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08年9月1日出現的第一只ST股,讓中小企業板塊掀起波瀾,引來社會各界的關注:高新張銅(002075.SZ)宣布公司股票自9月2日開市時起實行其他特別處理,股票簡稱由“高新張銅”變更為“ST張銅”。
而導致高新張銅淪為ST張銅的導火索是公司在2007年度、2008年第一季度連續出現的較大虧損,引發相關貸款銀行對公司還貸能力的不信任,由此提起訴訟要求公司提前歸還貸款,并通過法院先后將公司銀行賬號凍結。
原本是要通過上市融資以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最后卻還是在資金問題上栽了跟頭,戴上“ST”的帽子,這家成立于1999年、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6年10月成功上市的企業,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它陷入資金泥潭?今后中小企業如何保證資金安全、防范資金風險?
二、高新張銅的資金管理缺陷
(一)存量資金存在風險隱患
所謂存量資金安全性是指資產能夠按照原持有目的正常周轉,價值不發生減損的狀況。理論上講,任何資產都可能會處于不安全狀態。
首先,我們通過反映營運能力的兩個財務指標的變動趨勢可以發現,應收賬款周轉率在上市后逐年放緩,說明資金回籠速度越來越慢;存貨周轉率在2006年雖然略有提高,但在2007年又進一步惡化,說明公司2007年度的存貨管理效率降低。而且,通過年報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存貨增長速度明顯快于銷售收入增長,增值稅留抵稅額由2006年的1685萬元增長到2007年的3285萬元;由于應收賬款和存貨的周轉速度下降,導致2007年新計提壞賬準備524萬元和存貨跌價準備2231萬元。

高新張銅將大量資產用于抵押貸款,2006年所有權受到限制的資產價值5.74億元,占總資產的28.97%,2007年受限資產達到9.33億元,比例提高到40.46%。可以說,企業存量資金的風險在不斷加大。
(二)流量資金的管理失控
流量資金安全性是指企業的現金流入、流出能夠按照預期的流量、流速和程序進行,不發生損耗的狀況。
通過公司現金流量表上“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一欄的歷年數據對比,可以發現,公司在上市之前的2003年-2005年該欄數值均為正數,而上市后的兩年年報中該欄數值都為負數,而且金額由2006年的-1737.44萬元猛增到2007年的-3.67億元。
2007年的其他應收款年末余額比年初增加3.1億元,公司在財務報表會計附注解釋為“年末公司間資金往來余額增加”,2008年7月9日高新張銅發布《關于其他應收款的說明公告》,稱其與江蘇張銅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企業因業務及資金往來等原因,形成了一定的其他應收款3.679億元,對公司的生產經營造成較大的資金壓力,而且存在對上述其他應收款不能全額收回的風險。而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獲悉,公司巨額其他應收款的形成,皆是郭照相與上市公司前財務負責人沙曉紅二人簽字授權,未提交公司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審議。由于其他應收款的巨增,導致公司2007年新計提壞賬準備1483萬元。
(三)增量資金的后勁不足
增量資金安全性是指企業的增量資金能按預期進入企業,維持企業的再生產的持續進行。這里的增量資金指的是企業通過銀行貸款、增發權益資金等融資方式帶來的新增資金。當企業發生存量資金和流量資金安全性問題,外部增量資金一旦停止供應,企業就有可能發生“資金鏈”斷裂,從而陷入財務困境。
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是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資產負債率則反映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和經營風險的大小。從表2的指標變化趨勢來看,高新張銅在上市之后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有上升趨勢,但這種趨勢僅僅出現在發行股票的當年,2007年這兩項指標又有所降低;而資產負債率指標在發行股票當年下降最快,在2007年則出現快速反彈。銀行貸款的逐年增加,使得公司還貸壓力增大,財務費用年年攀升;公司在銀行的信用狀況也大不如從前,在年報上的直接反映就是2007年的年末增加了4.4億的應付商業承兌匯票,以彌補銀行綜合授信額度的不足。可以說,公司償債能力的不斷弱化為日后貸款銀行凍結公司銀行賬號早已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三、資金安全問題的背后
(一)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
明明是國有控股企業,持有30%股份的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卻沒有發揮其大股東的監督控制權,郭照相作為公司法人代表,身兼上市公司副董事長和總經理之職,獨攬大權,成為高新張銅的風云人物,在2006年被授予“全國建材行業優秀企業家”、“中國管業十大新聞人物”榮譽稱號,2007年1月又被授予“首屆中國優秀企業家”稱號。正是這個口口聲聲要為社會和投資人創造更多價值的張銅掌門人,在其限售股可流通后分別于2007年12月11日、12日和2008年的3月6日、7日,拋售其持有的部分上市公司股份224.5萬股,大約套現2765萬元。
而根據高新張銅自2007年12月11日起的高管減持統計,除郭照相之外,兩位副總經理許軍和周建清也先后減持,而且減持時間完全分布在2007年12月與2008年3月的兩段股價高位上。公司高管層利用上市公司為個人輸送利益的動機一覽無遺。
(二)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沒有發揮作用
公司內控制度雖然覆蓋公司采購、銷售、財務、人力資源和公司內部運營的各個環節,不過由于大股東的無作為、公司高管的一手遮天讓公司的內部控制環境惡化,內控制度也難以發揮有效作用。
首先,在生產經營方面,公司遵循的是“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但是存貨增長速度明顯快于銷售收入增長,存貨積壓造成的后果就是周轉速度下降、大量資金占用以及年末大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但是,公司采購部門并沒有結合銷售情況及時調整采購計劃,采取適當措施予以補救;而公司經營戰略上對于擴充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穩定銷售之間也沒有找到一個適度的平衡點,在面對銷售增長放緩、應收賬款周轉率降低的被動局面時,公司沒有及時調整銷售戰略,加強貨款回收力度,導致資金缺口加大。
其次,在投融資方面,公司在股票發行上市之后,募集資金除用于固定資產投入,其余大部分都用于彌補經營上的資金缺口,而同時銀行貸款額仍然在不斷增加,導致資產負債率越來越高,公司還貸風險在不斷加大。顯然,公司疏于對資金風險進行有效管理。
最后,董事會專門委員會沒有發揮必要的作用。江蘇證監局于2007年8月對公司開展公司治理專項活動時,就指出董事會專門委員會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獨立董事雖然準時出席公司召開的各種會議,但是對于公司經營中出現的問題并沒有提出更多的異議;另外,公司雖然設立內部審計部門,但一直沒有配備內部審計負責人,審計委員會也沒有積極進行督促和指導,內部審計部門很難發揮其應有作用。
(三)外部監管不力
面對公司如此高額的銀行貸款,受限資產比例的不斷加大,審計師似乎并沒有意識到這對公司可持續發展可能帶來的潛在威脅,仍然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對于報表附注中其他應收款不明不白的巨增,審計師沒有提請公司披露更為詳細的細節,而根據公司《關于其他應收款的說明公告》的內容,其中的很多款項性質都不屬于其他應收款核算范圍,審計師似乎也沒有進行仔細核實。
四、ST張銅留給我們的啟示
通過對ST張銅資金安全問題的剖析,本文認為,中小企業應該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一直以來被大型企業、上市企業所關注,其實中小企業更需要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優劣程度直接關系到中小企業參與竟爭的能力。治理不善將導致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暴露出嚴重缺陷,甚至喪失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中小企業多數是依靠個人或家族的打拼建立起來的,但是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后,需要用制度來治理公司而不是依靠某個靈魂人物。雖然企業需要真正的企業家,但是企業家并非天生是偉大和高尚的,只有在健全和完善的激勵、監督制度的制衡下,才能使他們和股東及利益相關者保持利益上的基本一致。
“內部人控制”是健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一大障礙,而由于它首當其沖會對公司權益所有者即股東的利益造成威脅,因此,股東提高參與意識,通過行使投票權對經理層給予必要監督和約束,是發現和防范“內部人控制”現象的關鍵(邵東亞,2003)。
(二)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風險評估機制是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關鍵,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風險,企業應該增強風險意識,變被動為主動,減少風險的影響;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作用,定期檢查、評估企業運行過程中外部環境和經濟業務的變化,對內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劣勢、長處與短處,對外分析市場機會和威脅,致力于實現內部控制目標,將企業的經營風險降至最低。企業還應重視內部控制的監督檢查工作,再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如果不能落實到企業員工的行為中,都將是一紙空文(陳漢文、曾艷霞,2006),內部審計就是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最有效的監督,是對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因此,企業應重視內部審計工作,提高內部審計的組織地位,加強內部審計隊伍的建設。
(三)完善外部監督體系
建立多層次監督和監管防線,其中最基本的防線是市場監督,用市場的信任與否造成壓力和動力,促使中小企業上市公司通過謀求與投資人及市場之間的相互信任,追求長期盈利和持續的價值提升。市場監督之外是法律、法規、規章的監督,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企業的檢查與監督,加大執法力度和懲處力度,幫助企業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用法規促進中小企業上市公司與投資人之間的信任,自覺遵守各種程序性和實體性的規范,同時對損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東利益的行為,運用多層次監督框架,進行責任追究,提高其違法違規成本(楊華,2004)。發揮中介機構自律和輿論監督作用,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建設,提高審計質量,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鼓勵公眾參與企業監督,支持新聞媒體對企業違法、違紀行為予以曝光,充分發揮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的作用。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