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用一個兩個供應商、三個制造商、兩個物流伙伴的實例,從微觀上考慮成員各自的目標,分析了伙伴之間的競合博弈關系,再從宏、微觀角度有效地建立了供應鏈伙伴的多層決策問題模型,并對聯合型、完全競爭型、Stackelberg競爭型不同的供應鏈行為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供應鏈;競合博弈;多目標伙伴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9-0103-03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game of the partners by microcosmically analyzing the objective of each member in a supply chain where there are two vendors, three manufacturers, and two logistics partners. Then,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 it effectively establishes a multi-level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the supply chain partners and makes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union, extreme competition, Stackelberg competition in the supply chai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ame; multi-objective partners
0引言
供應鏈運作過程可以描述為:首先,客戶要求提供及時商品。其次,企業尋找合適的供應商、制造商和物流伙伴。當然,合適的商品流應在低成本、高利潤上使每個成員滿意,而且由上游到下游要滿足不同伙伴的目標與約束[1]。本文就是要對供應、制造、物流網絡進行優化研究,利用博弈論去描述供應鏈中的聯盟,而且試圖從宏微觀角度來了解不同供應鏈的行為。本文從一個簡單的供應鏈模型入手(見圖1),從微觀方面考慮各成員的目標,并采用多目標規劃方法使所有成員滿意。
1供應鏈伙伴的多目標描述
1.1參數設定
1.2供應鏈個體目標的描述
實際的供應鏈是由不同利益主體構成的合作型系統,各子系統是在考慮自身利益最大化基礎上接受合作,不考慮子系統的自利行為,合作往往不長久。集中優化模型只能作為一種成員之間進行合作的參考,而如何協調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卻是供應鏈管理的首要問題。在這種合作型模式中,本文以一個由供應商成員、制造商成員和物流伙伴所構成的三級供應鏈結構模型為背景,每層成員均在滿足一定的約束條件之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簡單而貼切地反映這些特征,我們假設:(1)不考慮需求變動的情況;(2)不考慮訂購提前期和缺貨損失。
1.2.1供應商伙伴的目標與約束
1.2.2制造商伙伴的目標與約束
制造商伙伴的目標類似于供應商伙伴,如下所示:
而且,我們考慮不同的制造商擁有不同的制造能力,如有A、B兩制造商利用X、Y兩原材料生產Z產品。這種情況可定義為以下約束:
我們也假定物流伙伴能滿足所有客戶的要求:
2供應鏈多目標伙伴的競合博弈模型
供應鏈伙伴間的合作博弈是動態的,博弈可以是合作或非合作的。雖然供應鏈中的供應商伙伴、制造商伙伴和物流伙伴是一個個獨立的利益主體。但如果各伙伴可以談定能使其聯合的有約束力合同,博弈就是合作的。如果不可能談判并執行有約束力的合同,博弈就是非合作的。假設I=1,2…n是局中人集合, 構成一個博弈局勢, Xi是第i個局中人的策略集,fi是第i個局中人的目標函數,則供應鏈伙伴博弈1次的一般形式為:
它的解決建立在假設兩人行為離散,混合和持續性的基礎上,合作與非合作存在于這樣的博弈中,但實際上成員的相互關系是含糊不清的,即各局中人的合作與不合作程度也模糊不清。為了簡便,假定式(11)博弈里有兩個局中人,為二人博弈。在這里我們沒有假定博弈是非合作的,它們的關系可用2×2矩陣表示:
現單獨的、唯一的解決方案,所以只要能求出使各層都滿意的妥協解,就可以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支持。納什均衡只出現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在現實條件下,各方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最后達到均衡,即要實現各伙伴之間的利益均衡。
(4)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供應鏈的每一層都是多目標的,模型可轉化為三層多目標數學規劃問題,用傳統的數值求解算法來求解很難實現,可以結合非經典數學方法求解。供應鏈的行為隨著不同伙伴成員結構而改變,得出聯合型供應鏈有最大整體利益,而且完全競爭型比Stackelberg競爭型有更大整體收獲。在聯合型里,有效率伙伴貢獻大,而無效率伙伴反之,而且我們發現完全競爭型的宏觀是最高的。
3結束語
本文首先從微觀上考慮多伙伴的多目標、多階段決策行為,分析了伙伴間的競合博弈關系,再從宏微觀角度有效地建立了供應鏈伙伴的多層決策問題模型。通過分析,不難發現:
(1)供應鏈中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進行合作是有條件的。對聯盟成員而言,應存在著具有帕累托改進性質的分配規則,合作所創造的利益至少不低于不合作時所創造的利益。個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產生合作的動機,同時又是導致合作失敗的根源。
(2)合作協議被遵守的前提是遵守協議的收益大于破壞協議的收益,或者破壞協議的損失大于遵守協議的損失。因此參與者在采取行動之前進行有效的協商,并就彼此有利的行為過程或策略組合達成有約束力的承諾,在博弈結束時再重新分配所得利潤的總和。
(3)信任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合作與非合作的區別主要在于人們的行為相互作用時,當事人能否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長期的共同發展,建立一種以合作和信任為基礎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才能使整條供應鏈以最低的成本向顧客傳遞最優的顧客價值,進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價值增值能力,以增強所在供應鏈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Stanley B, Paul E, Madhav V.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design in supply chain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1,47(1):
173-188.
[2] 鄭君君,劉恒,陳京華. 供應鏈伙伴的合作博弈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7):144-146.
[3] 張維迎. 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 林志祥,馬士華. 供應鏈中的企業合作關系[J]. 南開管理評論,2001(2):56-59.
[5]Chen Y W, Larbani M. Implementing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 fuzzy alliances[R]. 16th International MCDM Conference, Vienna,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