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經濟環境的不斷改變以及新會計準則的發布,會計電算化及會計電算化教育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改革現行的會計電算化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適應未來經濟管理和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會計信息化人才已成為高等學校需要解決的緊迫問題。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會計專業;教學改革
一、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改革的背景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濟正迅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經濟的繁榮發展和市場的全面開放要求企業的管理信息化必須趕上國際發展需要,特別是會計電算化程度必須提到一個新的水平,才能加強對外交流,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我國的會計電算化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到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會計信息化”概念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延用了20余年的“會計電算化”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目前以電子商務為引擎,在企業實現信息化過程中MRP、ERP、SCM、CRM等先進思想的引入,會計流程重組研究的開展,計算機網絡、數據倉庫技術等IT技術的運用已經并將持續對會計電算化理論與實務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另一方面,走“產學研”合作之路是高等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教育的必然選擇,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此,在新的背景下對會計電算化專業實施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目前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財務會計改革和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會計在學科體系上、知識結構上和業務技能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行的會計電算化教學內容與之相比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堂結構不合理,內容重復,造成學時浪費
現行的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結構,是以傳統會計制度為依據,按照部門和所有制來設置學科的。其核心課包括《工業企業會計》、《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施工企業會計》和《股份制企業會計》等。由于這些會計課程都是在《企業會計準則》統配之下,因此,各科之間內容大量重復,四門課程相互重復量占60%左右,如《工業企業會計》與《商品流通企業會計》之間,只有三章內容不同,其余完全一樣,造成了學時的浪費。傳統的會計教育各科目之間各自為政,忽視了彼此之間的關系,包括課程數量、授課內容等方面。如《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兩門課,在授課內容上有很多重復之處,而在課時上卻按完全獨立的兩門課安排,教師之間在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夠。《經濟法》與《稅法》也存在類似問題。
(二)重理論,輕實踐,沒有突出技能培養
在傳統的會計教育模式下,老師教會學生理論知識,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應用這些知識。學生也許學會了怎樣編制分錄、怎樣編制報表,但在如何利用這些生成的信息幫助解決日益復雜的企業與會計問題方面則顯得不足。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會計實踐技能教學內容少,會計模擬手段落后,在各門專業課程沒有相應配套的實踐手段,綜合會計模擬雖已具備,但手段落后,只限于手工模擬,電算模擬尚不具備。
(三)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
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講授課本知識,等到課程結束時學生也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該門課的一個總體認識。甚至會有這種情況:會計專業學生完成專業學習后,竟不能系統地回答什么是會計,會計的作用是什么等問題。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傳統會計模式究竟教會了學生什么產生了疑問。這是會計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問題呢?原因有兩點:一是對我國會計改革的方向認識不透,沒有把握準會計發展的趨勢;二是與實際業務部門聯系不夠密切,對實踐的認識和掌握不足。
三、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改革的基本設想
會計電算化專業作為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專業,目前很多學校都在開設,包括中專、大專和本科等各種層次。但是,很多畢業生感嘆會計電算化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好像根本聯系不上,書上是一套,實際是一套。有鑒于此,我們將對學生的培養著重定位在能力上,以“三證書”的要求來構建我們的課程體系,在課程安排上加大了實踐的比例,理論和實踐的比例基本上達到了1:1,學生畢業時不僅能獲得畢業證、會計從業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而且通過實踐課的學習也掌握了會計崗位所需的必備技能。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培養模式讓我們的畢業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得心應手,也為企業減輕負擔!為此,我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1.培養目標具體化、模塊化
確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培養具有良好自主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掌握外語和相關經濟法律法規,精通計算機、會計知識,適應企業事業單位會計、出納、投資理財、財務系統維護及其相關工作的的高級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按照培養目標,提出職業崗位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職業崗位知識:要求學生掌握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原理和知識,掌握企業資金運作和財務分析、經濟活動預測、決策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本專業所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
在職業崗位能力方面:要求學生具有會計核算能力,收集、加工、分析經濟信息能力,應用有關計算機軟件能力和財經應用文寫作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實踐,達到具備科學理財能力,參與企業預測、決策等經營管理能力。同時要求取得相關的資格證書,包括會計從業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并以兩個證書為依據構建專業培養方案,制定教學計劃,構建課程體系。
根據知識與能力要求,設立課程模塊。在課程設置上,以職業崗位能力分解為主要依據安排每門課程,重視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重視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和成組化。我們設計的課程模塊結構如下:(1)知識與素質模塊:包括社會科學與文化素質教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經濟管理知識教學三個子模塊。(2)專業技術操作模塊:包括會計核算技術、會計分析、預測決策及計算機操作、寫作能力等子模塊。這一課程模塊結構,把如何形成職業能力特色作為整個課程體系及課程內涵設計的主要目標,從而使課程之間、理論教學與職業崗位能力訓練之間形成有機結合,以達到預定的培養目標。
2.做好教學的前置準備工作,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內容
會計電算化應歸屬一門會計專業課。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學生在掌握扎實的會計理論的前提下,還應該熟練掌握計算機知識和相關的知識,在確定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時,應該在本專業教學定位的基礎上,注重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注意知識的連續性與變革性的有機結合。教學內容的具體安排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計算機方面的基本知識。包括硬件的連接,軟件的安裝,軟故障的排除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財務的興起,對網絡基礎知識的了解也應該成為財經專業學生必備的知識。(2)《計算機語言》等課程。作為會計信息系統開發的工具,學生應掌握一至兩種計算機編程語言,如Visual Basic語言或C語言等。(3)數據庫。主要是Access、Visual、FoxPro等。會計上的大部分數據采用數據庫的形式存放。隨著網絡的發展,也需要掌握大型數據庫(如SQL Server等)的基本知識。(4)會計專業的其他主干課程,比如:基礎會計學、中級會計學、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這些課程是會計電算化的基礎課程,必須在會計電算化課程之前安排教學。(5)介紹市場上常用的會計軟件。現在市場比較常用的會計電算化軟件有用友、金碟、先鋒等軟件。這應該是會計電算化的啟蒙課程,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會計信息系統軟件的操作的同時對會計電算化有所了解。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介紹系統中各模塊的使用及軟件所涉及簡單的二次開發的方法,而且應注意講授主流軟件的數據處理流程及軟件中各模塊內外的數據傳遞關系。這對學生理解系統的開發方法非常有幫助。
3.實施素質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形成能力、培養素質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不在于教師在課堂上講了多少,而在于我們的教學是否真正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的落實,是否真正地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用啟發的思想和原則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由此,我們在評判一堂課質量的好壞時,就不僅僅要著眼于課堂的外顯形式是否具有啟發教學的痕跡和特征,更要關注這節課的教學要求是否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和動力,是否在通過學生不斷思維磨練下真正獲得了發展和深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培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課堂教學幾乎是清一色的灌輸式,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手段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學研式等優化教法,不僅傳授知識,還要交給學生發現、獲取知識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發揚教學民主,變課堂為學堂與講堂結合,給學生一定學習自由度,讓他們能主動地思索和選擇。
4.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現代化科學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條件。飛速發展的教育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與擴展,不僅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課題,而且對教育管理、教育觀念乃至教育功能、教育行為等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引起多方面的變革。為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要利用課件和多媒體進行教學,要研究和建立基于校園網技術的校內教育資源共享系統,實施校內網絡多媒體教學,并不斷提高其使用效率。要加強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真正實行啟發式教學的同時,加快高水平網絡課件和網絡學習環境的建設。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不僅對高校學生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對高等教育本身的提供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它展示了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提供新形式高等教育的巨大可能性,使得網絡教育不僅成為傳統高等學校及其提供的課程的一種補充形式,而且正逐漸成為傳統高等學校及其提供的課程的一種重要替代。因此,在擴展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網絡學習環境建設。
5.合理設置教學考評方案。考試可分為兩大部分,分次進行。一部分是理論考核,應占總成績的60%~70%;另一部分是實訓考核,應占總成績的30%~40%。不設模塊教學的其他會計課,應在考核中在分析、鑒定及解決能力上加大力度。如《財務管理》課可增加財務報告分析,《審計》課可增加審計案例分析等的比重。
參考文獻:
[1]鄧紅杰.會計學專業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探討.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周楊.面向21世紀會計教育發展的對策.會計之友,2002(10).
[3]李麗瀅.關于會計電算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思考.會計之友.2008,6(上).
[4]楊春華.試論高校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的重構.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4.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商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