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環經濟概述
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經歷了三種模式,一是“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型經濟運行模式,這種模式不考慮環境的承受能力,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經濟發展不可持續。二是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這種方法治理難度大,成本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很難達到。三是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是指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人類在社會經濟中自覺遵守和應用生態規律,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它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要求經濟的發展要遵循3R原則。一是減量化原則,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進而到從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二是再使用原則,要求制造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復使用。二是再循環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不可恢復的垃圾。
循環經濟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排放廢物,而是主張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最終實現“最優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從而達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在發達國家已取得長足發展,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形勢下,發展中國家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也非常有必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二、海南發展循環經濟的特殊性。
1.海南發展循環經濟的迫切性。
首先,海南生態系統相對封閉,自成體系。海南是典型的海島型生態系統。一方面海南生態環境受大陸影響較小,由于海南孤懸海外,大陸的污染對海南不會產生很在影響;另一方面,海南陸地面積較小,生態鏈比較脆弱,如果海南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自我恢復的能力也比較差。所以由于海島環境的特殊性,必須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海南發展循環經濟尤其迫切。
其次,海南經濟發展起步晚,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暫時比較落后,但也同時避免了大規模的污染。海南也要發展工業,并且現在處于快速發展的啟動階段,這就要求海南從更高的起點來發展工業,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來節約資源、防治污染,避免走改革開放后很多工業企業“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2.海南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勢
首先,海南的生態環境居全國前列。生態省是海南的品牌,2003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全國除臺灣以外的31個省份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海南生態環境質量排名全國第一。2006年海口空氣質量,在113個國家環保重點城市中名列第三。海南全省水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狀態,地下水呈一級良好狀態,大部分地面水質符合國家二、三類標準,近海海域水質符合國家一類海水標準;大氣環境優于國家一類標準。海南森林覆蓋率超過50%,排名全國第一,預計2010年會達到60%。良好的生態環境使海南發展循環經濟站在了比較高的起點。在環境未受到嚴重污染時,發展循環經濟的成本是比較低的,可以說海南發展循經濟起點很高,完全可以成為全國循環經濟的試點省份與先行者。
其次,海南光熱充足,自然資源豐富,擁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先天優勢。海南省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的三大河,集水面積均超過3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達1萬多平方公里。海南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綠色寶庫”之稱,是我國最大的熱帶自然博物館、最豐富的物種基因庫。海南島大小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約100萬千瓦,可供開發的約65萬千瓦,年發電量約26億度。地下水資源儲量約75億立方米,占總水資源的20%左右,其中理論可開發利用25.3億立方米。目前尚未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的能源資源還有海洋能、太陽能、生物能以及風能等綠色能源。
再次,海南的產業結構比較特殊,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較大。2006年,在全省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為32.71%,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4.4%;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為27.35%,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8.8%,居三次產業貢獻率首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為39.94%,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6.8%。就世界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而言,在第一產業即農業領域,循環經濟是發展得最為成熟的,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對于海南這樣的農業大省,發展
循環經濟潛力巨大。
三、金融支持海南循環經濟的策略
1.依靠政策性銀行,對循環經濟進行金融支持。對于社會效益明顯,而經濟效益并不明顯的循環經濟項目,應由政策性銀行給予支持。三大政策性銀行中,按照分工,由國家開發銀行與農業發展銀行共同擔當這一角色最為合適。作為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以往參與支持了海南省很多基建和環保設施建設,具有豐富的經驗。國家開發銀行可以根據海南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戰略目標,制定相應的金融支持政策,對口支持具有明顯社會效益與帶動作用的項目,以促進海南循環經濟的合理部局與發展。
另外,海南的農業占GDP比重可達三分之一,綠色農業的發展有很大的潛力,并且在農業領域發展循環經濟,技術最為成熟,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成功率較高。海南省已陸續建設了一批循環農業的示范基地,例如,海口市田頭冷庫和大棚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紅旗鎮沼氣服務站、羅牛山六萬頭仔豬場沼氣發電上網工程、紅旗鎮芬保養殖小區沼氣綜合利用工程、本立村沼氣聯戶建池集中供氣工程,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但還有待全面鋪開及擴大規模。長期以來,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主要限于糧棉油儲備貸款的供應和封閉運行管理,推動糧棉產業化發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在新形勢下,農業發展銀行面臨重新定位的問題,根據國際上政策性農業開發銀行的職能,凡是與“三農”問題特別是與循環農業發展有聯系的,都應納入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農業發展銀行應結合海南的新農村建設,為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引導農村發展綠色農業,結合當地農業的特點,建立成熟的循環農業的模式。在海南發展農村沼氣和循環經濟已取得一定成效,農業發展銀行應提供資金支持,推動其由單家獨戶建池向聯戶集中建池轉變,向大中型沼氣工程轉變,把沼氣建設與發展標準化養殖小區結合起來,與發展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結合起來。
2.加強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的相互配合,提高商業銀行支持循環經濟的積極性。發展循環經濟單純依靠政策性銀行是不現實的,政策性銀行資金力量有限,起到的主要是帶動作用,循環經濟要取得長足發展離不開商業銀行的支持。商業銀行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循環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社會效益,而不完全是經濟效益,這就要求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提高商業銀行參與的積極性。
在財政政策方面,對循環經濟項目的貸款,符合一定條件的,可由財政資金給予貼息,降低企業的還款壓力,或者由財政資金對其進行部分擔保,以降低貸款的風險。稅收政策方面,可以采用環保設備加速折舊,稅前還貸等比較靈活的優惠措施。另外,政府應著手制定一系列條例、標準和優惠政策,鼓勵銀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提高自身的環境責任;并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盡快出臺節能降耗、污染排放的標準,使金融機構在落實相關政策時能夠有的放矢。
在信貸政策方面,人民銀行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引導商業銀行在防范風險和確保經營利潤的同時,優先滿足循環經濟項目的融資需求。同時要與環保部門配合,將環保指標納入信貸評價體系,要通過扶優限劣的信貸政策,對循環經濟發展給予激勵。優先支持緩解資源瓶頸約束、改善環境污染狀況、降低資源消耗的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持高效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綠色消費等。制定嚴格的信貸政策,對不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項目貸款進行嚴格審批,對技術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企業,限制或不予信貸支持。
3.進行金融創新,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循環經濟項目要取得長足發展,從根本上看,還是需要利益驅動,將企業的外部效應內部化。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就是一個外部效應內部化的過程。排污權交易市場的主要思想是在滿足環境要求的條件下,建立合法的排污權,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那樣買入和賣出,從而通過市場調節來實現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至少要有三個步驟,首先,由政府有關部門確定一定區域的環境質量目標,并據此評估出該區域的環境容量,然后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許排放量,并以排污許可證的形式將最大允許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規定的排污量,即排污權。其次,政府選擇一定的方式對排污權進行初始分配,如拍賣、定價出售、無償分配等。最后,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允許這些權利進行買賣,排污者從自身利益出發,自主決定污染治理程度,從而買入或賣出排污權。經過這樣的制度安排,外部效應內部化的過程就完成了。一方面,如果企業在節能減排環節加大投入,減少排放量,可以將節省的排放量賣出,節能減排的社會效益內部化了;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排放量超過標準,只能向市場購買,污染成本內部化了。
可以看出,在海南建立排污權市場制度成本較低。首先,海南省是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在經濟領域有較大的自主權,并且海南要建設生態省的目標已是中央和地方的共識,在此領域進行一系列的創新及試點更容易得到政策支持。其次,海南地理位置特殊,自成體系,環境容量的測算相對簡單,不會產生省際之間的牽制與糾紛。這樣,就為防止污染建立了長效的市場機制。
4.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程度。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需要公眾的理解與支持,如要公眾對循環經濟缺乏了解,相應的措施將難以實行。首先,循環經濟涉及資源的回收與利用,這更需要公眾的配合。其次,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進行綠色消費,需要公眾的認同與參與。再次,在循環經濟的實施過程中,涉及公眾的利益,需要公眾的理解與支持。海南省歷來對環境問題十分重視,并且民風淳樸,應加大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喚起民眾的參與熱情。
本文為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07057)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