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起于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創新,助推了全球經濟和金融業的增長,然而,發達國家的以市場為主導、以規避政府監管為動因的金融創新,誘導投資者將資本由實體經濟更多地轉向金融投機,金融泡沫的膨脹蘊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近期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便是例證,同時也再次點燃金融創新的主體究竟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的爭論。本文將從我國在金融創新中堅持政府為主導的發展路徑的必要性出發,分析其中不足,對我國如何在宏觀上以政府為主導,微觀上發揮市場引導機制開展金融創新的發展路徑進行探討。
一、堅持宏觀上以政府為主導開展金融創新的必要性和優勢
(一)維護金融穩定的前提決定了政府主導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平穩增長期,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金融業作為國民經濟體系的中堅力量,自身的穩定發展在其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金融創新作為金融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可以優化資金配置,促進金融業的發展。但當其所依賴的外部經濟要素波動的漲落超過安全閥值時,金融創新產品尤其是金融衍生產品因其杠桿系數的放大作用,有可能加大金融風險,激發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對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帶來較大的系統性風險,進而威脅到我國實體經濟的平穩發展。
(二)我國特殊的管理體制決定了政府主導的必要性
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在我國國民經濟領域包括金融領域,國有資本仍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這使得我國政府對國民經濟運行及金融活動具有極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而且,我國的金融業在保證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被賦予了為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提供戰略服務這一特殊職能,從而決定了我國的金融創新必定要在政府的宏觀引導和強制下進行。同時,目前我國在金融創新領域的法律、法規比較缺乏,監管措施政出多門,市場準入條件和可預測性的透明度不高,行政審批多、政策界限模糊、政策干預頻繁,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滯后。這些因素也決定了依靠市場主導為主開展金融創新。
(三)堅持政府主導為主的金融創新,有利于防范道德風險和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
金融創新是高風險的創新活動,它在促進經濟發展和金融業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面臨著諸多的風險。近期,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其爆發的主客觀因素雖然有很多,但孕育在金融創新過程中的道德風險和系統性風險被公認為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我國金融業在金融創新過程中所要面對的道德風險和系統性風險的挑戰比西方國家更加強烈。因此,堅持政府主導為主的金融創新,有利于監管部門在推出金融創新產品時,對其所帶來的道德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加以綜合評估和有效控制。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監控金融衍生品依賴的原生金融產品相關經濟數據的漲落情況,以便及時預警,為國家宏觀調控提出依據,從而確保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四)堅持政府主導為主的金融創新,有利于國家貨幣政策的落實和效力的發揮
金融業在創新過程中,通過改變貨幣定義和貨幣層次的劃分,會對金融宏觀調控措施中的貨幣政策產生三個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是模糊了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變量的定義,并使其難以觀察、計量和分析,從而破壞了貨幣政策的可測性;二是降低了利率的重要性、使貨幣供應量構成變得模糊、央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能力減弱,從而降低了貨幣政策的可控性;三是加大了貨幣乘數的可變性,從而削弱了貨幣政策的相關性。因此,堅持政府主導為主的金融創新,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更主要依賴于政府宏觀調控的環境下,通過控制金融創新產品的種類、規模和傳播層次,有利于降低和阻止金融創新產品可能對貨幣政策的沖擊,發揮宏觀調控職能的作用。
二、我國目前單純以政府主導的金融創新發展上存在的不足
(一)相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滯后性和局限性
首先,隨著市場的發展,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維穩的管理體制以及各類制約因素的影響,政府在推出金融創新產品時往往滯后于市場的需要;其次,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和監管上的條塊分割,政府開發新的創新產品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推出的金融創新產品往往相對市場的需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約束了金融業自主創新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長期以來,我國在政府主導下推出金融創新產品時,大多遵循“調研-試點-推廣”的所謂穩妥推進模式。同時,在選擇推行的資格主體方面,仍然依所有制性質、傳統經營范圍和規模大小以行政審批的方式來確定推廣的先后順序和推廣的程度,而不是依市場化的機制,通過金融機構間的相互競爭,由市場按“優勝劣汰”法則來公平地進行選擇。在此模式下,我國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在行政資源、經營范圍以及規模大小等方面的競爭,屬于“量”上的競爭;而在人才建設、創新思路、創新能力、風險控制等“質”的方面的競爭并不充分。由此造成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日益突出。
(三)難于做到創新產品的平衡、協調發展
目前從我國金融創新的發展現狀來看,在創新方向上,主要集中在金融機構的設立和具體業務的創新上,金融制度的創新發展相對滯后;在創新產品上,負債類創新產品較多,資產和中間業務創新產品相對較少;在創新方式上,模仿引進占多數,自主創新的較少;在金融市場創新上,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貨幣和資本市場內部各子市場之間的創新發展不平衡,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不協調。這些現狀表明了在政府主導下開展金融創新具有的不平衡、不協調性。
三、宏觀上由政府主導與微觀上由市場自發引導相結合推進我國金融創新的發展路徑
(一)強化金融機構在微觀金融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創新的及時性和全面性
金融體系作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它本身的運行會自然地呈現出一種秩序和規律性,并通過市場機制來表現。政府在主導金融創新時,應該尊重市場機制在金融創新發展中的作用,在繼續堅持宏觀上由政府為主的前提下,積極強化金融機構在
微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提高金融創新的及時性和全面性。首先,要加快金融機構的產業制度改革,構造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使金融機構真正成為按市場機制經營的現代金融企業;其次,政府要在宏觀上發揮主體作用,著力完善相關的金融法律、法規,增加監管的透明度和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為金融機構在微觀上成為創新主體,在市場的引導下開展金融創新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二)改革金融監管體制,營造適合金融機構提升自主創新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外部環境
就我國目前的國情而言,完全放開金融管制是不利于金融穩定大局的,但過度強調金融穩定長期保持有違經濟規律的金融管制措施,同樣不利于我國金融機構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自主創新水平和參與國際競爭。從我國金融業自主創新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角度出發,關鍵是要為金融機構營造一個適合在市場的主導下開展自主創新和提升競爭力的外部環境。政府作為金融創新宏觀上的主導者,首先要改變監管方式,放松事前的金融管制、強化事后的金融監管,為金融機構利用市場化手段開展金融創新和提升國際競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其次要放寬行業準入限制,在合理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既要允許有實力的金融機構開展混業經營,也要允許非國有的經濟實體進入金融領域從事相關的金融創新業務,以此為金融機構開展自主創新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宏觀與微觀共同入手,促進我國金融創新平衡、協調發展
目前,在宏觀上,我國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場的基礎建設仍然比較薄弱,還未形成完備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在微觀上金融機構的自主創新能力弱,還不能真正做到按市場的需要開展金融創新,這些都直接制約了我國金融創新產品的平衡、協調發展。因此,我們只有在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共同入手,才能保證我國金融創新的平衡、協調發展。首先,在宏觀上,政府應集中力量在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場上開展創新,著力加強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產品市場、外匯交易市場以及商品期貨市場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金融機構在微觀上開展金融創新奠定良好的市場基礎;其次,在微觀上,金融機構要在市場的自發引導下,加快經營思路和經營方式的轉變,加大市場調研和創新產品的研發投入,下大力氣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盡快提高金融機構市場化運作的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大連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