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內蒙古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三農”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全局性的根本問題。而作為解決“三農”問題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農村農牧民醫療保障環節薄弱日益凸現。不解決好當前農牧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就無法實現國家和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際,也談不上我區現代化社會的完全建立。雖然自治區以及各盟市曾經嘗試摸索了一些農牧民醫療保障模式,但是存在的問題很多。目前影響我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持續發展主要困難和阻力主要有6個方面:
一是配套資金對于自治區及自治區以下各級財政的壓力很大;二是醫療費用控制手段不力;三是籌資手段原始,成本高,效率低;四是合作醫療籌資標準低,保障能力低;五是經辦機構工作經費不足,監管能力不足;六是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不夠,在旗縣及旗縣以上醫院住院的病人數和費用較高。
2002年中央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基本覆蓋農村居民。”從2003年國家正式啟動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除市區以外的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醫療補助資金,地方財政對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補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農民為參加合作醫療、抵御疾病風險而履行繳費義務不能視為增加農民負擔。內蒙古積極順應國家大趨勢,自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廣近6年以來,許多盟市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多種新的農牧民醫療保障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6種新做法:
一、實施基本門診合作醫療
即由政府引導和扶持,通過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補助的形式籌資,實行農村居民基本門診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凡具有該區常住戶口的農村居民,都可以家庭為單位到村(居)委會辦理手續;參保人員每人每年繳費標準為80元,其中個人負擔40元,另外40元由區、鎮(街道)財政按7∶3的比例予以補助;參保人員到醫療機構就診,除按次數交納門診掛號費和診療費外,凡屬藥品目錄中規定的藥,個人負擔20%費用,另外80%藥費不再收取。
二、實施鄉鎮小額報銷、困難群眾大病補助制度
在旗縣區大病統籌的基礎上,增加了鄉鎮小額報銷、困難群眾大病補助的內容。基本做法:一是建立健全鄉鎮小額報銷制度,在合作醫療總經費中提取適當比例,建立以鄉鎮為單位統籌的小額補助資金,主要用于在鄉鎮醫院就診時的醫藥費報銷。二是建立困難群眾大病補助制度,對經大病統籌報銷后個人負擔醫藥費用仍較多的農村牧區困難家庭,進行再補助。基本做法為:補助資金依照每人5元的標準,從合作醫療籌措資金中提取。
三、城鄉醫療保障一體化
計劃于2010年初步實現農村社會醫療保障一體化的目標。基本做法:從2004年起逐步推行以大病醫療保險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普及型)為主、以單純大病醫療保險(大病型)為過渡的農村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比如全盟市大病型合作醫療保險每人每年出資40元、政府出資60元,組成統籌基金。參保者生病住院可以報銷補償。比如普及型合作醫療保險每人每年出資60元、政府出資90元,組成基金,其中100元作為統籌基金用于生病住院報銷補償,50元建立個人賬戶用于參保者門診費用報銷補償,結余部分可累計在個人賬戶內下一年繼續使用。個人賬戶用完后,藥費部分按20%由統籌基金支付。與大病型合作醫療保險相比,普及型的籌資標準、補償額度更高,受益面更大,更接近農村社會醫療保障一體化目標。
四、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
貧困地區的農牧民經濟收入比較少,生活水平較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較多,比富裕地區的農牧民更需要、更盼望有合作醫療的保障和救助。建議國家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國家級貧困縣給予重點傾斜,以緩解這些貧困縣實施合作醫療制度的財政壓力和心理壓力,讓最需要合作醫療幫助的貧困地區農牧民早日享受到合作醫療制度的恩惠。
五、提高經辦機構的管理能力
一是要科學設崗、擇優進人;二是要建立健全基本的工作制度,規范經辦機構本身的行為;三是縣級財政要保證經辦機構的工作經費,一般需要按照參合人數人均0.5元的標準列入預算才能基本上滿足日常開支。
六、提高我區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
一是要盡快將鄉鎮衛生院上劃到旗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理順管理體制;二是改革鄉鎮(蘇木)衛生院內部運行機制;三是充分利用當前公共衛生建設資金,加快鄉鎮(蘇木)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多渠道加快農村牧區衛生人才的培養。我區實行招募醫學院校畢業生赴農村工作,組織城市三級醫院對口扶持國家級貧困旗縣,實行城市醫務人員在晉升副主任醫師之前下鄉工作一年等制度,多種方式提高農村牧區衛生院的服務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堅持長效機制,農村牧區衛生院的服務能力將會有根本的改變。
就目前而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仍處于探索階段,同城市醫療保障相比,其做法比較簡單、報銷補償比例也較低。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規模不斷擴大,農牧民的看病問題還是會得到一定解決,一定程度上緩解農牧民的因病致貧、返貧狀況,從而為從根本上最終解決“三農”問題,對內蒙古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必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內蒙古調查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