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2008年,中國在慶祝奧運會舉辦的同時,也迎來了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無疑是貫穿1978年到2008年這30年中國當代史的主軸。30年的改革開放,讓國家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封閉的國門從此打開,一個古老的民族走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在這30年中,中國經濟保持年均9.7%的增長速度,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從本期起,我們將開辟“改革開放三十年”專欄,回顧與總結我國及自治區改革開放30年來的成就與經驗,歡迎廣大作者賜稿。
改革開放30年來,民營企業發展大致經歷了創業、成長、提高到壯大四個階段,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實踐也經歷了從利潤視閾、內部視閾、外部視閾到國際視閾的演進。盡管民營企業仍存在著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但總體上看,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演進是朝著良性方向發展的,而且后一階段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較前一階段不僅拓展了外延,也進一步豐富了內涵。
民營企業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沒有30年來的改革開放,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就不可能有如今已經占據了中國經濟大半壁江山的民營企業。是改革開放催生了民營企業,也是改革開放推動著民營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最初的創業到如今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中,民營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和踐行,也經歷了從啟蒙到普及、從理念到行動、從新奇到自覺的過程性和階段性,其影響也正一步步趨于擴大。
一、創業階段:利潤視閾的社會責任
20世紀80年代中期民營企業的破繭而出,以及后來的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更準確地說是得益于市場取向的改革和這種改革所催生的市場經濟體制。盡管我國的改革是在黨的十四大以后才正式打出“市場經濟”這面旗幟,但實際上中國的改革一開始就是市場取向的。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時就說:“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搞市場經濟就必然要打破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就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民營企業。也還是在這一年,鄧小平約請工商界5位領導人,希望他們這些原工商業者利用落實政策后拿到的資金辦私企。1982年頒布的《憲法》第一次承認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明確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權利和權益”,從而使個體經濟在中國的重生有了法律保障,也為由個體經濟發展而來的私營經濟或民營企業提供了降生的“產床”。以1984年4月13日大連市復員軍人姜維所創辦的光彩企業獲準登記為標志,改革開放后的全國第一家民營企業誕生。以此為起點,中國的民營企業也正式開始了它們的創業階段。
創業階段的民營企業,投資人或股東通常就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他們直接把持著企業,企業第一位的責任自然是要為這些投資人或股東謀取利益。因此這一階段的民營企業主要是對股東負責,使他們的投資能夠獲利,盡管客觀上也在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向政府納稅、解決社會就業、推動經濟發展,但就民營企業自身的意識和行動來講,主要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這時的民營企業正處于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需要盡快走完原始積累的路程才能在市場上立足,因而具有強烈的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傾向。這種情況就如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對企業責任的描述:“企業僅具有一種而且只有一種社會責任——在法律和規章制度許可的范圍之內,利用它的資源從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潤的活動。”我國民營企業在創業階段對利潤的渴望與追逐,以及對承擔社會責任的朦朧意識和非自覺的行為,與弗里德曼的這種描述似出一轍。
二、成長階段:內部視閾的社會責任
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民營企業在經歷了最初的創業階段后,走過了一段曲折的成長道路。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經濟成分,不是發展得太多了,而是很不夠。對于城鄉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都要繼續鼓勵它們發展。”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代表大會上首次承認并允許私營經濟發展,從而給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吹來了一股清新的政策春風。但是由于受到1989年“政治風波”的影響,個體私營經濟一度出現了滑坡。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明確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并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的講話,在理論上具有撥亂反正的重大意義,在實踐中也讓當時的民營企業擺脫了“姓資姓社”的非難。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四大又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以及圍繞著這一目標相繼推出的改革舉措,使得民營企業又一次獲得了穩定成長的外部環境。
盡管這是一段曲折的成長歷程,但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們憑著堅定的信念,仍然在一步步地尋求著將企業做大。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民營企業內部的人員構成開始發生變化,雖然這時民營企業的核心管理層仍是以家族或親朋為主,但是已有越來越多的管理和技術人員進入民營企業,開始出現雇工增加、分工細化、生產擴大的局面。為了提高企業贏利能力,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們意識到,加強企業內部協作是最直接便捷的途徑,而企業的內部協作又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分工基礎上的。倘若沒有相互信任,缺乏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合作共事的基礎,企業與職工之間、職工與職工之間缺少凝聚力,企業的盈利能力就難以提升。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一些民營企業家們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企業內部的人際關系上,著手改善生產條件和職工生活狀況,開展培訓和個人職業發展計劃,投資于人力資源開發,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等等。因此,這一階段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對股東負責和以獲取更多利潤為目標的社會經濟責任上,同時注意到對職工應盡的那份社會責任,尊重職工人格乃至人權,保障職工健康與安全,開始進入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視野。
三、提高階段:外部視閾的社會責任
20世紀90年代中期直至世紀末,民營企業在經歷了曲折的成長階段后步入了一個新的逐步提高階段。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這標志著民營企業不僅由體制外經濟轉變成為體制內經濟,而且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也得以確立。要知道,原本就是市場經濟產物的民營企業,此前它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并不明確,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補充”,個別場合甚至還將其視為“異端”。正是由于地位上的這種不確定性,民營企業才遭致1989年“政治風波”中的那段曲折。“重要組成部分”的定位,不僅賦予了民營企業政治上的平等地位,提供了經濟上參與平等競爭的條件,也鋪就了得以逐步提高的發展道路。就在這一時期,部分國有企業民營化的改制不僅擴大了民營企業的隊伍,提高了民營企業的整體素質,更增強了民營企業的發展信心。
地位的確立、隊伍的擴大、素質的提高、信心的增強,讓民營企業開始將目標轉向追求企業的長期利潤和可持續發展,關注與企業有著密切利益關系的相關者,這些相關者中,除了企業內部職工外,還有顧客或消費者。各種資源的提供者、政府管理部門等。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這些利益相關者彼此之間的關系既有平等交易的契約關系,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的利益關系,只有妥善處理好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維護好各方利益,才能求得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美國管理學家羅賓斯指出:“管理者的社會責任目標包括公平的價格、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安全的生產、良好的供應商關系以及類似的舉措。他們的哲學就是,只有通過滿足具體環境中其他各種構成的需要,才能實現他們對股東的責任。”羅賓斯的這番表述,從管理目標和管理哲學上強調了企業必須協調好與外部的關系,而這也正是這一階段民營企業的關注點。可以說,這一階段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內部職工身上,開始關注企業外部的消費者、供應商、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并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踐行著對于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1994年在全國工商聯七屆二次常委會上,由10名民營企業家聯名發起的“光彩事業”,倡議和號召民營企業到老少邊窮地區培訓人才、興辦項目、開發資源,為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共同富裕,動一份真情、獻一份愛心、做一份貢獻。這一舉動不僅表明,一些更具戰略眼光的民營企業,正把承擔社會責任的視野拓展到企業外部那些非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同時也標志著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開始從最初個別企業的善舉向著后來有組織的行動演進。
四、壯大階段:國際視閾的社會責任
21世紀的到來,將中國的民營企業送入了一個發展壯大的新階段:一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民營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得到優化;二是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不僅給民營企業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也帶來了國際社會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新理念;三是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以及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都明確強調:“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上至中央下至各級地方政府的鼓勵、支持、引導下,作為非公有制經濟的民營企業的發展也進入了從未有過的大好時期。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我國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已達538.7萬戶,注冊資金總額8.8萬億元,從業人員7058.6萬人,投資者人數1362.1萬人。目前,民營經濟總量約占全國GDP的65%,創造了約2/3的社會就業崗位,地方財政收入的70%也是來自民營企業。
在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這段大好時期,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因素推動著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一是這一時期民營企業發展不僅得到了來自于社會的認同和鼓勵,同時也得到了各級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從而強化了民營企業回饋社會的意愿;二是許多民營企業的財富積累達到了一定程度,擁有了財富和社會地位的民營企業,在追求財富增加的同時也愿意進一步地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三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際社會關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迫使民營企業尤其是那些從事國際貿易或合作的民營企業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否則就會失去貿易或合作的機會。總之,隨著民營企業經濟實力的發展壯大,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對外開放的擴大,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也進入一個新的國際視閾。2005年12月,“全球契約”峰會在上海召開,全世界有近800位各國工商界人士、政府官員、國際組織和民間社會的代表參加。這項啟動于2000年的聯合國“全球契約”活動,主旨是要求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特別是在遵循聯合國關于人權、勞工標準、環境和反腐敗等10項原則上有所作為。這次峰會在我國舉行,51家中國企業和組織加入“全球契約”,說明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我國企業對于國際社會要求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的認同。而且這一階段我國民營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途徑和方式等方面,也借鑒了許多國外的做法和經驗,例如參加慈善捐助和公益活動,創辦各種基金會,更加注重消除貧困、支持教育、人文關懷、環境保護等。2003年非典期間,全國9600多位工商聯會員和民營企業家捐款捐物達8.4億元。2008年年初,我國南方遭遇冰雪災害,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于2月3日一天時間就捐款1365萬元。此外,還有很多民營企業走出國門,參與災后救援等各項國際援助活動,展示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國際人道主義情懷。
縱觀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因其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不同,其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實踐也不盡相同。即使在同一發展階段,由于地區、行業、企業規模和經營理念等因素影響,各個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參差不齊,甚至還有一些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缺失,違法生產經營,侵害企業職工和消費者權益,導致國際貿易糾紛等等。但從總體上看,隨著改革的深化和開放的擴大,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經歷了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而且這種演進是朝著良性方向發展的,后一階段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較前一階段不僅拓展了外延也進一步豐富了內涵。可以說,這是一個符合歷史的進步過程,也是一個符合邏輯的演繹過程,中國民營企業自身的發展及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這種歷史與邏輯的交匯中獲得了統一。
(作者系中共大連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