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伴隨國際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和我國銀行業開放步伐的加快,在市場需求、金融監管、同業競爭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發展速度將會顯著加快。為了適應經營環境的發展變化,與帶有混業經營背景的外資銀行競爭,我國商業銀行普遍積極謀求混業經營。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主要經營傳統的銀行業務,所以在混業經營的過程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混業經營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歷史機遇。我國商業銀行在混業經營中如何積極應對挑戰和利用機遇,是一個很有必要的研究工作。
二、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發展
1992年以前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實行的是初級階段的混業經營模式,但是我國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的發展卻比較滯后,市場化程度低,監管力度和方法帶有很強的計劃經濟的烙印,因此孕育著很大的市場風險。1993年起,在政府主導下,借鑒美國當時的分業經營模式,我國金融體制進行了強制變遷,由分業經營代替混業經營。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法》為分業經營提供了法律依據。
隨著加入WTO后銀行業開放步伐的加快,與混業經營的外資銀行競爭的壓力使得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需求日益迫切,混業經營的發展速度也顯著加快,2005年中國銀行業發展的趨勢之一就是“混業”。2005年我國發布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揭開了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序幕。200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在博鰲亞洲論壇“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和開放進程”分會上說,實現金融混業經營是中國銀行業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提高中國銀行競爭力和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必然選擇。2008年4月央行表示,將在我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長江三角洲率先推進銀行、證券、保險等方面的混業經營試點。
三、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面臨的挑戰
(一)金融監管難度增加
目前我國實行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監管,在面對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時將出現許多難題。這種多頭監管的溝通協調存在很多困難,特別是他們不同的監管理論與監管目標可能導致沖突。由于各監管機構的出發點不同、指標體系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幾家監管機構又要對同一金融機構的不同業務乃至總體經營狀況作出判斷,結論可能存在較大差別。
(二)商業銀行風險管控難度增加
混業經營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控制要求大大增加。由于不同金融機構、不同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在法律法規、監管政策、內控制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需要識別各類別的風險,協調相互之間的矛盾,對金融機構總體風險進行分析和判斷等。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交易風險,可能導致金融風險在不同金融機構間蔓延和傳遞,進而導致更大的金融風險。
(三)混業后的協同經營更復雜
混業經營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能力,特別是資源整合、經營協同、業務合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理論上講,合并后的新銀行產生的效益遠遠大于原來獨立銀行的效益之和;但由于合并后的銀行,勢必存在組織機構龐大,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不易確定,原獨立銀行之間存在的企業文化差異難以融合等諸多因素,能否形成高效的協同經營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四)混業經營經驗和人才的缺乏
由于我國長期處于分業經營狀況下,跟外資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經驗嚴重不足,同時混業經營相關人才也非常缺乏。此外,隨著我國銀行業的加速開放,外資銀行不斷進入我國,他們可以憑借優越的工資待遇、工作條件把中資機構中具有混業經營經驗的優秀人才吸引過去,這將進一步加劇我國商業銀行相關人才缺乏的現象。
四、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存在的機遇
(一)有利于增強競爭力
2006年我國銀行業全面開放,迎來國外金融集團的全面進軍。如果我國還固守分業經營,這對于國內的商業銀行而言,是極不公平的。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后,在面對混業經營的外資銀行時,可以實現公平競爭,也
將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二)延伸業務領域,增加穩定收入來源
Barth,Caprio Jr and Levine (2001)對60多個國家的銀行業務管制與金融效率、金融穩健程度之間的相關系進行大范圍的系統實證檢驗。發現平均而言,對銀行的業務管制越多,銀行的效率就越低,銀行危機的可能性越大;這些管制既不會降低銀行危機的可能性,也不會提高銀行的效率。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后,無疑為國內商業銀行延伸業務領域,開辟多元化收入來源,優化業務結構和收入結構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與西方主要國家的全能銀行相比,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從而影響了其抵御風險的能力。以1998 年底為例,工行、中行、建行和農行的資產回報率分別為0.11、0.14、0.60、0.05,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的資產回報率分別為1.39、1.36。實行混業經營、發展全能型銀行是提高經營效益的有效途徑。隨著業務范圍的擴大, 多樣化的業務具有內在的平衡特征, 可利用內部補償機制來穩定銀行的利潤收入, 分散金融風險。
(三)為客戶提供整體金融服務,提高客戶忠誠度
隨著我國銀行業開放步伐的加快,混業經營的外資銀行在客戶資源的爭奪方面給我國商業銀行造成巨大的競爭壓力。讓中國銀行界震驚的南京愛立信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2年3月,南京愛立信由于中資銀行分業經營而無法滿足其提出的業務需求,導致該客戶流失到混業經營的花旗銀行。
商業銀行混業經營可以實現跨行業的產品創新,并可以實現交叉銷售,為客戶提供一整套的金融服務,以客戶為中心,站在客戶的角度去思考它所需要的整體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只有這樣的服務才有競爭力,才能不斷提高客戶的忠誠度。
(四)有利于實現金融業的規模經濟
混業經營有利于金融機構實現資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終形成金融業的規模經濟。基于金融機構規模越大越穩定這一理念,金融機構擴大規模也將減少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避免金融危機對宏觀經濟帶來的影響。
五、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相關對策
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SWOT分析矩陣如下表:

結合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挑戰和機遇分析以及SWOT分析結果,筆者提出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相應對策和建議。
(一)金融監管建議
混業經營應該有良好的金融監管作為其外部保障。全球金融監管沒有統一模式,金融監管體制選擇的關鍵是構建符合國情的金融監管體系。建議我國建立綜合性的監管體系,為混業監管積累經驗。在目前初具規模的分業監管體系的基礎上,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應當對混業經營實施聯合監管,應建立協調、對話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監管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協調,研究對策,實現金融監管的便利性、協調性和有效性,為將來實行混業經營監管打好基礎。同時各監管機構可以通過簽署諒解備忘錄等方式,規定金融機構在有效合作監管同時受雙方監管。
(二)鼓勵全能銀行
為了創造有競爭力的金融市場, 應當減少金融機構之間的差別,允許金融機構從事更多的業務,鼓勵“全能銀行”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只有積極開展混業經營,才能在穩步發展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同時,把握住新的重大市場機會,不斷延伸業務領域和經營范圍,適應并跟上我國金融發展潮流,快速培育起自己的綜合服務能力、整體實力和競爭能力,贏得未來金融同業間的激烈競爭。
全能銀行的發展需要不斷延伸業務領域,擴大經營范圍,提高新興業務比重,優化業務結構和收入結構,穩步建立銀行主導、門類齊全、分業合作、管理規范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
(三)風險管控對策
在對銀行及其子公司和聯營機構實行聯合監管時采取更加注重風險分析的檢測法, 而非傳統的一覽表法。出臺相關制度,要求銀行、準銀行和信托機構定期提交財務報告, 匯報包括分支銀行和附屬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應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和監督機制,建立一個由外部監督和公司內部控制相結合的全方位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
(四)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
近幾年,大批海外人才回國,使得我國混業經營人才有了量的增加和質的飛躍。我們應該積極引進這些具有在海外混業經營經驗的人才,同時啟動混業經營人才的培養機制,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混業經營,逐步積累混業經營經驗,培養相關人才。
(五)多種方式和分步驟實現混業經營
我國商業銀行前期可通過新建、并購、控股、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混業經營,先在局部領域率先實現混業經營。還應加強市場研究和市場發現,把握市場機遇,通過多種方式分步驟參與混業經營,逐步積累混業經營的經驗,為后期全面開展混業經營打好基礎。
(作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研究生,目前供職于興業銀行總行研究開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