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政府RD補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從我國RD投入總量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RD投入也呈現出了連年增長的良好態勢。由表1可以看出,不論是從RD活動經費的絕對數,還是RD活動經費占GDP的比重來看,我國的RD投入總體規模一直在不斷的上升。2006年我國的RD活動經費已經達到了3003.1億元,占GDP的比重也達到了1.42%。另外,據可比價格和同口徑計算,我國是世界上RD活動經費年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資料來源:根據相應各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整理而得
根據三個產業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和全國投資的重點,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第一階段的后期,正邁向第二階段。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年發布的《工業化藍皮書》,到2005年中國的工業化綜合指數達到五十,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已經進入了中期的后半階段。表2中的發達國家則在20世紀中期就進入了工業化第二階段并在20世紀80年代末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但就目前我國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與發達國家同時期的比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就發達國家與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RD投入的歷史演變過程來看,這些國家都經歷一個由政府投入為主向企業投入為主的轉變過程??紤]到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我國政府的RD投入量是不足的,不符合RD投入的規律,不利于我國創新能力的提高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從我國政府RD投入結構看
在RD投入結構上,從其使用方向上可以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個部分。一個國家要想取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具備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形成離不開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泉,是形成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一個國家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潛力所在,只有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提高原始性創新的產量,才能打破發達國家對關鍵性技術的封鎖,改變我國科研活動的不利局面。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發達國家歷來比較重視基礎研究?;旧?,發達國家RD投入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比例為15-20%之間。由表3可以看出,一直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所占的比重明顯偏低。在我國RD投入使用結構上也呈現出了“重應用,輕基礎”的特點,基礎研究所占的比例一直都在5%左右徘徊,近些年來甚至出現了下降的苗頭,這遠遠低于了發達國家維持在15-20%的水平,大大削弱了科學技術進步的后勁,不利于我國自主創新體系的構建。
此外,我國政府RD活動經費的投向大部分流向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由表4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近幾年政府RD經費流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比例一般維持在85%左右。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擁有人數眾多的且高素質的科研隊伍,有最為自由的學術氛圍,研究立項時較少受到短期效益等因素的干擾,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最適合從事基礎研究的單位。我國RD投向的主體是正確的。但從表4的數據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并沒有把工作重點放在基礎研究上,只是在基礎研究上投入較少的經費。因為一般說來,基礎研究的投資規模大,周期長,并且研究成果很難通過申請專利在短期內實現經濟效益。而我國目前的分級財政管理體制下,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對高校的研發投入,更多的還是會側重于投向能較快轉化成果的“短、平、快”項目和產業化項目,從而使我國高校過多的介入了創新過程鏈的中、下游,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作用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重應用,輕基礎”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我國政府RD活動經費主要使用者的使用重點錯位是我國基礎研究所占比重長期較少的重要原因。

3從我國RD補貼形式看
政府RD補貼形式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形式。直接的RD補貼形式包括撥款,貼息,資本金投入和政府采購等形式。間接的RD補貼形式主要有稅收激勵,科技溢出和其他的政策支持。其中直接的RD補貼可以有效的緩解企業當前RD的經費不足的問題,但是對資助對象有特定的要求,針對性較強。間接的RD補貼形式主要是在RD活動進行事后補償的一種資助。間接的RD補貼可以對企業在更大的范圍和更長的時間內對企業進行RD活動提供支持。當前我國RD補貼的形式主要是以政府RD資金直接投入和貸款貼息的形式進行的。RD補貼支持從事RD活動的單位和企業的形式較少,而且對支持企業RD活動的各項政策工具的協調利用程度不夠。
二、完善我國政府RD補貼政策的建議
1.繼續加大政府RD補貼力度,促進技術創新
雖然我們國家已經提出了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但是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我國現階段的情況,在讓企業真正成為RD投入主體之前應該有一個適當的緩沖期,政府應該在這個緩沖期期間,擔當起RD投入主體的角色,加大RD補貼力度,充分發揮政府RD補貼的激勵與導向作用,帶動社會總體RD投入的全面增長。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持續穩定的增長,2007年我國的財政收入達到了5.1萬億元,增長幅度為32.4%,這為國家的財政科技投入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我國應該制定財政科技投入戰略規劃,保證每年的財政科技投入增長幅度不少于本年度的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力爭到2015年,使國家財政科技撥款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15%左右,全國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2.5%左右。
2.加強對政府RD補貼資金使用的監督,促使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對基礎研究的關注程度
重視對基礎項目的研究,其實現途徑一是要增加國家對有關部委,如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專項經費中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同時保證各專項經費中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比例至少維持在50%以上;二是要進一步加強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科研經費使用的監督力度,加強對基礎研究成果績效的評價,優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研發的投入結構。財政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盡快制定和完善國家撥付RD經費管理條例,加強對國家撥付RD經費的分配,管理和監督。要定期對國家的重大科技項目進行外部評估,同時引入社會中介機構參與項目的評審和監督。
3.豐富RD補貼形式,完善RD補貼機制
首先,考慮到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具有的“點石成金”的作用,對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積極推動作用,我國可以考慮吸收建立科技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的經驗,通過政府提供啟動資金,積極引導中介等組織為風險投資服務,發展我國風險投資業。然后,為了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政府可以撥付一定的委托開發費用將高校和科研機構所獲得的成果委托企業進行產業化開發,如若開發成功的話,則要求企業在開發成功后若干年內分期歸還委托費用,如若開發失敗,則企業不用歸還;其次,政府要強化進行RD活動的融資優惠機制。為支持研究與開發活動,政府應該牽頭投入一部分資金成立擔保機構,刺激金融機構為進行研究與開發活動的單位提供貸款。在合適的條件下,我國可以考慮建立專門為從事研究與開發活動的單位提供貸款支持的政策性銀行—科技發展銀行。
4.繼續擴大稅收優惠范圍,加大稅收優惠力度
在政府采取的各種促進企業RD活動的優惠政策中,稅收優惠政策由于更傾向于利用企業和市場的力量,具有普惠性,因而被世界各國所普遍采用。我國政府也在不斷的出臺稅收優惠措施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在新實施的企業所得稅法中,打破了區域限制,對原有規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高科技企業才可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改為只要是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均可享受該優惠。但是這種優惠措施不能鼓勵所有的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不具有普惠性。建議按照研究與開發費用占總銷售收入比例的規定,凡是符合該規定的企業,均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達到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目的。另外,在增值稅方面,我國現在實行的是生產性增值稅,而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機構成比一般加工企業的要高,其無形資產和開發過程中的智力投入占高新技術產品成本的絕大部分,但這些投入以及購進固定資產所含稅款不能抵扣,這就導致了高新技術企業稅收負擔偏重,不利于高新技術產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在我國由生產性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改革難以一步到位的情況,建議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實施增值稅轉型。
本文為湖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湘科計字2007[109]號和湖南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會計學院、湖南省國稅局科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