用IM表示,實際利用外資額用FDI表示。
一、時間序列的平穩性ADF檢驗
由于在經濟模型中非平穩時間序列之間經常發生偽回歸現象而造成結論無效,所以對經濟變量采用ADF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各序列的平穩性和整形階數。[3]對FDI,EX,IM分別取自然對數,得到序列LnFDI、LnEX和LnIM,分別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知,所有變量都能夠在5%的顯著水平上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即這些變量是I(0)單整的。于是,進一步檢驗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
二、協整檢驗的結果
由于所有變量都是同階單整的,且這些變量的某種線形組合是平穩的,則稱這些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對外商直接投資和進出口進行OLS回歸:

其中LnFDIt是t期實際利用外資的自然對數,LnEXt是t期出口額的自然對數,LnIMt是t期進口額的自然對數,c為常數項。引入對數是為了研究的方便,取自然對數后將更容易得到平穩數據而不改變時間序列的性質和相互關系。得到的結果分別見表2和表3:

從表2和表3的前一列可以看出兩個方程的DW值都很低,表明殘差可能存在自相關,需要進行自相關校正。校正后發現DW值分別為1.82和1.83,從統計上已經消除了自相關。
為了檢驗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還要考察方程(1)和(2)的回歸殘差μt1和μt2是否平穩,同樣用ADF法檢驗。結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回歸殘差μt1和μt2在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表明是平穩的。
外商直接投資和進出口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即協整關系。具體數據如下:

從式(3)和式(4)的協整回歸結果可以知道,外商直接投資變動一個百分點,會帶來0.595個百分點的同方向變動和進口0.163個百分點的同方向變動。
外商直接投資促進了我國出口的增加,表明了我國的出口導向政策起到了預想的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資同時也促進我國進口的增加,與外商直接投資和進口相反變動的理論想矛盾,這表明我國的進口替代政策效果不明顯。
三、我國引資工作應采取的配套措施
綜上所述,我國引資工作的第一個重點就應該放在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對外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措施上。對政府相關部門而言,就是做好貿易政策和投資政策的協調,進一步拓展中國企業的國際生存空間,進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對企業而言,就是大力響應黨中央“走出去”的號召,積極開展對外直接投資,以此帶動我國出口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4]
第一,協調好貿易政策和投資政策的關系,提高改革開放的效績。目前絕大多數跨國公司都在內部實現了貿易和投資政策的一體化,歐美國家的實踐也表明了協調政策的作用確實超過了單一政策的效果。因此,協調貿易政策和投資政策在目標和管理體制上的不一致,將是我國引資工作改革的一個主要方向。
第二,適度擴大進口,提高進口增長率,充分發揮進口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1996年以來我國進口明顯放緩,而與此同時外資大量進入,外匯儲備于是大量增加,2003年已經突破了4000億美元,這其實是對我國資源的一種浪費,在擁有龐大外匯儲備的情況下一味追求貿易順差,這種政策取向將極大地抑制進口貿易的發展,從供給角度來看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并不利。[5]但是,2003年我國出現了進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的情況,2004年1月更是十年來首次出現了貿易逆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出口退稅率的下降,體現了我國政府已不再盲目追求貿易順差,也有利于我國進一步發揮進口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第三,加快出口產業的技術進步,不斷提高制成品的技術和資本含量。我國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主要是短期的需求拉動效應。事實上我國現階段重點扶持的許多制成品產業,不是朝陽產業,對當前經濟增長甚至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我們應加快實施科教興貿戰略,全面推動出口產業的創新,促使制成品出口產業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斷增強技術開發能力,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體制,通過刺激技術進步的機制,發揮國際貿易對于國民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第四,鼓勵國內企業積極開展對外直接投資。一是對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這樣不但可以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而且可以利用當地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節約產品生產成本,還可以相對減少我國對原材料的大量進口,緩和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二是發展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積極利用國外技術密集地區的研究開發、人力資源、信息等溢出效應,為企業創造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和信息來源,增強企業的競爭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伍海華.經濟發展與利用外資規模[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2]朱勇.新增長理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
[3]Jones. Larry E. The sources of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s Dynamics and Control,1997,(121).
[4]楊全發,陳平.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作用分析[J].管理世界,2005,(5).
[5]胡景巖.中國吸引外資的新趨勢[J].中國外資,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