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每年都要面對地震、洪水、極端氣候等自然巨大災害,作為商業保險公司的巨災保險面臨極大的風險。本文從巨災風險的內涵分析,分析了保險公司在巨災保險風險方面的現狀,提出了完善風險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保險公司;巨災風險;對策
一、巨災風險的內涵
通常我們所說的巨災,是指由于某種不可控制或未能預料的破壞性因素的作用,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突發性或累計性破壞、惡化,引起人群傷亡和社會財富滅失的現象和過程。而巨災風險作為一種特殊風險,是指在未來可能對人類社會財富和生命安全造成損失非常巨大的風險。在該定義中,我們使用了模糊術語“非常巨大”—詞。事實上,國際保險界對巨災風險卻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各個國家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巨災風險進行定義和劃分。例如:美國保險服務局(ISO)以定量的方法將巨災風險定義為:引起至少2500萬美元被保險財產損失并影響許多財產和意外險保戶和保險公司的事件。由于巨災風險一般由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兩種情況引起,故瑞士再保險公司把巨災風險份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兩種。自然災害主要指如地震、洪水、風暴等自然發生的并引起巨大經濟損失的自然事件人為災禍是指與人類活動或與技術提高有關的巨大損失事件,如航天飛機失事、恐怖主義活動、沉船、火災、爆炸等。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復雜,氣候變異強烈,自然災害強度大、分布廣、種類多,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聯合國的統計資料表明:20世紀以來,全世界55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事件中有9個發生在中國。其中地震、洪水、極端氣候帶來的損失最為慘重。巨額的經濟損失給國家財政帶來較大負擔,嚴重阻礙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僅今年上半年,我國就遭受了兩次罕見的災難:汶川大地震和年初的低溫雪災,保險公司如何應對巨災風險,顯得尤為重要。
二、我國巨災風險保險的現狀
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區,由于我國再保險市場不發達,分保方式單一,巨災保險損失基本上是在直接保險公司內部自行消化;此外,一些保險公司為了擴大保險業務,曾一度擅自擴展巨災如地震承保責任,這些都嚴重威脅到保險公司經營、生存和發展。鑒于這種狀況和我國保險業實際承保能力與技術限制,國家對巨災保險進行了一些政策上調整。目前我國巨災保險的現狀是:
1.農業保險在我國不普及。農業保險自1982年恢復,據保監會發布的最新統計,2004年我國農業保險業務共實現保費收入3.77億元,同比減少0.88億元,負增長18.86%。由于股東追求利潤最大化,國內其他股份制保險公司很少涉足虧損嚴重的農業保險業務。由于以上多種原因,除個別省區市保留了少部分農業保險業務以外,農業保險市場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2.地震保險承保能力非常有限。巨災保險中的另一險種地震保險作為財產保險的責任范圍雖在承保之列,但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國內商業保險公司因為地震風險的集中性和損失的巨大性,對地震保險一直采取謹慎的承保策略。保監會規定“地震險只能作為企業財產保險的附加險,不得作為主險單獨承保”,以及國際分保原則等等。因此,目前我國保險公司的地震保險承保能力非常有限。近年來,盡管企業財產的地震保險已經開始謹慎地逐步恢復,但家庭財產的地震保險仍被關在大門之外。實際上,中國保險業目前還沒有用于地震保險的獨立條款和費率。
3.洪水保險供給發展緩慢。另一重要的巨災保險——洪水保險,在一些地方如淮河流域的一段行洪區進行過試點,但試點地區的多數保險公司虧損經營,使得這一險種無法推廣。筆者從中國保監會了解到,為了開辦巨災保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由國家地震局、民政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組成了地震保險課題組,專門開展對地震等巨災保險的研究;保監會成立后,也積極組織地震局、財政部等部門開展對地震等巨災保險的研究。為了保持經營的穩定性,在有關研究結果還沒有完成之前,各家財產保險公司只將洪水作為特約附加險種承保,而對破壞性特別嚴重、老百姓比較關心的如地震、海嘯等巨大災難則不予承保,這使得保險公司在巨災保險的供給方面發展緩慢。
三、完善保險公司巨災風險管理的途徑
1.明確我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基本思路、原則和政策
作為巨災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建設一直處于研究和討論階段,遲遲未能全面啟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關于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不明確,其核心是在巨災保險體系的建設中政府職能的定位問題。在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完善過程中,特別是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公共財政制度的過程中,一些人片面地認為政府就應當簡單地退出。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巨災保險制度的建設似乎就成了商業保險公司的事。從經濟學原理看,社會的巨災保險屬于公共或準公共產品范疇,這種產品的供給需要公共資源的配給,而政府是掌握和控制公共資源的主體,離開了政府,或缺乏政府的實質和有效推動,巨災保險制度的建設就是一句空話。為此,筆者認為,首先,應當明確政府主導的基本思路,國家應當設立專門的機構,協調和推動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建設工作;其次,應當投入和配給一定的公共資源,這種資源包括資金和政策,各級財政均應當對巨災保險制度的建設予以一定的資金投入,建立巨災保險的后備基金,同時,對于經營巨災保險的單位予以稅收減免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巨災保險制度建設。
2.建立政府與保險公司的合作體制,對巨災風險的損失實行合理分攤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政府能拿出的財政性巨災補償金極為有限,也不可能以征稅的方式把風險的損失均攤到每個人身上,向國際金融機構以貸款的方式緩解內部危機,昂貴的貸款易形成外債風險,因此,政府不宜作為惟一的巨災風險損失承擔者。同時,地震、洪水等巨災風險屬于小概率、高風險事件,缺乏精算的基礎,其造成的損失即使是全國性的保險公司也難以承受,由商業保險公司全面承保巨災風險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建立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的巨災保險模式,通過前期資金的積累以及政府和保險公司對損失的共同分擔,既能解決財政資金短缺,減輕政府壓力,消除保險公司因巨額賠付產生的倒閉危險,同時又能將政府的立法、稅收、監管、行政、補貼等政策性優勢與保險公司的技術、人才等商業和市場運作優勢結合,互補短缺,相輔相成。
3.巨災再保險
再保險又稱為“保險的保險”,是防范和化解巨災風險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思想是保險公司將所承保的風險的一部分交由再保險公司進行保險,使巨災風險在更大的范圍之內進行分散,以使風險集合符合大數法則,將巨災風險轉換為可保風險。這一傳統的方法在促進保險市場健康迅速發展和保證國際保險市場正常運轉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再保險市場也因此而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風險交易市場之一。再保險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幫助保險公司在其資金和風險之間達到平衡,通過再保險業務,風險從原保險公司轉移到再保險公司,這樣就能有效的分散風險。
4.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將巨災風險證券化
在我國的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巨大的需求與有限的供給之間的矛盾。從國外的經驗看,巨災風險證券化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因此,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就開始利用巨災風險證券化技術,通過資本市場化解巨災風險,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也應當學習和借鑒這些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筆者認為,第一步可以以政府的巨災保險基金為載體,發行國家地震債券,將巨災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實現更大范圍的風險分散,解決巨災風險化解過程中的資金制約問題。另一方面,允許保險公司推出巨災債券,對于完善資本市場的產品結構、實現投資風險管理提供了途徑和可能。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一個重要風險是系統風險,而與自然災害風險關聯的巨災債券,能夠實現與傳統資本市場系統風險的對沖,為投資組合技術的實施提供了產品環境。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應當研究和解決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問題,只有解決了制度和環境方面的制約因素,巨災保險的創新與發展才有基礎和保證。
5.加強保險公司國際交流與合作
巨災風險和巨災保險的性質決定了我國保險公司應當學會在更大的范圍內思考和解決巨災風險管理問題,筆者認為,這種“更大范圍”應體現在技術和經濟兩個方面。技術層面主要是巨災風險成因研究以及預警系統建設方面,需要更大范圍的國際合作,需要各國政府和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合作。同時,各國的保險公司也應當加強在巨災風險化解方面的研究與合作,特別是交流在巨災保險制度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技術。經濟層面則是巨災風險的化解最終還是體現為資金。保險經營的經濟學基礎是大數法則,因此,化解巨災風險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個國家的范圍,應當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實現一種風險的分散與平衡。首先應當充分利用國際再保險機制,通過與國際再保險業的交流與合作,利用國際再保險渠道實現更大范圍的風險分散。其次,應當注意利用國際資本市場,通過巨災風險證券化技術將我國的巨災風險向國際資本市場轉移,實現更廣領域的風險分散。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保險公司巨災保險風險的管理,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要根據中國自然災害的分布和發生情況,根據市場對保險的需求和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實際,吸收借鑒國外成功模式的經驗,走商業運作、多渠道分散風險,輔之以政府政策支持的道路。從橫向建立起保險公司與政府合作的機制,政府與保險公司共同承擔風險;從縱向運用資本市場和金融創新,向資本市場轉移巨災風險,真正完善和發展我國保險公司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我國保險公司巨災風險的承受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志剛.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巨災風險管理比較.世界經濟情況,2005,(17).
[2]李永等.當前我國巨災經濟損失補償機制的探討.災害學,2007,(3).
[3]李勇權.巨災保險風險證券化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保險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