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一般規律
農業產業結構是指農業中各產業的構成比例,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生產結構,主要表現為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比例;二是產品結構,主要表現為同一生產部門中不同產品之間的結構;三是品種結構,主要表現為某一產品中不同品種之間的比例。
農業發展史表明,農業產業結構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在傳統農業階段,種植業是各國農業的主導產業,而畜牧業則是“副業”;發達國家大都用了一兩百年的時間,從種植業為主轉向農牧業并重。自20世紀中期起,發達國家進入現代農業階段,畜牧業成為其主導產業(見圖)。在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體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一)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能滿足高層次的消費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對粗糧、薯類的消費減少,而對于肉類、奶類、優質水果和蔬菜的需求增加。通過發展設施園藝業和集約型畜牧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能滿足不斷升級的需求。
(二)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業剩余勞動力被不斷釋放并被農外產業(工業、服務業)吸收
更多的勞動分工意味著更多農外產業的深度參與,加工業的發展、營銷部門服務種類和數量的增加,有利于農業勞動力向農外產業轉移,有利于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增加農業勞動者的收入。
(三)資金和現代技術的投入增加
在人們減少對大自然依賴的同時,“非傳統資源”(智力、技術、信息、資金)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上升了,農業從傳統產業向知識密集產業轉化。
(四)農民素質的提高
農業對大自然依賴程度的降低,但對勞動者的智力、技能、管理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深的分工、更細的專業化,都要求農民成為本行業的專家。
(五)“農工商綜合體”是農業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形式
這種組織結構把農業的產前部門和產后部門與產中部門有機地聯結了起來,從而實現農業系統的一體化。這既有利于發揮專業化產生的優勢,又可以有效地規避專業化引起的風險。其發育程度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和現代化水平,也是增強農業競爭力的有力保障。
二、閩臺農業合作為優化福建農業產業結構提供條件
(一)福建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要素分析
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見下表),畜牧業不斷發展,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科技在農業農業中的地位日益凸現,無論是在品種的優化還是生產技術或營銷方面;技術進步對農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增強農業競爭力,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是其發展的必然之路。而且在WTO環境下,面臨的競爭更為激烈,進一步優化福建的農業產業結構是增強福建農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但福建發展現代農業方面還有許多條件有待完善。

1.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落后。農民合作組織是代表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在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增強農業抵御市場與自然雙重風險的能力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福建的農民合作組織不僅數量落后,在規范農民合作組織、形成有效的產權結構、農民幫助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科技創新動力不足。2007中央1號文件提出“科技進步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雙重制約的根本出路”,但福建在科技含量、品牌培植、市場意識等方面還比較落后。農業科技開發投入少,自主研發能力比較弱,技術創新和品牌培植意識差,從而導致其產品競爭力弱、市場占有率低。
3.資金投入不足。當前福建農業發展正處在農業現代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是農業資本深化的重要時期,通過加大資本投入,可推動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但福建的投入不足,直到近一兩年才略有改善,2008年中央財政對福建的農業轉移支付比2007年增長101%。
(二)閩臺農業合作為福建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提供條件
閩臺農業合作20多年的實踐證明,閩臺農業合作是促進福建農業發展最具特色和最有效的途徑。閩臺農業合作從最初的“狹義的大田農業”開始,逐漸擴展到包括農林牧副漁在內的“廣義農業”,又進一步發展到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龍頭、帶動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的更廣泛的合作,即閩臺農業合作已從產中發展到產后。在深化閩臺農業合作的新時期,應該把閩臺農業合作的領域進一步拓寬到“大農業”,即包括農業產前、產中與產后三大部門的農業產業。而且,2007年中央1號文件也提出“要發展新型農用工業”,即大農業的產前部門。閩臺農業合作雖然在產中和產后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礎,但產前的合作幾乎還是空白。
從閩臺農業交流和合作的發展歷程看,在“狹義的大田農業”合作時,動植物優良品種的引進是主要的合作內容;而在“廣義農業”合作時,臺灣農業資金、技術與福建土地、勞動力資源的整合是合作的重點。而在“大農業”時期,綜合閩臺的資源,加強產前、產中與產后的聯系,延伸閩臺農業合作的產業鏈,實現“農工商綜合體”,是深化閩臺農業合作的有效途徑。
雙贏是閩臺農業合作的目標,閩臺農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資源稟賦的差異是閩臺農業合作的基礎。臺灣農業已經達到現代化水平,臺灣的土地、勞動力成本比較高,而福建的農業還處于較低階段,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從而成為臺灣農業轉移的目的地;臺灣先進的農業技術及豐富的將其轉化生產力的經驗,為福建的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支撐;臺灣的農民合作組織也為福建的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經驗借鑒,而且可以通過引進臺灣農民來推動福建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進而提供農產品的競爭力、保護農民的權益;而且在WTO環境下,閩臺面臨一樣的激烈競爭,通過合作增強雙方的實力,在拓展國內市場的同時,利用臺灣農產品國際市場營銷資源,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三、優化福建產業結構的總體思路
深化閩臺農業合作,福建科學地定位了“政府指導、民間推動、科技先行、企業運作、法律保障、優化服務、宣傳推進”的閩臺農業合作運行機制,實現海峽兩岸農業生產要素、農村自然資源和農產品市場的優勢互補。深化閩臺農業合作,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收益最大化為目標,按照比較優勢自主進行的原則。
(一)強化政府服務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又是個特殊的產業。農業受到自然條件影響比較大,農業生產有很長的滯后期,而農業自身的積累能力比較弱。所以,要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應強化政府服務,著力消除資源暢通流動的壁壘和障礙,不斷優化政策環境,并提供必要的扶持,形成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的運行機制。
1.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力度。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協調配合和大力扶持。各級政府要提高認識,加強統籌協調。農業、計劃、財政、稅收、金融、內外貿、科技、證券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加強協作,保證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順利推進。
2.建設標準化體系。農業發展的目標在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所以,政府應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促使福建農業走出國門。從產前生產資料供應,到產中技術環節,再到產后農產品的分級、包裝、儲運等,都必須按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操作,提高產品質量檔次。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雖然政府對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對于優化產業結構這個系統工程來說還遠遠不夠。鑒于政府財力有限,政府不要成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積極推動各級財政逐步增加農業專項扶持資金規模,金融機構放寬貸款擔保條件、增加貸款額度、改善金融服務,稅務部門降低農產品加工增值稅、優先兌現出口退稅等,繼續優化農業發展環境。
4.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市場需求千變萬化,農業生產又有一個較長的滯后期,農民難以判斷結構調整的方向。政府不需要直接干預生產,主要為農民及時提供信息,并且通過國家指導性計劃(預測)就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提出導向性的意見。
5.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而且農牧結構的調整也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應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和農田水利、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動植物原種良種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延伸農業產業鏈
推進現代畜牧業和園藝業的發展,延長產業鏈。畜牧業的發展是符合福建比較優勢,它需要的勞動投入較多,適合福建勞動力豐富的省情;有利于合理利用丘陵,不需要很多優良的耕地。畜牧業的加工鏈條比較長,使許多種植業產品得到“第一次加工”;有利于吸納很大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發展園藝業也有同樣的理由。而畜牧業和園藝業都是臺灣的強項,又是福建的薄弱環節,所以閩臺農業在這一領域的合作空間很大。引進臺灣先進技術發展產前部門,重視產后環節,推動農工商一體化。而且產業鏈的延長,可以吸收的勞動力。實踐證明,產前和產后部門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是產中部門的近十倍。延長農業產業鏈,不僅拓展閩臺農業合作的空間,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從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
(三)發展農民合作組織
農民合作組織是克服農業弱勢,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種制度創新,也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環節。臺灣的農民合作組織比較發達,如臺灣的農民產銷班、農會等,在引導農民生產、促進規模經濟發展、保護農民權益等方面都有許多借鑒的經驗。借鑒臺灣經驗,繼續擴大試點范圍,總結經驗,逐步加以推廣。
(四)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
針對閩臺農業合作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加大科技合作力度,引進臺灣的先進技術,特別是農業高新技術,用高新技術改造福建傳統農業,提高福建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以農業合作試驗區這個更具實質性的合作平臺為依托,通過辦展會這種最直接方面的交流方式,透過直接為臺灣農民量身定做的創業園,引進臺灣的先進技術,借鑒臺灣將農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經驗,注重引進具有先進生產技術和豐富經驗的高素質臺灣農民。同時,通過合作辦法,建設兩岸職業教育和培訓基地,提高農民素質,使之成為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合格建設者。
(五)加大資金投入
依靠農業自身的積累難以滿足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所需的資金,在加大政府投入以及加強政策扶持的基礎上,要使企業、農民成為主要的資金投入者。通過改善環境、突顯優勢來吸引投資,通過政策的引導促使現有生產者增資擴能,從存量和增量上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農戶投入為主體,財政、金融、企業、社會資金和外資參與的多元化農業投入體系。
(作者單位:漳州師范學院經濟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