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團體人身保險的形成與發展
早在190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海勒·錫格就曾提出,企業的雇主應對其雇員因遭受不幸事故、疾病、衰老以致喪失工作能力、傷殘、死亡、失業等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承擔一定的責任,而其中最佳途徑是提供給雇員團體人身保險。這可能是要求雇主為其雇員購買團體人身保險的最早表述。美國第一份團體人壽保單是1911年由美國公平人壽保險社為潘達索德公司的125位雇員簽發的。第二年,該保險社建立了團體人壽保險部門,并為蒙哥馬利·伍德公司的2912名雇員簽發了保額總計為5,946,564美元的團體人壽保單。伍德計劃較注重家庭成員的經濟狀況,故更類似于現在的遺屬收入給付保險。由于這兩份保單保額很大,在美國立即引起公眾的關注。
美國團體健康保險的開端也是在1911年,當時倫敦保證和意外保險公司為蒙哥馬利·伍德公司的雇員簽發了第一份喪失工作能力收入保險單。隨著美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團體健康保險在美國迅速推廣。1929年,貝勒大學醫院為其1500位大學教師購買了團體住院醫療費用保險,該險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流行。二次大戰末,美國團體健康保險的保費總額已達約70,000,000美元。
團體人身保險從一開始就得到美國全國保險監督官協會(NAIC)的支持。該協會于1917年公布了團體人身保險標準定義草案和標準條款,此草案于1918年成為紐約州的保險法令。1949年,美國高等法院頒布法令,指出雇員有權集體與雇主商議有關工資、工作時間、退休和購買團體人身保險的事宜,這對美國團體人身保險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54年,聯邦政府為其250萬雇員提供團體死亡保險,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團體人身保險市場。近年來,美國絕大多數大中型公司都以雇員福利的形式提供給其雇員團體人身保險,因此目前團體人身保險要占美國人身保險市場份額的40%左右。
二、美國團體人身保險的主要種類和資格規定
目前,美國的團體人身保險的種類主要有:每年需續保的定期壽險;遺屬收入給付保險;團體保費繳清人壽保險;團體信用人壽保險;團體萬能壽險;團體意外傷害保險;醫療費用保險;醫藥費用保險和牙科、眼科治療費用保險;暫時喪失工作能力收入保險和長期喪失工作能力收入保險等。
對于參加團體人身保險的投保人和被保險人資格,主要有以下規定:
首先,一般企業要求參加團體人身保險的雇員必須是全日制的正式雇員。有的雇主規定雇員必須從事某一專門工作,有的則要求參加者至少在公司已工作滿一定時期。較少的雇主也提供給長期的非全日制雇員部分團體人身保險。當然,在制定這些資格標準時,雇主必須遵守州法律中有關禁止雇傭歧視和聯邦法律中有關限制偏袒高薪雇員的規定。
其次,通常規定雇員在滿足參加保險資格的一定時期內(如30天內)應作出是否參加的選擇。若超過這一期限,除非雇員證明自己仍有可保資格,否則保險公司可以拒保。也就是說,雇員只有在規定的一定時期內投保才不必證明自己具有可保資格。這種限制的目的是防止投保人的逆選擇。
再次,雇員的家屬要取得團體人身保險資格的最基本條件是該雇員必須分擔部分保費。當然,一般還會有些其他具體的規定。如有的團體健康保險規定:如果家屬可投保的話,配偶一般都可投保,但子女則要求未婚和低于某年齡(一般為19歲)。如果子女為全日制學生,年齡可放寬至22歲或25歲。如果子女為殘疾人(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則不受任何年齡限制。新生嬰兒一般均符合投保資格,但有的規定必須滿一定時間后才能參加,如14天。
近年來,雇員退休后是否仍可享受團體人身保險福利的問題正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若雇員退休后能真正享受到該福利的話,一般也是通過社會醫療照顧保險補充保單來獲得社會醫療照顧保險中不能保障的部分,或通過社會醫療照顧保險扣除保單在社會醫療照顧保險支付額扣除后另獲保障。
三、團體人身保險中的參與性與非參與性計劃
一般地,雇員只要有投保資格,都會加入非參與性團體人身保險計劃。但并不是所有雇員都愿意參加參與性計劃,雇員一般會將需分擔的費用與現在和將來可能享受的福利相比較。雖然參加團身險比參加個險對保費的負擔要低得多,但雇員如果對團身險承保范圍不滿意的話,也不會勉強參加。現在許多雇主雖然提供給雇員非參與性死亡撫恤金,但一般都要求雇員對團體健康保險分擔保費。隨著美國醫療費用的迅速增長,可以預見,雇主希望雇員分擔的費用會逐年增多。
當雇員支付部分健康保險保費時,該保費中的一部分是稅前開支的,即雇員的總醫療費用超過其年收入的7.5%時,超過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所以,實際上許多人并不一定能得到這種稅收上的優惠待遇。例如,某雇員年收入為50,000美元,其妻的年收入為35,000美元。該年他們家共支付健康保險費2,000美元,且另支付不能報銷的醫藥費3,000美元。因此,他們的免征稅臨界點為:7.5%×(50,000美元+35,000美元)=6,375美元。由于他們的醫療費用5,000美元未超過6,375美元這一臨界點,所以他們不能取得部分免稅待遇。但如果他們該年不能報銷的醫藥費為5,000美元,則該年他們共支付7,000美元醫療費,由于7,000美元已大于臨界點6,375美元,故其中625美元是可免稅的。
四、美國團體人身保險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改革開放后恢復團體保險業務以來,團體保險市場經歷了由20世紀80年代快速發展、獨領風騷,到20世紀90年代停滯不前、迅速衰落,再到現在業務轉型、謀求新生幾個階段。經濟體制的轉型客觀上為團險市場帶來了多元化的客戶群體,并且許多民營、三資企業無論是資產質量還是企業管理體制都要領先于同行業的國有、集體企業,這些經濟實體產權明晰,體制靈活,比許多國有、集體企業更容易接受并實踐國外的先進企業制度和管理成果,主觀上也具備了“通過參加保險,轉移企業風險”的風險管理意識。許多企業也意識到了通過與商業保險公司的合作建立一套長遠的、有吸引力的員工福利計劃,讓團體保險充當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效工具。轉型期的團險市場正逐漸暴露出舊體制下的種種弊端,而經濟體制的轉變也切切實實地為團體人身險市場帶來了新的購買群體,如何有效釋放這些潛在購買力,在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實現團險市場的順利轉型將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美國的團體人身保險對我國團體保險的發展有如下啟示:
(一)團體保險通常是一種雇員福利計劃,它能為雇員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為雇員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逐漸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
手段。通過保險實施企業福利計劃,可以利用保險公司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降低計劃成本,提高計劃的可靠性,因而相對企業自己管理來說具有許多優點。在美國,員工福利支出占到一般企業支出總額的39.2%,在總的員工福利支出中,保險保障占據著雇員福利計劃絕大部分份額。很顯然,我國也能通過介入員工福利計劃取得團體保險的充分發展,從而提高全民保障水平。
(二)利用專業優勢,發展企業年金。保險公司要在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精算、銷售、資產與負債匹配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參與企業年金市場,發展企業員工養老保障計劃,為企業提供包括年金計劃設計、賬戶管理、投資等在內的一攬子服務和多樣化的養老金產品。
(三)團體人身險經營必須以“客戶為中心”,主動的去分析企業的需要,為其設計具體的保障計劃。由于綜合福利保障計劃是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而量身訂制的、含有多種不同類型產品的保障計劃,而且企業往往需要對不同層級的雇員提供不同內容和不同檔次的保障。保險公司要發揮專業特長,提供保障服務。保險公司要充分發揮團體保險在員工風險保障方面的獨特優勢,為企業員工提供生命、健康、意外、失能等一攬子風險保障。
(四)國家對團體保險的特殊政策支持,應對團體保險實施稅收優惠政策。美國允許雇主與雇員從他們的稅前收入中扣除養老金繳費額,并減免養老金投資收益所得稅,但對待養老金領取時則像對待其他應納稅收入一樣,征收個人所得稅。實際上,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來促進企業年金發展,是一條成本很低的政策。它可以有效克服“企業年金發展壓制”的局面,極大地推動團體保險的發展,進而推動其社會管理功能的發揮。
(五)要穩步推進條款費率監管制度改革。推進團體保險條款費率改革既要積極也要穩妥,不但要在逐步建立健全團體保險各項監管制度基礎上進行,而且要在充分考慮保護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保證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前提下進行。一是允許壽險公司對已報備團體保險產品進行靈活組合,打包出售。二是選擇在保險公司內控制度健全、從業人員素質較好的部分地區進行條款費率改革試點工作。第三、加大監管力度,維護團體保險市場正常經營秩序。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