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金融業的主體,為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及國內外經濟、金融等環境的不斷變化,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日趨惡化,大量的不良資產制約著銀行的發展。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己成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關鍵字:新形勢;國有商業銀行;改革
我國自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給我國銀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各類銀行開始了新一輪的較量,競爭局勢愈演愈烈。以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以及后來的外資銀行為代表的新興銀行勢力顯示了其拓展市場、創新業務、優化服務等諸多方面的優勢和強勁的競爭能力與活力。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盡管仍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但其市場份額卻在不斷縮小。因此,必須積極推動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保證其市場主體地位,防范由金融風險引致的金融危機。
一、現階段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新形勢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形勢大大改變,具體表現在:
(一)金融一體化
金融一體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活動跨出了國界,日益與國際間各國的金融融合在起,它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工具、金融資產和收益的國際化以及金融立法和交易習慣與國際慣例一致的過程和狀態。金融國際化對一國的經濟和金融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金融一體化通過全球范圍內的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改善一國金融業的經營環境,金融業務的效率可以提高,并且加速了國內金融機構和國外金融機構的合作與競爭,加速了國內金融業的結構調整和制度完善;另一方面,金融一體化帶來了巨額的國際游資為追逐高利潤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地流動,加大了金融風險。此外,一個開放的金融市場必然會降低一國國內宏觀金融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由此帶來一國國內金融風險的增加。因此,世界金融一體化和全球化對世界各國金融業的發展都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在此背景下,在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中,如何提高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維護國家穩定的金融環境,是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急需解決的嚴峻的問題。
(二)WTO框架下我國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
根據中美談判協議,我國銀行業對開放業務范圍的承諾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所有公眾存款;(2)所有類型的貸款,包括消費貸款、抵押信貸、商業交易和其他融資服務;(3)金融租賃;(4)所有的支付和匯劃服務,包括信用卡、收費卡、借記卡、貸記卡、旅行支票、銀行匯票等;(5)擔保與承兌業務。可見,我國銀行業對外資已基本實現全面開放。在此背景下,游戲規則、競爭對手、資金價格、服務及產品均呈現國際化趨勢,于是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三)替代市場迅速發展
替代市場就是對商業銀行某些業務具有替代效應,對銀行客戶直接起到分流效應的市場,諸如保險、基金、證券市場等。目前的情況來看,基金業的快速發展、資本市場的逐步回升以及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對銀行的分流效已經逐步顯現。可見,替代市場的迅速發展給國有商業銀行帶來直接的沖擊和挑戰。
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問題
由于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阻力重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所有者缺位,形成了巨額的不良資產
當前,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是國有獨資的商業銀行,即國有商業銀行為國有獨資。表面上看,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歸屬是明確的,那就是全部資本屬于國家所有、全民所有,但是國家作為所有者往往是“缺位的”,其產權管理是混亂的,或者說產權的具體運作是低效率的,甚至是無效的、負效的。于是,貸款的流向、流量長期受制于各級政府或管理部門,流向經營效益低下的國有企業,因為國有企業也屬于國家,屬于全民,于是造成了巨額的貸款收不回來,形成了了巨額的不良資產,資產的運用效率低下。
(二)一股獨大的產權結構
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然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卻存在權責不明確,保護也不嚴格,流轉也不順暢等產權問題。這樣以來,一方面,由于國有銀行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存在多層次、權責不明確的委托一代理關系,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沒有落實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造成了代理關系混亂、效益低下,使得國有資產在改革中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國有獨資的形式使得產權無法流轉。
(三)組織結構運行效率低下
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由內外部組織結構組成。其外部組織結構是指一個商業銀行的存在形式,比如是否設立分行、上下級行之間的關系,這種組織結構多指一個商業銀行體系外部的縱向關系。內部組織結構是指單個商業銀行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國商業銀行外部組織結構采用的是總分行制,而且總行下屬的各個分支機構的設立帶有明顯的行政特征,即按行政區劃而非經濟區劃設立分支機構,這種行政式的機構設置是和政府部門的分級設立相適應的,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特征。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組織結構以業務或產品為中心設立,部門相互之間彼此獨立,各自為政,協調性差。總之,“金字塔式”的外部組織結構,造成了機構設置的不合理、不科學,攤子鋪的太大,缺乏外部經濟效應,而內部以產品或業務為中心,造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辦事效率低下。
(四)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外部監管體制不完善
現代企業內部的公司結構則是指為了規范股東大會、董事會、高級管理層、監事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而對四者之間的權利義務所做的規定。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治理,代表國家的各級政府、機構和銀行經營管理層之間權責不清,導致約束軟化,而且高級管理層為政府委派,更多的是以國家干部身份,而不是企業家身份進入銀行,從而導致這些高級管理層更加關注自身的政治前途而非銀行的發展前景,沒有權威的決策機構,導致缺乏有效的經營決策。此外,由于金融資產的特殊性及金融機構特殊的經營方式,金融業成為信息不對稱最為嚴重的行業。信息不對稱可能發生在金融交易之前和之后,交易發生之前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交易之后發生的信息不對稱則會引致道德風險。因此必須對金融業實施外部監管。而我國在對商業銀行外部監管過程中缺乏強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缺乏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導致政府監管所依據的數據資料不充分,導致監管效率低下。
三、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思路
筆者認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總體思路應當是:國有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在我國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為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其市場定位也應和其它商業銀行一樣,不能
再依靠國家信用或政府力量的保護,應加快市場化改革進程,積極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
(一)對不良資產存量的處置和增量加以控制
近幾年來,外資金融機構紛紛進入我國金融市場,而且這種趨勢有增無減,因此,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和控制已成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實現市場化的首要任務。有關調查顯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大多來源于各級政府直接的行政命令與行政干預,因此,在不良資產的處置過程中,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的政策推進,依賴于政府的行政干預和經濟支持。而對于不良資產增量的控制,鑒于國有商業銀行屬于現代金融企業,其不良資產增量的控制只能依賴其自身的體制改革加以完善。
(二)重組國有商業銀行組織機構
對于外部組織機構,應進行大規模的機構重組,減少不必要的部門,打破傳統的行政式的分支機構的設置,按照經濟發展的相似程度即經濟區域設立區域性的分支機構,減輕總行的管理壓力,降低風險,提高效率。對于內部組織機構,改變傳統的以產品或業務為主線的部門設置,減少后勤支持保障部門,相應地增加直接從事業務經營、利潤創造的部門。
(三)規范產權制度,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加深,外資金融機構紛紛進入國內市場,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形勢越來越嚴峻,銀行之間爭奪市場份額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相對于已進入或即將進入的外資金融機構而言較小并受到了國有獨資的局限。此外,國家作為唯一所有者造成的“所有者缺位”現象不僅制約著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引入外部有效的監管機制。因此,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化改革中,需要引入新的投資者,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其中,股份制是一種比較行之有效的產權模式,并且在這種模式下,可以解決諸多公司治理的問題,對國有商業銀行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不無裨益。
總之,新形勢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面臨著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挑戰。在這個顯示背景下,我們必須積極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才能使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保持活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生蕾.改制與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建設[J].中州學刊,2006年第9期.
[2]許放鳴.完善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4年第10期.
[3]李志輝.商業銀行業務管理與經營[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
(作者單位:招商銀行南昌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