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是黨和政府的基本職責,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勞動關系與企業每一位員工的切身利益和福祉有關,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2007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十屆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解答了12大民生問題,其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企業改制、安全生產五大民生問題都與勞動關系有關,因此,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中國企業的職責所在和發展需要。
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結成的以經濟利益關系為核心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和諧勞動關系是指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在實現勞動過程中勞資雙方在勞動力價格博弈上達到的一種均衡。這種均衡的目的是既能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生產效率,又能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只要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雙方達到了這種均衡,也就實現了勞動關系的和諧。在這種均衡狀態下出現的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只要是在法律約束的范圍內,都是可以接受的。和諧的勞動關系反映的是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一種新型的伙伴關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平等合作。勞動關系的社會形式是實現勞動力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含資本要素)的動態結合。由于在同一個生產過程中,勞動力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都是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任何一種必備的生產要素的缺少都會導致生產過程的中斷。由此可見,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合作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是以契約形式存在的,只有平等合作,才能使勞動關系主體之間達成契約。
第二,行為協同。和諧內在要求協同,和諧的企業勞動關系表現為在平等合作的前提條件下,勞動關系雙方圍繞共同目標形成的行為一致和協同,彼此之間相互補充而非對抗和削弱。在企業組織中,只有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雙方的行為協同一致,才會導致企業勞動關系和諧。
第三,利益平衡。勞動關系的核心是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的社會經濟利益關系,所以,勞動關系雙方的利益平衡是勞動關系和諧的基點,也是構建長期和諧勞動關系的關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組織只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根據公平分配原則,滿足勞動者合理的經濟需要,維持雙方利益平衡,才能實現企業勞動關系的和諧。
勞動者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勞動關系的狀況不僅影響著勞動者的利益和地位,還會影響社會財富的積累和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企業勞動關系的發展呈現出國際化和社會化的趨勢,而我們對處理這種轉型時期企業勞動關系問題的經驗不足,導致勞動力使用者在管理實踐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勞動者的利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勞動關系的和諧程度反映著一個社會的和諧狀態,是社會和諧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因此,要實現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然要求勞動關系和諧。
從勞動關系的特征來看,勞動關系雙方是平等合作、行為協同,利益平衡的經濟利益關系。只有勞動關系雙方平等合作、利益平衡才能引導企業組織和成員的行為協同,也才能建立長期穩定的契約關系,否則契約就不可能長久維持,企業也不能持續健康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進行,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外資企業的大量進入,勞資格局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使得我國企業的勞動關系呈現出市場化和契約化趨勢,各種新舊制度交叉運行、相互干擾,社會經濟不可避免會出現波動和震蕩,而勞動關系某些方面沒有隨著社會經濟變化及時調整,由此引發了許多問題。當前我國勞動關系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勞動者與企業的利益沖突不斷。近幾年來,隨著每年新增勞動力的數量不斷擴大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大量擁入,造成了勞動力嚴重供過于求的狀況。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勞動者缺少談判能力,處于弱勢地位,而勞動關系的雙方在利益上具有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關系。一方面,隨著企業發展壯大,企業在提高利潤的同時,職工收益也增加了;另一方面,勞動關系雙方又存在利益沖突,即企業通過壓低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職工追求收入最大化,而利潤與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負相關”關系,勞動者的收入和勞動保障幾乎都與成本有關,尤其是進入市場經濟后,企業與職工的利益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利益沖突成為勞動關系的焦點和核心。
二是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不健全。一方面是組織體系建設仍有待完善,目前很多地方三方協調機制缺乏實際內容,沒有深入開展工作;另一方面是三方協調機制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宣傳的力度不夠。協調勞動關系牽涉到社會各方面,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但是,社會對三方協調機制的認同度、支持度不高,三方協調機制自身在宣傳、推廣方面也做得不夠。
三是勞動者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社會保險覆蓋面低。雖然我國社會保險各險種在“十五”期間覆蓋面逐漸擴大,但是,總體而言,覆蓋率還很低,特別是對于農村人口,社會保險更是一個陌生概念;第二,保險制度現實性不夠。當前,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原有保險制度對農民工不適應,存在諸多現實難題。第三,城鎮化過程中遷移人口缺乏保障。在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農村勞動力不僅要向城鎮大量轉移,而且還會在不同城鎮之間頻繁地選擇工作和居住地點,而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對流動和遷移人口缺乏有效地保護。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諧勞動關系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們必須從維護社會的繁榮穩定、持續健康發展這一高度出發,切實保障企業普通員工的基本利益,認真做好各項工作,共同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盡量開辟更多的勞動領域和工作崗位,緩解勞動者與企業的利益沖突。就業始終是勞動關系的基本問題,我們應當看到,人口多不是勞動力過剩的唯一原因,重要原因還在于當前經濟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不當。勞動力本身也是一種生產要素,然而失業的大面積存在使這種寶貴的生產要素被白白閑置、浪費掉了。同時,只有通過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讓勞動者有選擇的權力,有討價還價的權力,“強資本、弱勞工”的勞動關系局面才能得到根本好轉,市場競爭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而讓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在公平市場環境中自由競爭才是我們勞動關系建設的理想目標。
其次,國家要通過立法和政策手段,增強職工保障與爭取自身利益的能力。當前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加快制定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勞動法》配套的《勞動合同法》、《工資法》、《勞動爭議處理法》、《勞動監察法》、《促進就業法》、《勞動保護法》、《職業技能開發法》、《社會保險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健全的法律體系來保障勞動關系雙方平等協商的權力,增強勞動要素在分配過程中的地位,保護職工應有的正當權利,逐步促進企業分配走向合理;同時,保障職工代表加入企業董事會與監事會的權利,在決策層更好地反映職工意愿,并參與企業民主管理。健全的法律和政策環境,不但能夠充分保障職工利益,也能夠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平衡機制,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
再次,要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健全勞動監察體制和勞動爭議仲裁機制。和諧并不是要求沒有矛盾與沖突,關鍵是要有一套機制,能夠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和沖突。包括政府、工會和企業在內的“三方機制”在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當務之急是探索出實現其有效運行的方式和途徑;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雙方,勞動監察部門要通過經常性的、制度性的執法監察,督促企業依法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整頓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促進就業服務機構健康發展。要切實建立起企業內部調解機制、勞動仲裁機制和法院審判機制。針對當前現實情況,完善勞動爭議仲裁機制的重點是提高裁決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最后,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失業人員、困難家庭的基本生活和發展。社會保障是失業人員、困難家庭的最后指望。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一方面維護低收入者在醫療、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能夠緩和由勞動關系矛盾延伸出來的社會矛盾。我們要從關注民生,維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高度來看待社會保障工作,盡一切可能加大對社會保障工作的資金支持與政策支持。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