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逆向選擇的形成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必然結果。本文分析了銀行信貸市場中,信貸雙方由于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問題。逆向選擇的存在會導致信貸市場中低風險的項目逐漸退出,并產生銀行“惜貸”和企業“貸款難”等諸多問題。銀行要通過不斷完善風險監控體制,加強信息風險披露、預警管理等措施來解決信貸市場逆向選擇帶來的沖擊。
關鍵詞:逆向選擇;信貸風險;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9-0056-03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市場上每個經濟行為者都擁有關于市場的全部信息,例如用戶完全了解商品的質量、效用以及市場上全部商品的價格行情,而生產廠商則完全掌握市場動態以及用戶的消費偏好和守信譽程度等。于是全部決策都是在完全信息確定的條件下進行的最優決策,不存在決策失誤和投資風險問題。顯然,這只是一種理想的假定。
逆向選擇的形成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必然結果。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教授,在其經典文獻《檸檬市場》中指出:交易雙方如果賣方掌握了比買方更有利的信息,他就可以掩蓋產品的真相,以次充好,即“逆選擇”。比如二手車市場,賣方市場對車況肯定比買方清楚得多,買方則只能從車況的表面情況來判斷車況。這樣賣方與買方處于信息非對稱的狀況,賣方具有信息優勢,而買方則處于“劣勢選擇”地位。在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條件下,買方只愿意根據市場上的平均質量出價,這將最終導致無交易或者高質量的產品從市場中退出,而只有低質量產品仍留在市場中。利用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分析銀行信貸市場中,信貸雙方由于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問題。
一、逆向選擇發生的機理分析
逆向選擇風險是一種重要的金融風險,潛在的不良貸款來自那些積極尋找貸款的人。因此,最有可能導致與期望相違的結果的人們往往就是最希望從事這筆交易的人們。
就是說,利率越高,申請項目的平均質量越低,違約的概論越大。直觀地講,在有限責任制下,借款人的收入不可能小于零,他享受成功的好處,但可以不承擔失敗的損失。給定項目的收益,較高的利率意味著成功時較低的利潤,只有那些成功時收益較高的項目才會申請;但是,給定期望收益相同,較高的成功收益意味著較低的成功概率(較大的風險)。在舊車市場上,低質量的車驅趕高質量的車,較低的價格意味著較低的平均質量;這里高風險的項目驅趕走低風險的項目,較高的利率意味著較大的違約風險。這就是信貸市場上的逆向選擇。[1]
二、逆向選擇對銀行信貸市場的影響
1.高風險企業將低風險借款企業“驅逐”出信貸市場。銀行作為理性的貨幣經營者很清楚地知道企業提供的信息很可能是不完備的甚至失真的,且企業取得信貸資金后不一定會完全按照銀行的初衷——將資金投放于穩健項目,以期按時收回本息——實施項目,企業可能為其利益最大化而將資金投放于高風險項目,而這對銀行是很不利的。所以,銀行為了增加收益,減少風險,往往會提高貸款利率以補償可能面臨的損失。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銀行無法準確鑒別高風險項目與低風險項目,為防范風險只能對所有的項目都采用較高利率及較嚴格的準入條件,這樣就可能使得一些效益較好、風險較低的借款企業獲得貸款的效用低于不要貸款的效用,于是導致這類企業可能將不再申請貸款,而退出信貸市場。
2.導致很多企業轉變投資方向,增大高風險投資比例。銀行逆向選擇的結果使得許多企業放棄對風險較小、收益穩定的項目進行投資,轉而從事高風險項目。本來,銀行提高利率、提高準入門檻的策略是為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降低自己的風險,但結果卻是造成了風險的集中,最終導致放在銀行面前的項目大多是高風險項目。銀行寄期望于提高利率、嚴格準入條件防范風險的策略將完全歸于失敗。這種典型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形成了“逆向選擇”行為,對于銀行和企業來說都是不利的。
3.出現銀行“惜貸”與企業“貸款難”現象。銀行出于信貸信息不確定性、不完備性、風險的不確定性以及貸款責任的追究等因素,最終導致放棄信貸交易,企業貸不到款,勢必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目前比較突出的矛盾出現在中小企業中。中小企業由于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財務制度不規范,內部會計信息可信度低,從而增加了金融機構獲得這些信息的成本,提升信息不對稱程度,再加上中小企業經營決策的隨意性較大、經營業績較差、企業壽命較短、信用觀念淡薄、還款動力不強等因素,金融機構出于安全性考慮,自然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出現銀行等金融機構“惜貸”現象,即使中小企業愿意支付較高的利率也難以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
4.“惜貸”又嚴重影響銀行收益的增長。利息收入占國內銀行機構主營業收入的絕大部分,據統計,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在90%左右,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在80%左右,利潤過于依靠利息差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一大軟肋。[2]“惜貸”現象會給企業和銀行造成巨大的損失,最終導致“雙輸”的結局。
三、削減信息不對稱對信貸交易行為影響的建議
1.加強信息溝通,消除信息不對稱障礙。健全銀行的信息披露機制,適時披露銀行的市場、信用等風險狀況,防止逆向選擇效應的發生。建立信貸資產行業、區域、品種、集團客戶風險分析的基礎檔案,并通過與各部門各行業、各媒體業已建立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定期對一些行業或地區進行預警通報、確定高風險范圍的風險預警機制。同時,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對信貸資產按“五級”分類標準進行監控,及早發現潛在風險。
2.監管機構應當建立科學的銀行風險指標監管體系,充分提升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管理的職能。進一步完善科學有效的信貸風險防范綜合體系,建立立體式貸后管理。所謂立體式貸后管理是指對客戶的貸后管理從崗位設置上要有不同的崗位參與,從管理層面上要有多個層面參與,從業務分工上要有多個業務部參與。立體式貸后管理制度首先是從體制上實現了費管分離,可以及時發現企業存在的真實問題,避免逐級匯報造成的信息逐級減,使問題得到及時處理。同時,可以幫助信貸員把握風險,把防范信貸風險真正落實在實處。
3.通過提高貸款抵押的比率來降低“逆向選擇”可能性。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提高資產收益占貸款數量的比例,這一比值的提高使得企業“逆向選擇”的臨界利率提高,從而使得商業銀行面臨“逆向選擇”的可能性降低。同時貸款抵押比率的提高也是資產證券化中信用增級的做法之一,對于資產證券化的順利進行起到了重要作用。[3]
4.開辟新的收入來源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收入90%以上來自于存貸款利差,這種完全依賴于存貸款利差的收入結構必須盡快改變。在利差收入減少的趨勢下,銀行要想保持收入穩定,就必須進行金融創新,通過開辟新的業務來源增加收入。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體制下,大力開展中間業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現實的途徑。應逐步建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使得商業銀行能相應建立表外對沖機制,以面對信貸市場逆向選擇帶來的沖擊。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1996.
[2] 吳小娟,王兆東.信息不對稱在銀行信貸中的表現及治理對策[J].華北金融2003,(9).
[3] 梁大鵬,齊中英.信息不對稱與信貸“逆向選擇”研究[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4,(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