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外包產業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對浙江來說,利用服務外包這個“綠色引擎”促進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
一、浙江服務外包的優勢(S)
(一)開放優勢
浙江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具有濃厚的開放意識,全省上下目前已形成了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的共識,這為發展服務外包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作為開放型經濟的典型地區,浙江在涉外經濟法規和政策、涉外管理和服務等方面都先行一步。浙江省共建有8個國家級開發區,54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寧波保稅區、高新區、梅山保稅港區、具備中國對外開放的全部功能和政策,體制優勢明顯,具有適合服務外包生存和發展的國際化環境。
(二)區位優勢
目前,長三角地區已成為全國經濟最具活力、最為看好的區域,浙江處在長江三角洲南翼,這使浙江正成為吸引服務外包的強力“磁場”。另外,浙江緊臨上海、江蘇,可以充分借助上海、江蘇在人才、技術、外資等方面的先發優勢,利用其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強大輻射力,促進浙江服務外包的發展。其次,浙江處于東南沿海,天然港灣眾多,擁有優越的港口條件,這為發展BPO(流程外包)業務中的“供應鏈管理服務” (即為客戶企業提供采購、運輸和倉儲等整體服務)提供了最佳條件。
(三)完善的法規體系和基礎設施優勢
浙江的法規體系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在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中,各地積極創建良好的市場信用環境。經過3年多的“信用浙江”建設, 浙江的信用狀況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總體信用環境和建設水平位于全國前列。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 杭州、金華、溫州、寧波等市先后被列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 意味著浙江省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斷邁向新水平。
目前,浙江已形成了以杭州為中心, 由高等級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為骨干, 港站路相配套的交通網絡。已建成省會至各市之間的4小時公路交通圈, 杭州1.5 小時公路交通圈。數據通信、聲訊信息服務、電話智能業務等信息化應用在全國領先。各地市政建設日新月異。
(四)產業優勢
首先,浙江擁有強大的制造業,并形成一大批配套程度很高的產業集群,在承接與發展生產性服務外包方面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其次,浙江服務業發展迅速,“十五”期間,浙江服務業經濟總量、人均增加值均居全國第4位。服務業的迅猛發展為浙江承接服務外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再次,“數字浙江”的建設實現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推進傳統產業信息化的改造, 使得浙江省信息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有了明顯增強。全省積極開展創建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 在杭州、寧波、嘉興形成了一批國家級信息產業基地和園區。
(五)教育基礎優勢
浙江高校眾多,目前全省已建有各類高等學校77所,其中大學12所,普通本科學院17所,普通高等專科學校3所,高職院校45所,其中5所為全國示范性高職。已建有獲得博士授予權的高校8所,擁有博士點262個,碩士點750個。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專業和人才培養基地,并建成杭州下沙、濱江、小和山、浙大紫金港和寧波、溫州6大高教園區。浙江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發展蓬勃,服務外包職業培訓發展快速,這將為浙江輸送一流的服務外包人才,形成服務外包產業樞紐,對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起到人才儲備和推動作用。
二、浙江發展服務外包的不足(W)
(一)承接國際服務外包起步較晚
浙江承接服務外包較晚,有下列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戰略意識滯后。一直以來,浙江都堅持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戰略,使其在改革開放來飛速發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但是思維惰性卻使得戰略意識沒有根據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更新和發展,承接服務產業轉移略顯滯后。其次,浙江傳統產業層次較低,承接新興服務外包業務主要占領的是低端市場份額,在國際服務外包市場中尚未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第三,扶持政策出臺得晚。浙江《加快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若干意見》還在制訂中。第四,意識和行動上的滯后。目前浙江對于發展服務外包還停留在政策層面上,行動上的反應稍顯滯后,還不善于抓住和創造發展服務外包的機會。
(二)人才缺乏成為制約浙江服務外包發展的瓶頸
首先是服務業專業人才十分匱乏。服務外包需要大量既掌握外語,又懂專業的高層次技術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浙江雖然擁有多所高校,具有豐富的人才儲備,但人才結構并不十分合理。以軟件產業為例,目前軟件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結構,而軟件人才結構則呈“橄欖型”。其次是留人難。浙江目前留住人才的政策環境和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加上杭州等中心城市房價居高不下,造成生活成本過高,使得留人難成為發展服務外包面臨一大問題。
(三)布局分散難以形成集聚效應
產業集聚能夠產生顯著的經濟效應,服務外包也很講究規模效應,但目前浙江服務外包發展布局比較分散,如杭州外包企業在濱江、下沙和老市區內都有產業支持。浙江還缺乏服務外包規劃布局引導政策,集聚效應受到較大制約和影響。
(四)品牌效應和競爭優勢不突出
品牌是浙江承接服務外包一個重要的形象載體,創造品牌的核心價值有助于加強浙江在全球服務外包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浙江目前在服務外包方面競爭優勢還不突出。在目前各大省市積極爭奪服務外包高地的背景下,如何能讓客戶有針對性地將業務轉移到本區域,成為各省市競爭的熱點,其中打造品牌成為各區域間競爭的籌碼。與上海、江蘇已經初步形成服務外包品牌效應和一系列服務外包基地相比,浙江才剛剛邁出了發展服務外包的第一步。
(五)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
首先,缺乏配套的政策。目前浙江雖有政策支持服務外包的發展,但是這些政策僅涉及某一領域,配套的工商登記、人才、稅收、財政等優惠政策均需進一步制定,政策效應很難體現。其次,目前一些現有的政策不利于服務外包的發展。例如稅收政策不合理,所得稅優惠主要面向應用高新技術的工業企業,對高科技服務企業缺少鼓勵措施。此外,服務業用地、用電等價格比工業高出較多。這些都是政策的制約性。因此,在發展服務外包方面,浙江具競爭力的“政策洼地”還沒有形成。
(六)服務外包商務環境不夠完善
首先,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浙江目前部分服務外包企業缺乏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政府在知識產權信息平臺以及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建設方面也比較滯后,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也不健全。其次,與服務外包有關的法制不夠健全。最后,服務外包市場不夠規范。
三、浙江發展服務外包的機遇(0)
(一)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為浙江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創造了機會
隨著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浪潮的到來,服務業跨國投資發展速度很快。服務業國際轉移表現為三個層面:1.項目外包,即企業把非核心輔助型業務委托給國外其他公司;2.跨國公司業務離岸化,即跨國公司將一部分服務業務轉移到低成本國家;3.一些與跨國公司有戰略合作關系的服務企業,為給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國家開展業務提供配套服務而將服務業進行國際轉移,或者是服務企業為了開展國際服務貿易而進行服務業國際轉移。根據不同機構的估計,到2008年全球服務外包的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億美元。作為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新軍,未來10年,中國服務外包市場將以年均30%以上的增長率高速成長。這對廣大浙江企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求得更好更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宏觀政策為浙江發展服務外包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方略之一,寫進了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十一五”中,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浙江發展服務外包順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也是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重要舉措。浙江可以通過發展服務外包,來推進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繼而帶動浙江整個制造業產業升級。
(三)“千百十”工程直接推進了浙江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
為推動中國服務外包業的發展,國務院已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國建設若干個服務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商務部2006年開始啟動了承接服務外包的“千百十”工程。“千百十工程”的主要目標是在“十一五”期間,在全國建設10個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推動100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將其一定規模的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培育1000家取得國際資質認證的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創造有利條件,全方位地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不斷提升服務價值,實現2010年服務外包出口額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兩番。作為浙江發展服務外包的排頭兵,杭州2007年認定為第二批 “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
四、浙江發展服務外包的挑戰(T)
(一)新的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資源國際轉移的頻率加快,將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的速度分布進一步非均衡化,那些有能力承接國際服務業資源轉移的地區將成為高速發展的地區,那些無力承接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地區將會被淘汰。浙江所處的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存在著競爭,同處長三角區域內的城市之間也存在競爭。
(二)浙江“草根經濟”的挑戰
民營經濟是浙江制造業的主體,不少經濟學家把浙江民營經濟比喻為“草根經濟”,其最大的優勢在于源源不斷的創業沖動。然而隨著世界經濟形式的改變,在以服務業轉移為標志的新的全球化浪潮中,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思路有待轉變。首先,浙江民營企業往往更加關注現實的企業利益,而忽視長遠的企業戰略,在自身產業升級上認識不夠;其次,民營企業多是從事制造業和貨物貿易,對國際服務貿易的規則和慣例不太熟悉。再次,民營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為主,對現代生產性服務的需求不旺;再其次,民營經濟相對封閉性和單打獨斗性的經營理念對外來資本,外來資本具有一定的排斥性,所有這些都不利于浙江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
(三)對浙江原有政策環境的挑戰
“服務外包是個創新的包”,是現代服務業中的一種創新業態,是服務貿易中的一種創新形式,這就需要有利于創新的政策環境支持,包括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人才政策等都要進一步完善出臺。
(作者單位: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