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工資問題一直就是個社會問題,從中引發的勞資雙方的矛盾也經常成為社會的焦點,而關于農民工工資制定的問題是其中的關鍵部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相對于先前按天制定工資,或是定量工資已經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腳步了,而此時再深入研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研究制定農民工工資的新的理論依據,對緩和乃至化解我國目前勞資雙方存在的矛盾,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勞動價值論理論概論
勞動價值論認為:只有勞動才創造用于交換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價值。亞當·斯密最早系統地論述了勞動價值論。他在《國富論》中基本上把“價值”這個概念當作與“交換價值”、“自然價格”一樣的概念來使用。他用這些概念表示商品價格背后的本質,表示在競爭性市場經濟中它是商品價格圍繞波動的中心。
馬克思在《資本論》等一系列著作中的大量論述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勞動價值論中所說的“價值”也有著與亞當·斯密幾乎一樣的含義。后來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轉述也都是這樣解釋馬克思所說的“價值”概念:價值是商品經濟中價格圍繞其波動的中心。在馬克思的經濟學中,價值是從社會角度對單個商品生產者所作的評價,是單個商品生產者對社會所作的貢獻。
由這樣的價值概念出發我們就可以看到,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他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在經濟學上的具體體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精神在于,以商品生產社會中的價值決定問題為特例,強調勞動是人類及其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因素,認為個別生產者對社會的真正貢獻只能是他的勞動。勞動價值論本質上是一個為人類發展而設置的評價體系,它在評價個人對社會的作用上將勞動看作惟一的標準,認為個別生產者對社會的真正貢獻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勞動。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不否認其它因素對人類社會的決定作用,但它強調,勞動之外的其它因素只是參與了使用價值即財富的生產。馬克思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但是在馬克思看來,勞動之外的其它因素不創造價值,因為他把價值看作是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的體現,看作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的評價指標,而自然界等因素當然與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無關。從這種觀點出發,那些不是靠自己的勞動而獲得的收入,包括單純由非勞動的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而來的收入,就都是對他人勞動的“剝削”。
二、農民工工資低于勞動力價值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只要商品經濟存在,其基本理論就仍然適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工資首先決定于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再生產這種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的價值包括“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工人的補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價值和適應生產需要的勞動力的培養訓練費用。馬克思認為:“……所謂必要需要的范圍,和滿足需要的方法一樣,是歷史的產物,從而大部分依存于國家的文化水平,尤其是要看自由勞動者階級曾經養成什么樣的習慣和生活要求。所以,和別的商品不同,勞動力價值的決定,含有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要素。”馬克思接著寫道:“不過在一定的國度,在一定的時期,勞動者平均必需的生活資料的范圍和構成總是一定的。”也就是說,因為勞動力的價值具有歷史的道德的因素,所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勞動力價值也必須相應提高。
而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是商品經濟下資本生產方式的實質。現階段我國農民工總數已逾2.1億。這2.1億農民工所在企業,基本上是私營和外資企業還有部分鄉鎮企業。在這些企業中,企業主與雇工之間的關系表現為雇傭勞動關系,體現在利益分配上,必然是企業主無償占有雇工所生產的剩余產品,雇工所獲取的只是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馬克思作出結論:“由是,工資形式就把勞動日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有償勞動和無償勞動的一切痕跡都抹掉了。”據國務院研究室2006年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我國農民工的月工資均比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間。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農民工工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供給嚴重過剩,表現為城鎮失業人口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供給大大超過市場對它的需求,表現為較高的失業率,這些勞動力面對稀缺的就業崗位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為雇主壓低工資提供了條件。而且,在勞動者和雇主的博弈中,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而雇主處于壟斷的優勢地位,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勞動力市場是需求壟斷型的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完全依靠勞動力市場來定價的農民工工資就會遠低于勞動力價值。
農民工工作的顯著特征是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馬克思的工資理論告訴我們,考察工資的實際水平,不能只看月工資、日工資的數額,還必須把工資同工作日的實際長度、勞動強度聯系起來考察。我國非公有制經濟處在資本積累的初始階段,大部分企業分布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普遍運用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延長工作日的現象。正像馬克思所說:他們“把工作日延長到超過正常的限度,而不給任何相應的補償。”工人每天工作大多超過8小時,據《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的調研顯示,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以內的僅占13.70%,8至9小時之間的達到40.30%,9至10小時之間和10小時以上的分別占23.48%和22.50%。
正因為農民工的工資偏低,勞動強度大,而且農民工的工資經常遭到拖欠,所以工資對工人們的激勵機制較差,加上政府現在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務農收入增加后,農民工會選擇返回家鄉,于是造成了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出現了“民工荒”的現象。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6年《企業春季用工需求調查》顯示,而雇主們為了維持經營的需要,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工的工資。但是農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仍與城鎮職工的相差甚遠,而實際勞動小時工資與城鎮職工的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別。
三、提高農民工工資的措施
農民工的工資過低不利于經濟發展,而且容易加深勞資對立,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應采取多種措施來提高農民工工資。
第一,要從制度機制上杜絕拖欠和克扣工資的現象,通過建立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和工資保證金制度,做到農民工工資發放月清月結或按勞動合同約定執行,切實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用人單位處罰力度。同時,要規范農民工工資管理,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逐步改變農民工工資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狀況。現在,不少地方在這兩個方面都做了積極探索,要認真總結經驗,推廣成熟做法。而且,要改善農民工生產生活條件,有關部門應切實履行職業安全和勞動保護監管職責,企業必須按規定配備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護設施,強化用人單位職業安全衛生的主體責任。要依法保障農民工的休息權和休假權,監督用人單位嚴格執行國家關于職工休息休假的規定,對于延長工時和占用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須依法支付加班工資。任何企業都不得壓低或變相減少加班時間的工資支付。
第二,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和勞動合同管理。關鍵是要改革城鄉分割的就業管理體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公平競爭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民工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服務。各地方、各部門要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各種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對企業使用農民工的行政審批和行政收費。要適應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需求,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要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對用人單位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的指導與監督,制定和推行規范的勞動合同文本,建立權責明確的勞動關系。
第三,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目前全國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在縣域經濟范圍內吸納了65%,主要是在鄉鎮企業和中小企業就業,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省內就地、就近轉移的農村勞動力都達到90%左右。實踐證明,這種就業模式和途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定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縣域經濟,擴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在當地轉移就業容量。要努力引導相關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民在當地就業機會。要大力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不僅可以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收入,也利于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
第四,要大力培育和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建立并完善工會組織、雇主組織和法律援助組織,切實維護農民工和雇主的合法權益。工會工作要創新,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內部建立工會,受雇主強勢牽制,工會組織的自主性和凝聚力不足,不能很好地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所以應大力發展區域性或行業性勞資集體談判制度,只要政府的行為規范,地方和行業工會就能獨立面對雇主,與雇主平等談判。而且政府還應該出資設立法律援助機構,在勞動用工、收入分配等方面依據法律、法規來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