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表述了這樣的一個論點:征稅和發行公債是政府獲取財政收入的兩種主要方式,而政府無論選用一次性總賦稅,還是發行公債來籌措資金,均不會影響消費和投資。20世紀70年代,這一原理重新被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巴羅所揭示,他發表于1974年的論文《政府債券是凈財富嗎》在經濟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一理論因而成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嘉圖等價原理之所以引起現代經濟學家的矚目,其最大原因在于對舉債的宏觀經濟影響的重視,在政府舉債的情況下,社會總需求發生何種變化,將直接影響到國民收入的決定。
一、李嘉圖等價定理的本質和影響
李嘉圖等價定理認為,征稅和發行公債在邏輯上是相同的,這一原理可以通過下面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假定人口不隨時間而變化,政府決定對每個人減少現行稅收100元,由此造成的財政收入的減少,通過向每個人發行100元政府債券的形式來彌補(再假定債券期限為一年,年利息率為5%),以保證政府支出規模不會發生變化。減稅后的第二年,為償付國債本息,政府必須向每個人征收105元的稅收。而納稅人可以用增加儲蓄的方式來應付下一期增加的水手。實際上,完全可以將政府因減稅而發行的100遠的債券加上5%的利息,作為應付政府為償付國債本息而征收的105元的支出,這樣,納稅人原有的消費方式并不會發生變化。如果政府債券的期限為N年,結果是一樣的。因為政府債券的持有者可以一手從政府手中獲得債券利息,另一手又將這些債券的本金和利息用以支付為償還債券本息而征收的更高的稅收。在這種情況下,用舉債替代水手,不會影響即期和未來的消費,等價原理是成立的。
李嘉圖等價定理的意義在與,公眾是否將政府發行的債券視為總財富的一部分,關系到國民收入水平的決定。按李嘉圖等價定理的含義,即如果人們意識到,手中持有的政府債券要通過將來的稅收來償還,政府債券舊不會被看作總財富的一部分。于是舉債同稅收一樣,不會引起人們消費水平的變化;如果人們并不將手中的政府債券同未來的稅收負擔聯系起來,政府債券就會被全部或部分地看作總財富的一部分。其結果是,公眾會因總財富的增加而增加當前和未來的消費。總之,如果政府以公債替代稅收,公眾將增加即期的消費數量。由此可見,面對征稅和發行公債,公眾是否會采取不同的行為,對政府財政的制定具有重要影響。
二、巴羅對李嘉圖等價定理的堅持
無論用發行短期還是長期債券的方式來實現當前的減稅,等價原理都能成立。然而,等價原理卻無法解釋下面的現象:假如一些或全部消費者在政府償還公債之前去世,這些人既享受了政府因舉債替代征稅而帶來的減稅的好處,又無須承擔由此而發生的未來的稅收,那么,他們生前的消費行為同樣不會發生變化嗎?這一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對于那些減稅期間活著,卻在政府償還公債前已經死去的消費者來說,他們負擔稅收的現值下降了,由于他們不必用公債去支付政府為償還公債而增加的稅收,他們當前和未來的消費會隨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假如消費者是完全利己的,則上述答案將使李嘉圖等價原理失效.而1974年,巴羅在論文《政府債券是凈財富嗎》中,堅持和發展了李嘉圖等價原理,他提出了一個獨創性的論點:具有利他動機的消費者會將其財產的一部分,以遺產的形式留給他的后代。其原因在于,他不僅從自身的消費中獲得效用,而且也從他的后代的消費中獲得效用,因而他會像關心自己的消費一樣去關心其后代的消費。
巴圖認為,代際之間的所有消費者都關心自身及其后代的消費。當政府用發行100元債券來替代100元稅收,由此使即期稅收負擔減少100元時,消費者知道這意味著未來的稅收將增加100遠,因而面對即期稅收負擔的減少,他的反應將不再是增加自身的消費,而是將購買的100元政府債券保存起來。如果他在債券到期之前趨勢,這100元政府債券將作為遺產留給他的后代,以支付政府因債券本息負擔的增加而增加的稅收。假設在他的后代的有生之年政府債券仍未到期,便可以繼續留給他們的后代,以便用以支付債券到期時的稅收。對于任何一個具有利他動機的消費者來說,政府為償付新發行的國債本息而增加的水手,由他還是他的后代來償付,是沒有區別的.在巴羅看來,消費者是否死于債券到期之前,這對于他的即期消費不會產生影響。購買債券與繳納稅收一樣,會減少即期的個人消費。巴羅的見解,使李嘉圖等價原理在具有利他動機的消費者即使死于債券到期之前,仍能成立。
三、李嘉圖等價定理的反對意見
對于李嘉圖等價定理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反對意見:
首先,李嘉圖等價定理隱含個人具有完全的預見能力和充分信息。實際上,未來的稅收負擔和收入都是不確定的。例如,商品稅更多的取決于人們的行為。對于個人而言,現在減稅增加的收入與未來為償還公債的本息而向此人征收的稅收并不必然相等。
其次,等價定理的成立,不但要求各代消費者具有利他動機,而且還必須保證消費者遺留給后代的財產為正值。而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具有利他動機的消費者留后代的財富并不總是正值。比如,雖然消費者關心其后代的效用,但如果后代比他本人更富裕,他便會認為即使從后代那里獲得財富,也不會影響后代的效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留給后代的財富就不一定會是正值,而這并不改變消費者的利他屬性。實際上,消費者也許并沒有遺贈動機,因為可能他們沒有子女,或許他們根本就不關心他人的福利。因而,當政府采用公債替代征稅時,消費者便不會將債券留給后代,讓其用于應付未來稅收負擔的增加。相反,由于償還公債本息所需增加的稅收要在他死后才開征,因而他所要承擔的稅收負擔的現值下降,財富會增加,因而消費者黨旗的消費支出完全可能會隨之而增加。
第三,支撐等價定理的假設是政府對每個消費者減少稅收負擔的數額相同,并且每個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沒有差異。這一假設很容易就遭到攻擊,因為現實生活中一次性總付的人頭稅并不存在,政府的財政政策常常會造成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對每個消費者來說,稅收減少的數額不可能相同,并且消費者之間的邊際消費傾向存在差異。假定政府減稅政策的受益者為消費人數的一般,受益者當期稅收負擔減少200元。由于政府的財政支出規模要保持不變,因此減稅而引起的收入減少,政府將通過向所有的消費者發行100元的債券來籌措。假如政府債券利息為5%,人口不變,若政府在第二年償還本息,采取向每個消費者征收105元的新稅來實現。
公債持有者與稅收承擔者范圍的不一致性,以及同為公債持有者,稅收承擔者,其公債持有比例與稅收承擔比例的不一致性,使社會資源從稅收負擔不變的消費者轉移到了稅收負擔減少的消費者手中。其
結果是,減稅的受益者將會增加當期消費,受損者將會減少當期消費。消費結構的這一改變,是否會對總需求產生影響,取決于受益者和受損者之間邊際消費傾向的對比。如果二者相等,不會影響社會總需求,如果二者不等,前者大于后者,社會總需求會增加;而前者小于后者,則社會總需求便會減少。消費者之間邊際消費傾向存在的差異,使李嘉圖等價定理不能成立。
四、從李嘉圖等價定理中得到的啟示
盡管李嘉圖等價定理的嚴格理論假設和現實生活有相當的距離,并且缺乏實證研究的支持,但它從國債與稅收之間的替代關系出發,將即期的政府債券同未來的稅收聯系起來,揭示了政府舉債的實質。
第一,公債既同于稅收又不同于稅收。公債不同于稅收,是因為公債會引起稅收負擔在時間上的移動。公債替代稅收,政府支出計劃所派生的納稅義務被推遲了,消費者的稅收負擔就會向后推移。消費者就可能因稅收現值的下降,當期財富的增加而增加消費。因此,將稅收和公債嚴格加以區別是非常重要的。說稅收與公債相同,是因為公債的清償最終需要增加向公眾征收稅收才能實現,公債無非是公眾未來的稅收替代了眼前的稅收,消費者的納稅義務并沒有消除,只是推遲了而已。
第二,公債在現代社會已成為各國政府進行宏觀調空的重要手段。政府獲得財政收入的形式不同,將引起人們經濟行為的調整。如果政府支出規模的擴大是通過增加稅收而不是發行公債來實現時,人們會減少當期的消費。但如政府支出規模的擴大是依賴發行公債來維持時,則公眾至少不會改變即期的消費水平。而政府債券在多大程度上被私人部門看作凈財富,在政府債券市場轉換的真實影響中起者決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如此,當經濟出現蕭條時,政府采取發行公債而不是增加稅收的做法,對總需求施加擴張性影響。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