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問題的成因
1.產權不明晰
產權制度與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市場經濟是各自擁有獨立產權的經濟主體進行產權交易的一種交換機制,社會的信用基礎只能是財產的所有權歸屬,才能得以運行和延續。在國有制產權結構模式下,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同屬一個所有者——國家,二者與國家都是委托——代理關系,是同一利益主體的不同代理人,而不是有獨立利益的產權主體,因此二者之間的借貸關系是一種虛擬的債權債務關系,也是一種沒有所有權約束的畸型信用關系,企業欠企業、企業欠銀行的債,最終都推給政府承擔。
2.信息不完全不對稱
在金融市場上,資金的借貸受到交易雙方信任程度的限制,如果雙方缺乏了解即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則易產生信用風險: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為獲得更有利的交易條件,故意隱瞞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扭曲信息或制造虛假信息,這必然影響契約的簽定和交易的質量。資質差的借款人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使銀行在貸款決策、信貸管理上造成失誤在貸款債權維護上造成極大的不利。同時由于資金借貸是一個過程,在債務還清之前這段時間,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會誘使借款人脫離監控,擅自改變資金用途,增大資金運用的風險。
3.未建立有效的失信懲罰機制
市場經濟中信用的基礎是法律,必須用法律來規范信用秩序,但由于失信懲罰機制沒有及時建立,信用市場的“格雷欣法則”——失信者驅逐守信者,失信者得利而守信者遭殃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是對于政府隱性貸款,或由政府擔保的貸款,如果到期不能及時歸還,大多一拖了之,有關政府部門和官員的失信責任得不到追究;二是制造虛假信息、違約逃債的企業得不到及時的懲罰,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法律責任得不到追究;三是債權人在維護合法債權的工作中往往“贏了官司賠了錢”,司法部門“執行難”這一頑癥嚴重影響法律的權威性。
4.地方保護主義危害信用環境
一些地方政府認為銀行是中央“條條”管的企業,辦得好不好與地方關系不大;而中小企業在解決就業問題、繁榮地方經濟方面起重要作用,是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故辦得好不好與地方政府關系重大。因而個別地方政府從發展地方經濟和維護社會穩定出發,強烈要求銀行貸款支持中小企業;而籌資的政府行為與償還貸款本息的企業行為卻沒有銜接起來。甚至企業利用改制機會逃廢債務的行為采取默許甚至慫恿態度,在制定審批具體單位的改制方案時根本不按規定讓債權金融機構參加,使金融機構大量貸款本息無法收回,兩呆貸款比例居高不下。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在處理銀企債務糾紛和企業間債務問題時,經常干預司法部門執法,無形中助長了企業賴賬、逃債的不良風氣。地方政府的失信行為造成銀企關系惡化、信用秩序混亂在一些地區呈加速蔓延趨勢,并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威脅地方經濟和金融的穩健發展。
二、信用缺失的危害
1.信用缺失危害經濟效率
信用交易是與現貸交易相對而言的一種交易形式,其基本作用在于通過信用的授予滿足受信者追求更大的利潤,并進而活躍交易市場;當授信人授信失當或受信人回避自己的償付責任時,信用風險產生。一是信用缺失加劇了企業之間的相互猜疑,極大地削弱了信用作為支持手段的功能。
商品交易和經濟往來愈來愈倚重現金和實物資產,縮小了交易對象的選擇范圍,降低了資源配置效果。同時由于交易的效率降低,促使交易費用上升或交易周期延長,從而降低了經濟運行的速度和效率,最終阻礙經濟增長。二是信用缺失破壞了銀企之間正常的信用交易,增加了銀行經營成本。
銀行投入大量時間對企業信用進行調查評估,加大了貸款成本,有時甚至因此而失去與優勢企業合作的機會:一旦企業違約,勢必增加銀行訴訟成本、拍賣費、資產評估費用等用于處置資產的成本。
2.信用缺失危害資金供給與需求的規模
信用缺失使政府宏觀調控政策難以發揮作用,造成政府啟動投資擴大內需的政策效用大打折扣。一是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規模的限制,所需資金主要依賴于銀行貸款。中小企業因經營不穩定、企業負債率高、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信用較差;適合作抵押、質押的資產少,也很難取得擔保;同時中小企業貸款經營成本高收益少,這使銀行很難給予貸款;二是企業的信用缺失使商業票據承兌、貼現和再貼現業務的門檻難以降低,企業的信用證、打包貸款、出口押匯等信用工具及當前國際上流行的商業信用保險和國際保理業務,也難以應用;三是從現行的企業債券發行和股票發行的有關規定與辦法來看,企業通過股票、債券市場融資的難度很大;借助產業投資基金或創業投資基金等信用工具獲得融資的可能性也小。企業信用缺失,導致一些銀行有充足的資金也不敢放貸,與此同時,不少有希望搞活的企業又因告貸無門、資金缺乏而白白錯過一些市場機會,形成惡性循環,影響了銀企雙方的發展。
3.信用缺失危害地方信用環境
信用秩序混亂、信用關系惡化嚴重影響了社會信用環境和地方投資環境。一是銀行與企業的發展是相互聯系、榮辱與共的,靠破銀行之產來解脫國有企業,必將進一步破壞銀企信用關系以及正常的金融秩序,也使企業難以得到銀行全方位服務和貸款支持,從而影響企業的發展;二是外地企業減少與當地企業的交易行為,撤回或減少投資;當地企業向外尋找投資安全、資金回報率高的地方去投資,資金大量外流,從而影響地方經濟發展;三是社會信用環境的好壞是國際投資者衡量投資環境優劣的重要尺度。目前我國這種社會信用缺失的現狀必將加大引進外資的難度,提高吸引外資的成本,同時還會增加當地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成本。
三、加強和完善信用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1.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市場信用秩序
加入WTO后的競爭對政府來說首先是環境的競爭,沒有適宜的環境在未來的競爭中就會落伍。一是政府的基本定位應是維護市場秩序,建立信用平臺,制訂實施有力的法律制度,強化整個社會的信用基礎,創造良好的宏觀大環境;二是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應從直接操作物質生產轉到建設和維護一個有效率的市場、確保金融生態環境上;三是建立政府部門與金
融部門的協調機制。要協商解決好政府隱性貸款問題,政府應組織落實還貸資金,盤活逾期貸款;四是強化政府責任,建立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度。對于因政府失信造成的損失,由政府依法予以賠償。
2.樹立社會主義信用價值觀
古人云,無信不立。守信用、講信譽、重信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民族不能缺乏信用觀念,一個國家不能缺乏信用制度,一個社會不能缺乏信用體系。社會主義信用價值觀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和誠實守信,它要求人們能夠根據道德默契和道德情感體制制定交易契約和履行應有義務,交易雙方不僅有法律約束,還有道德約束。一是提高社會信用水平,應首
先著眼于信用意識的培養,建立財產關系神圣不可侵犯意識。營造“講信用為榮,不守信用為恥”的輿論環境,喚起全民信用意識;二是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要取得金融機構的支持和信任,必須牢固樹立良好的信用意識,依法開展生產經營及融資活動。信用作為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將幫助企業獲得銀行資金的支持以化解經營風險,重獲生存和發
展的機會。
3.加快社會信用制度的法制建設
我國的一些基本經濟法律對信用關系規定的整體系統性還不強,一些已經實施的法律,存在某些條款界定含混,法律界限不清,針對性與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因此要加快社會信用制度的立法,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維護社會信用制度。一是進一步完善我國民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中有關債權保護的法律規定,在所有涉及銀行債權人利益的債務重組中,堅持債權人主導原則,以確保銀行債權人的權益不受侵犯;二是明確失信法律責任,對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制定更加嚴厲的賠償和懲罰規定。即不但要對違約逃債的企業進行處罰,還要對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追究行政法律責任;三是推進司法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司法的公正和效率。對司法機關在案件受理立案上不作為和違法辦案的問題,各級人大和人民法院要完善有關監督機制,加強監督和查糾,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4.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對于中小企業貸款難、融資難這一難題,許多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是建立“政策性的資金、法人化的管理、市場化的運作”的政策性擔保體系以解決其發展道路上的資金“瓶頸”問題。①由于我國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分布不合理、生產技術水平和企業管理水平低,故我國應明確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措施,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性貸款;設立由政府部門出資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提供信用擔保。政府除了應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外,還應在財政預算中安排補償資金,建立緊急補償機制。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商業擔保公司的發展。商業擔保是指具有雄厚資本金、專業化管理隊伍和水平的商業擔保公司為申請貸款的企業向銀行提供還款保證,使沒有保證能力或保證不足的中小企業獲得信貸支持。③發展民間中小企業互助擔保機構。互助性擔保指由一些中小企業自愿組成一個擔保協會,每個企業拿出一定的資金,形成類似于基金的互助金。這有利于將眾多的中小企業中的優秀群體組建成聯合擔保共同體,以互助金作為保證,為其成員提供及時有效的信用擔保。④建立信用輔助體系,設立由政府出資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保險公司,對貸款擔保機構進行再保險,以分散中介機構的擔保風險;設立信用保險機制,為給中小企業提供支持的金融機構提供保險,以保障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解除銀行的后顧之憂。
5.加快評估機制的建設
目前我國缺乏專門的權威性的大型信用評級機構,已有的企業信用評估機構資質參差不齊,信用評估的可信度較低,因此,必須加快評估機制的建設。①應在法律框架內,充分發揮人民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和工商、稅務部門年檢系統的作用,建立一個直屬中國人民銀行的專門職能機構,或由國家主要金融機構參加的、非盈利性的會員機構,全面負責全國企業
征信管理,具體實施征信采集、信息加工、提供征信產品等工作,以信息網絡技術為載體即時對企業信用狀況進行公示,實現企業信用資料查詢、交流及共享的社會化。②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建立能與國際接軌的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商業化信用評估機構。政府可通過立法為信用中介機構在市場上進行信用信息的收集、評級、服務等活動
提供法律支持,并制定行業標準和行為規范,避免違規現象的發生,凈化企業評信環境。⑧要建立一套適合我國現狀且符合國際慣例的信用評級理論和方法,形成科學、統一的信用評估指標體系。
6.加大銀行部門監督力度,促進企業的信用建設良好的信用是銀企合作的前提,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礎。銀行部門要加強對貸款企業的監督,及時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和重要信息,分析企業的信用發展狀況,并針對企業在信用建設方面的缺陷,協助企業加強管理、改善經營、完善信用結構、提高償債能力,杜絕逃廢金融債務和騙貸等行為發生,從而增強銀企間的信任度,建立新型的銀企誠信關系,為長期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武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